當你每天一打開電視,一邊吃著晚餐,一邊看著世界上其他人發生的事情時,你是會感同身受?會幫他想解決的方法?還是會想到你自己的問題呢?其實,每個現代人都有自己的壓力,祇是沒有人人都上電視和報紙而已,有時身處在壓力狀態下自己卻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為了讓大家對自己的心理衛生有一點概念,我們就先從什么叫做壓力開始說起...... 一、壓力到底是什么東西? 就壓力的定義來說,它是指人與外界環境中的壓力源之間,持續互動的“調適過程”,即個體為了因應外在要求而引起的系列反應,包括了認知、情緒和生理層次的反應。 壓力源一般來說可以分為生理壓力(例如:疼痛)及心理社會壓力(例如:失業)。而個人在壓力狀態下的表現,除了端視壓力源本身的嚴重度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影響因素,包括你自己如何看待這個刺激,以及你如何運用所擁有的內外在資源來因應,還有你的個性及支持系統等等,都會影響到整個互動的過程及結果。 例如一個生性樂觀有自信的人,面對明天的開刀手術(壓力源),他會事先與醫師及家人做好良好的溝通(社會支持),而感到很安心,預期手術成功(認知),因此心情平穩(情緒);但另一個容易憂慮緊張的病人,不敢問醫生、也不敢和家人朋友說出自己的擔心,整夜胡思亂想而心情郁卒,導致失眠。這也就是為什么發生同樣的事情,有些人就會被擊垮造成身體心理都生病了,有些人卻能夠越挫越勇吸取經驗,為面對下一次的挑戰作準備。 既然我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會面對壓力,若是能先做好因應壓力的準備,就像是打了預防針一樣,可以增加你對壓力的抵抗力,讓你可以盡快的調適好,恢復平穩的生活。一般來說,一個能夠對壓力有良好因應能力的人,通常會有以下的特質:
而從壓力源的嚴重度來看,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對不同種族的人來說,都是極嚴重的打擊。尤其自從國內的大園空難、林肯大郡事件到921大地震,以至于美國的911恐怖攻擊行動,造成無數的天人永隔,突顯出當個人承受這么大的傷慟時,所產生的生理-心理-社會問題,是相當值得重視的。 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面對失去你的痛苦,不如選擇遺忘 面對人類生離死別的情感割舍中,這是常被用來保護自己,免于讓自己處于悲痛狀態下的自我調適方式之一,但知性的遺忘,并不表示情感的接受。 在多數喪親或失去摯愛的友人的現象中,我們常壓抑傷慟的情緒,一時間難以面對死亡的事實,以致常容易讓自己相信所愛的人不過是出外旅行或例行性上班;但當面對一人孤寂,冷清自娛時,冷酷的事實,常浮現心頭,頓時陷入沉寂的心痛,特別是許多不預期的死亡或意外發生時。當美國911恐怖事件發生,尤其當主謀者尚未受其法律的制裁時,悲傷更是無止盡,使哀傷的過程遲遲無法完成。 而在面對失去親人的哀悼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如哀痛的反應仍過于強烈,或長期沉浸于哀傷的自憐中,即可能處于病態的悲傷反應,應適時尋求協助。就一般正常的哀傷反應時間,視不同文化背景而定,大都在半年至一年內。 那我們該如何來自我診斷,區辯較不健康的哀傷反應,而求其治療,拉薩(Lazare,1979)曾提出幾個線索,可供其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