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球自西向東不停地自轉,使東部比西部先看到日出,亦即東部的時刻早于西部。也就是說,在同一時刻,經度不同的世界各地,其地方時刻不同,從而形成時差。 (1)地方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轉,使經度不同的各地時刻早晚不同,東邊地點的時刻要比西邊地點的時刻早,這種因經度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 (2)時區和日界線:時區的劃分是為了統一時間的標準,根據地球每小時自西向東轉過經度15°,而將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日界線是為了避免日期紊亂,經國際規定將180°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每個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統一本時區標準,因此相鄰的區時相差1小時。日界線兩側是日期的變更,東、西十二區鐘點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3)區時計算:由于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同一條緯線上,東邊的地點總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東早西遲是計算區時的關鍵。計算方法如下: ①從兩地的時區差,求出兩地的時間差。若已知時間的甲地與所求時間的乙地都為東時區,或都為西時區,則兩地的時區數之差,即為兩地的時間差。若已知時間的甲地與所求時間的乙地分別為東時區和西時區,則兩地時區數之和,即為兩地的時間差。 ②根據東早西遲的道理,采用東加西減的算法,求出某地時間。即已知東邊地方的時間,減去時差,便得出西邊某地的時間;反之,已知西邊地方的時間,加上時差,便得出東邊某地的時間。 ③在相加的過程中,如出現結果大于24小時,那么要把得數減去24小時,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減的過程中,如出現不夠減的情況,那么要加上24小時來減,日期要退后一天。 第一步是求時區:即已知某地的經度求該地的時區。其換算公式是:(某地經度+7.5°)÷15=該地所在的時區(結果取整數,舍去余數)。所求地為東經度則求出的是東時區;所求地為西經度則求出的為西時區。如求130°E所在的時區,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數9,舍去余數2,該地所在的時區為東九區。 第二步是求區時差:區時差的求法有兩種情況。 A.兩地都在東時區或西時區,則:區時差=(大時區數-小時區數)×1小時 B.兩地中一地在東時區,一地在西時區,則: 區時差=(東時區數+西時區數)×1小時(不過日界線) 或區時差=[(12-東時區數)+(12-西時區數×1小時(過日界線); 第三步是求區時:區時的計算可以分兩種情況:過日界線或不經過日界線。 不過日界線: A.所求地區時=已知地區時+區時差(所求時區在已知時區以東); B.所求地區時=已知地區時-區時差(所求時區在已知時區以西); 過日界線:A.所求地區時=已知地區時+區時差-1天(所求時區在已知時區以東); B.所求地區時=已知地區時-區時差+1天(所求時區在已知時區以西)。 第四步是如果有飛行時間(即路程時間),則要加上路程時間。 由此可見,利用公式計算,不必繪制時區圖,但學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況。即根據題干的信息,確定應該用哪一個公式。 當然我們還可以用一個更為簡便的公式。這個公式不用管兩地在哪一個時區。只需要先假設東一區、東二區……東十二區分別用代號+1、+2、……+12表示;西一區、西二區……西十二區分別用代號-1、-2、……-12表示,中時區用“0”表示。就可以根據題意求區時,其公式是: 所求區時=已知區時+(未知時區代號-已知時區代號)×1小時+路程時間 利用此公式計算時,需要對所求結果進行判斷,因為結果可能出現負數。如果出現負數,就要再用24小時換算。 所謂直線法,也可叫數數法,就是先畫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上劃分出24等份,標注出24個時區。在圖中標注出已知地點所在的時區和未知地點所在的時區。根據每向東跨越一個時區,時間增加一小時;每向西跨越一個時區,時間減少一小時,一個一個地往前數。 【例1】已知:A點120°E,地方時為10:00,求B點60°E的地方時。 分析:因為A、B兩點同是東經,所以,A、B兩點的經度差=120°-60°=60°,地方時差=60°÷15°/H=4小時,因為A、B兩點同是東經,度數越大越靠東,要求B點60°E比A點120°E小,所以,B點在A點的西方,應減地方時差。所以,B點地方時為10:00—4小時=6:00 【例2】已知:A點100°W的地方時為8:00,求B點80°W的地方時 分析:A、B兩點同在西經,則:A、B兩點的經度差=100°—80°=20°所以:A、B兩點的地方時差=20°÷15°/H=1小時20分 因為A、B兩點同是西經,度數越大越靠西,B點80°W在A點100°W的東方,應加地方時差.所以:B點的地方時為8:00+1小時20分=9:20 【例3】已知:A點110°E的地方時為10:00,求B點30°W的地方時. 分析:A在東經,B在西經,110°+30°=140°<180°,所以 經度差=140°,且A點東經在東,B點西經在西,A、B兩點的地方時差=140°÷15°/H=9小時20分,B點在西方,所以,B點的地方時為10:00—9小時20分=00:40。 【例4】已知A點100°E的地方時為8:00,求B點90°W的地方時。 分析:A點為東經,B點為西經,100°+90°=190°>180°,則A、B兩點的經度差=360°—190°=170°,且A點東經在西,B點西經在東。所以,A、B兩點的地方時差=170°÷15°/H=11小時20分,B點在A點的東方,所以B點的地方時為8:00+11小時20分=19:20。 【例5】已知A點100°E的地方 8:00,求B點80°W的地方時。 分析:A點為100°E,B點為80°W,則100°+80°=180°,亦東亦西,即:可以說B點在A點東方,也可以說B點在A點的西方,A、B兩點的地方時差為180÷15/H=12小時。所以B點的地方時為8:00+12小時=20:00或8:00—12小時,不夠減,在日期中借一天24小時來,即24小時 +8:00—12小時=2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