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準大學生在貼吧上詢問大學生活費 隨著大學開學季的臨近,大學生生活費該給多少成為了不少家長為之困擾的話題。日前,一位義烏媽媽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篇求助帖,表示每月給在杭州讀大學的女兒1200元伙食費,購物費另計,沒想到竟遭女兒抱怨“到底是不是親生的”。類似的還有,一位準大學生在重慶某大學貼吧發帖,詢問在學校一個月2000元生活費夠不夠,他還稱,父母一個月只愿意給1500元生活費,為了多爭取500元,他在網吧呆了兩天,直到父母妥協才回家。 今年上半年,麥可思研究院發布了一份針對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全國在校大學生月平均開銷是1212元(不含學費、家庭與學校間往返交通費),94%的學生生活費由父母或親戚提供,其次為打工兼職。調查結果還顯示,在被調查學生中,41%的大學生生活費能夠滿足日常需求,并有結余。超三成大學生曾入不敷出。調查顯示,24%的學生偶爾生活費不夠用,8%經常不夠用。 大學生生活費的話題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網購的盛行促進了校園消費,校園貸的出現為過度消費留有了后路。生活費給得不夠擔心苦了孩子,給多了又怕孩子養成不好的消費習慣,究竟給多少才比較合適呢? 圖片來源:麥可思2016大學生消費理財觀調查報告 三成在京大學生月生活費超1600元 近日,北京青年報對北京部分高校大學生月生活費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三成在京大學生每月生活費超過1600元。 在每月生活開支中,餐飲伙食所占比例高達48.16%,是大學生開支的主要部分。此外,大學生在購買穿戴和社交娛樂上的開支比例位于第二、第三。 對于大一新生來說,除了餐飲、生活用品、學習材料以外,社交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新入大學,與新同學聚餐娛樂都是必不可少的項目。相較于男生,女生對生活費的預期更高,每個月的“置裝費”可不少,服裝和化妝品花費都不小。 調查數據還顯示,受訪的135人中僅有2人未曾有過網購經歷。網購已成為大學生生活費開支的重要渠道。 伙食費不是拉開消費檔次的主要原因 央廣網也針對這個話題在杭州的幾所大學中做了一個調查,參加調查的70多名大學生,平均月花銷在1900元,最低開銷1200元,最高的一位每月要花4000元。 總體而言,男生在伙食上的開支比女生大一些,而女生的消費明顯更多樣化。根據調查統計,即便是花費較高的學生,在伙食一項上每月也只用掉了1400元,最節儉的同學只需要支出660元伙食費。顯然,吃飯并不是拉開消費檔次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消費逐年上漲,當然與消費種類多樣化有關。有人認為,現代社會娛樂和社交需求大,男生要玩游戲、請客吃飯,女生要買化妝品、衣服,談戀愛的要互相送禮物,逢年過節要出去聚會,還有其他學習和興趣愛好上的消費,“每月1200元確實只夠基本伙食費”。 部分學生缺錢時使用“互聯網借貸” 如果生活費超支會怎樣解決,是找父母要還是另尋其他辦法?針對這一問題,調查數據顯示,向父母要和兼職賺錢者占到半數以上,是最為主流的方式,此外,約有10%的學生嘗試用互聯網金融產品來“江湖救急”。 中國傳媒大學大二學生小熊一個月的生活費是1800元,雖然每月的生活費不算少,小熊也有捉襟見肘的時候。小熊也曾試著用螞蟻花唄等網貸軟件來緩解“生存”之急,但有一次沒還上,只能尋求媽媽的幫助。小熊估計,身邊有大約九成的同學在生活費不夠的情況下會使用網貸,“經常在朋友圈看到同學吐槽還不上網貸了。” 加強消費觀引導才是硬道理 北京師范大學一位輔導員老師表示,學生的消費行為,還是要根據每位學生家庭的實際收入水平來決定。她建議家長可咨詢學校的常規收費,包括學費、保險費等,并了解當地的消費水平,以及學校食堂價格,以量入為出的方式,有計劃地給予,給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節“財商課”。 針對大學生生活費的話題,也有教育專家表示,大學生消費,是作為一個社會問題而存在的,與當前社會現象、社會風氣息息相關。作為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提倡健康的消費觀。而作為學生,則要根據自身條件,適度調整規范自己的消費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