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簡要介紹山東省腫瘤醫院放療科付雷教授的《乳腺導管原位癌放射治療局部加量有助于降低邊緣復發風險》。希望能夠對廣大臨床醫師在實際工作中的乳腺導管原位癌放療有所幫助。www.crtog.org是世界華人放療工作者交流分享平臺,歡迎大家注冊,醫學專業會員可以擁有自己的個人網站,發布文章、通告,下載和上傳學術資料。 責任編輯 肖林林 付雷 魏玉春 根據一項回顧性分析,針對乳腺導管原位癌(DCIS)的全乳腺放射治療后瘤床局部加量可以減少同側乳腺腫瘤復發(IBTR)的風險。 許多輻射腫瘤學家根據浸潤性乳腺癌的經驗,針對DCIS進行全乳腺放射治療后局部加量,似乎能夠使患者獲益,但是目前沒有得到一致的數據來證明。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2017年3月30日的JAMA腫瘤網絡版面撰文指出:“盡管惡性程度低于侵襲性乳腺癌,但DCIS仍然是一種異質性疾病,最佳治療方法仍然存在爭議,但是針對該問題進行的臨床實驗中患者的招募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可能會為患者甚至是臨床決策者所排斥”。因此為了獲得更多信息,他們分析了1980年至2010年間在10個學術機構接受治療隨訪實踐至少5年的4100多名患者的數據。所有患者均診斷單純DCIS無微小侵襲,并且均接受了保乳手術和全乳腺放射治療,部分患者局部加量。 總體而言,2661例患者接受了局部加量(中位劑量14Gy),1470例患者單純接受全乳腺放射治療。兩組在年齡及病理級別上無統計學差異。但是在接受局部加量的患者中邊緣陽性和雌激素受體狀態不明的患者比例更高。 中位隨訪9年,數據顯示局部加量與較低的IBTR(HR為0.73)有顯著相關性。五年來,局部加量組與單純全乳腺無IBTR的五年生存率分別為97.1%和96.3%, 10年生存率分別為94.1%和92.5%,15年生存率分別為91.6%和88.0%,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 在多因素分析中,獨立于年齡和他莫昔芬使用,局部加量是IBTR的降低的獨立因素(HR,0.68),這與所有年齡組和病理級別侵襲性乳腺癌患者中得到的結論是相符的。 綜上所述,該研究認為局部加量減少DCIS患者乳腺腫瘤復發,針對預期壽命為10年以上DCIS應該考慮保乳術后全乳腺放射治療后的局部加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