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城文化是指分布在今江西贛江中下游地區的一種考古學文化,其年代大致相當于中原的商代,因為首先發現于樟樹市的吳城而得名。吳城文化有著發達的青銅文明,玉器也為該文化的重要內涵,該文化玉器出自新干大洋洲大墓。1989年發現的新干大洋洲遺址是至今中國南方地區發現的最大的一座商代大墓,不僅墓中出土的青銅器數量多、造型奇、紋飾美、鑄工精,為中國南方地區所僅見,其玉器群是繼安陽殷墟、廣漢三星堆之后的又一重大發現。 大洋洲出土玉器754件,可分為禮器、兵器、裝飾品三大類。器類有琮、璧、環、璜、人形玉飾、蛙、蟬、魚、戈、矛、鏟、笄、柄形器、鐲、玦、項鏈、腰帶、串珠等。這些玉器體現了商代工藝美術的最高水平,它像一面鏡子,反映了南方青銅王國吳城文化發達的琢玉業,為商代玉器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 大洋洲出土玉器的質料,大部分為透閃石,少量為磷鋁鋰石、葉臘石、綠松石、水晶等;玉器內部顏色為白、灰、淺黃褐等,器物表面則呈現出紫、褐、黑等色彩。器表呈現出豐富的色彩,與玉器對外來離子的吸附有關。這是由于大洋洲玉器質地疏松,多孔隙,有利于表面吸附和表面發生化學反應;玉器埋藏于潮濕偏酸性的土壤中長達數千年,一方面玉材中的活躍元素會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機物也吸附于器表;銅器與玉器一起埋藏使一些玉器表面形成鮮艷的綠色。總體上看,大洋洲玉器絕大多數器表受沁,呈所謂的“雞骨白”。 大洋洲玉器群在文化性質上強烈地表現出雙重性,即無論是從玉器的類型,抑或是造型、裝飾紋樣,乃至制作工藝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與中原殷商文化的一致性,諸如璧、環、玦、琮、璜、戈、矛、鏟、柄形器、笄形器等,都與中原殷商時期同類玉器造型相近。玉器上的斜方格紋、菱形紋、回字紋、對角幾何紋和臣字目的獸面紋等裝飾紋樣,也是中原二里頭文化以來玉器上常見的紋樣。中原殷商時期玉器紋飾的制作方法,特別盛行平行的雙線雕,運用減地手法,即先陰刻雙線,然后將陰線外側的地子均勻地琢低一層,雙線之間便浮出一道陽線,大洋洲玉器中同樣有相當一批是采用這種方法制作的。 當然,大洋洲玉器群也有自身的一些特色,比如在器物種類方面,禮器只有璧、琮、璜,中原地區常見的圭、璋、琥不見。在裝飾紋樣方面,高羽冠神人像很有地方特色。大洋洲玉器群這種既具有商代古玉的普遍共性,又帶有某些自身個性的雙重特征,無疑是商代南方地區一批典型的標準器,它為中國古玉的研究,特別是對傳世古玉器的斷代和鑒賞有著特殊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