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王冕放牛的故事
2017-03-02 03:22:26
來源:
作者:
[導讀]王冕放牛是小學語文基礎教育課文《少年王冕》中描寫的一個故事,說的是元代書畫名家王冕出身貧寒之家,七八歲時,父親讓他放牛,他卻難耐求知之心,偷 畫家王冕放牛的故事 王冕放牛是小學語文基礎教育課文《少年王冕》中描寫的一個故事,說的是元代書畫名家王冕出身貧寒之家,七八歲時,父親讓他放牛,他卻難耐求知之心,偷偷跑到學堂聽先生講課去了。學堂書聲朗朗,王冕一聽就入了迷,竟將放牛之事忘得一干二凈。耕牛無人看管,差點丟失,晚上王冕回到家后,盛怒之下的父親將其一頓責打。母親心疼兒子,又感念他勤學刻苦的精神,同意他寄宿寺廟讀書,這才成全了王冕的讀書夢。 王冕放牛圖 課文內容很簡單,講的無非是一個一心求學的孩子對旁的事物不夠專心,換了環境學習而終于學有所成的案例。其實仔細想想,王冕放牛的故事和中國歷史上許多名人勵志故事一樣,都有些反世俗的荒誕色彩。須知封建社會凡事講求的是“禮教正統”,即父母之命,對孩子來說是不容違背的“金科玉律”,父親既然吩咐王冕放牛,王冕不好好放牛卻跑去學堂聽課,“不負責任”地丟下放牛的家務活,自然會惹怒父親,引來一頓教訓。 然而這個故事一經教材改編,頓成教育青少年發奮刻苦求學的勵志故事,則不得不說是站在現代教育學者的角度給這個封建社會頑童逃避家務求學的故事加上了全新的注解,即當一個人為求知而無暇分出精力來照管別的事物時,其在生活中所犯的“無傷大雅”的過錯往往是可以原諒的。行文至此,筆者恍然明白了,何以古今中外那么多成就非凡的著名人物,在個人生活瑣事上都容易表現出異于常人的糊涂。 王冕成為畫家的原因是什么 元朝大畫家王冕,一生癡迷詩畫,尤其擅長梅花圖的創作。他筆下的梅花枝干交錯、蕊萼分明,疏密之間盡顯臘梅的靈動神韻與風骨,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人們看來,依舊不失為令人驚嘆的藝術瑰寶。今人論王冕成為畫家的原因,主要是源于他童年時代對讀書求學的渴望。 王冕畫像 出身清貧農家的王冕自幼對文學及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了念書,他甚至屢次趁著放牛之機,跑到學堂外偷聽老師講課,為此沒有少挨父親的棍棒教訓。 母親見他好學不倦,幾近癡迷,于是允許他離家居住到僧寺,專心讀書。善良的母親最懂兒子的心思,她的成全,無疑是王冕日后成為畫家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說道王冕成為畫家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其自身的努力奮進。 搬進僧寺之后,王冕一頭扎進了知識的海洋,開始如饑似渴地讀書,每到夜間便坐在佛像膝蓋上,手捧書卷挑燈夜讀,常常是通宵達旦不知疲倦。 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前人著作,隨著知識面的增光,他的詩歌創作水平及繪畫技巧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寒來暑往,靠著頑強的學習精神,一位貧苦的少年居然自學成才,成了遠近聞名的才子,上門求取丹青者絡繹不絕。 王冕勤勉好學的精神與資質過人的天賦很快被安陽詩畫名家韓性得知,遂收王冕為徒,在藝術創作上給予他無私的指導。有了名師的指點,王冕日后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這也是王冕成為大畫家的另一深層次原因。 王冕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元朝著名畫家王冕是個怎樣的人?據明代散文家宋濂的《王冕傳》記載,王冕出身貧寒,卻素來勤勉好學,一生酷愛詩畫,首先是一位在人生逆境中保持豁達與上進心態的樂觀主義者。 王冕畫像 《王冕傳》中有少年王冕夜宿僧寺,坐于佛像膝蓋上挑燈夜讀的故事。佛像多為泥塑,形象猙獰,加之在夜晚微弱燭光的籠罩下,整個佛堂的氣氛更為陰森恐怖,然而即便如此,專心讀書的他依然毫不在意,足見王冕不僅是個勤學苦讀的寒門學子,更是位心懷坦蕩,不信鬼神的真君子! 民間傳說中有關王冕的故事很多,關于王冕是個怎樣的人,說法也各異,然而有一點幾乎是世人的共識,即王冕是位以仁孝之心無怨無悔侍奉老母的大孝子。 據說王冕幼年聽從父命放牛期間,常跑去學堂偷聽學生念書,一聽便如癡如醉,將家中耕牛忘到了九霄云外,為此常受父親的責打。母親看在眼里,有感兒子勤奮好學,是讀書的好苗子,于是欣然允許他搬進寺廟刻苦攻讀,這才有了王冕僧寺夜讀的感人故事。可以說,王冕日后成為一代詩畫名家,與母親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生性善良,又頗為懂得仁孝與感恩的王冕對母親的感情自不必說,于是,功成名就后,他盡心盡力照顧母親至百年歸老,王冕孝母的故事因此而成為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千古佳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