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一項名為“大學生消費理財觀”的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每月平均開銷為一千二百一十二元(不含學費、家庭與學校間往返交通費),94%的學生生活費由父母或親戚提供。至于這些生活費都花在了什么地方--男生最多選擇的是“社交和娛樂”;女生最多選擇包括零食、飲料、營養品在內的“其他食品”;除了“愛吃”,女大學生還“愛美”,選擇將形象消費(包括鞋服、首飾、化妝品等)支出作為主要生活費開銷的,也超過了60%。 大學生消費理財觀,是非常熱鬧的話題。批評的人說,現在年輕人花錢大手大腳,消費追求時尚奢華,一味“啃老”!學生群體則反駁:生活內容比過去豐富得多,一個月一千多元的生活費并不過分,趕上有特別需要,不夠花也很正常。 其實,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個人的消費觀念也千差萬別,一個月一千二百一十二元生活費到底是多是少,不好一概而論。但是,這一貶一駁之間的觀念差距,卻很值得我們玩味。 從節儉之人的角度來看,生活費無非吃穿和基本日用,保證身體健康安心學習就夠了,不必“過度消費”。而大學生開銷較大的“社交和娛樂”、“其他食品”以及“形象消費”等,似乎都不是生活基本需要,他們為什么熱衷在這些方面花錢呢? 除了“享受”,根據社會的要求打造自我,也許是更深層原因。 拿“男生愛社交”來分析:很多大學生未必喜歡請客吃飯,但是,一種普遍的觀念是,男生以后要在社會上吃得開、發展得好,必須培養大方瀟灑、廣交朋友的派頭。 大家也許還記得今年1月15日,二十六歲的江蘇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史國平因為在師生聚餐中喝了太多酒而不幸離世。一位品學兼優的碩士研究生,平時不喝白酒,但他的老師說“要喝好,要喝多”,他和他的同學也認同“在那種場合、關系和氛圍下,少喝不了”…… 這件事最后可能只會被當做一個意外,慢慢淡出人們的記憶,不會觸及并改變什么。現在,很多大學生除學業之外,還要花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為“進入社會”提前培養各種“才華”。但是,這些真的是一個高質量人才進入社會所必需的嗎? 再說說女生。女生對形象消費的投入甚至是攀比心理,與男生在社交消費上的情況相似。前不久,《哈利·波特》女星艾瑪·沃特森在聯合國為促進性別平等而發表的演講走紅網絡,這位“明明可以靠臉”的女演員,以卓越的才華、個性和公益貢獻成為新女性代表人物。但是在我們的視野里,還有那么多媒體在追逐如“藝考生大腿與妝容”這樣的新聞。整個社會似乎也默認,女生的容貌外形,都與她的素質和能力相關。 在零食這個問題上,社會風氣對校園的影響也不可小覷。現在,所謂“吃貨文化”是不是太濃了一點?一個人如果不自稱一句“吃貨”,好像就缺了些情趣,少了點作為中華文明承繼者的文化優越感。然而,一個解決了溫飽問題的社會,太多人花太多時間去研究吃、比拼吃和炫耀吃,怎么看都是挺奇怪的一件事吧。 想一想,在不知道校園掃地僧頭上的種種光環之前,我們是否看得起他們的布鞋和沉靜?只有專注與進取能夠獲得世界的喝彩,也能夠助力于自我未來,校園里的大學生也才能夠相信:這個世界是看重人品才華勝于看重華服美食和交際手腕的! ○劉采萍 |
|
來自: 木子4kfvyzepq8 > 《雜文選刊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