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關系的錯誤:就司法考試而言,重點應掌握三種情況: 1.狹義因果關系認識的錯誤:只實施一個危害社會的行為,也發生了預期的結果,但對自己的行為如何引起危害社會結果的發生認識發生錯誤。 這種情況也不影響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 (12年)54.關于犯罪停止形態的論述,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ABCD) A.甲(總經理)召開公司會議,商定逃稅。甲指使財務人員黃某將1筆500萬元的收入在申報時予以隱瞞,但后來黃某又向稅務機關如實申報,繳納應繳稅款。單位屬于犯罪未遂,黃某屬于犯罪中止 B.乙搶奪鄒某現金20萬元,后發現全部是假幣。乙構成搶奪罪既遂 C.丙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兒后,懼怕承擔刑事責任,又將嬰兒送回原處。丙構成拐賣兒童罪既遂,不構成犯罪中止 D.丁對仇人胡某連開數槍均未打中,胡某受驚心臟病突發死亡。丁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11年)53.關于認識錯誤的判斷,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AC) A.甲為使被害人溺死而將被害人推入井中,但井中沒有水,被害人被摔死。這是方法錯誤,甲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既遂 B.乙準備使被害人吃安眠藥熟睡后將其勒死,但未待實施勒殺行為,被害人因吃了乙投放的安眠藥死亡。這是構成要件提前實現,乙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既遂 C.丙打算將含有毒藥的巧克力寄給王某,但因寫錯地址而寄給了汪某,汪某吃后死亡。這既不是對象錯誤,也不是方法錯誤,丙的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D.丁誤將生父當作仇人殺害。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都認為丁的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既遂 (07年)5.甲為殺害仇人林某在偏僻處埋伏,見一黑影過來,以為是林某,便開槍射擊。黑影倒地后,甲發現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親。事后查明,甲的子彈并未擊中父親,其父親患有嚴重心臟病,因聽到槍聲后過度驚嚇死亡。關于甲的行為,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A) A.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B.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 C.甲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D.甲對林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對自己的父親構成過失致人死亡,應擇一重罪處罰 2.事前的故意:行為人實施了前后兩個行為,也發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行為人以為危害社會的結果是前一行為造成的,但實際上是后一行為造成的。 這種情況不影響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 (10年四卷案例)同年6月26日,趙某將錢某約至某大橋西側泵房后,二人發生爭執。趙某頓生殺意,突然勒錢某的頸部、捂錢某的口鼻,致錢某昏迷。趙某以為錢某已死亡,便將錢某“尸體”縛重扔入河中。經鑒定,錢某系溺水死亡(故意殺人罪既遂) (08延)4.甲意圖勒死乙,將乙勒昏后,誤以為乙已經死亡。為毀滅證據,又用利刃將所謂的“尸體”分尸。事實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殺行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為。關于本案,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D) A.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未遂)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罪 B.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未遂)罪、過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體罪 C.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既遂)罪和侮辱尸體罪 D.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既遂)罪 (07年)54.劉某基于殺害潘某的意思將潘某勒昏,誤以為其已死亡,為毀滅證據而將潘某扔下懸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從懸崖墜落致死。關于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AD) A.劉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 B.劉某在本案中存在打擊錯誤 C.劉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 D.劉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3.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還沒有實施實行行為,預備行為就引起了危害社會結果的發生。按預備行為能否對相對人的權益造成實際的損害分兩種情況處理:能夠造成實際損害的,認定構成既遂;不能造成實際損害的,以故意犯罪預備與過失犯罪擇一重罪處罰。 (12年)53.因乙移情別戀,甲將硫酸倒入水杯帶到學校欲報復乙。課間,甲、乙激烈爭吵,甲欲以硫酸潑乙,但情急之下未能擰開杯蓋,后甲因追乙離開教室。丙到教室,誤將甲的水杯當作自己的杯子,擰開杯蓋時硫酸淋灑一身,灼成重傷。關于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ACD) A.甲未能擰開杯蓋,其行為屬于不可罰的不能犯 B.對丙的重傷,甲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 C.甲的行為和丙的重傷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D.甲對丙的重傷沒有故意、過失,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11年)53.關于認識錯誤的判斷,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AC) A.甲為使被害人溺死而將被害人推入井中,但井中沒有水,被害人被摔死。這是方法錯誤,甲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既遂 B.乙準備使被害人吃安眠藥熟睡后將其勒死,但未待實施勒殺行為,被害人因吃了乙投放的安眠藥死亡。這是構成要件提前實現,乙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既遂 (08年)3.甲想殺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藥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藥較多,乙吞服安眠藥后死亡。對此,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C) A.甲的預備行為導致了乙死亡,僅成立故意殺人預備 B.甲雖已著手實行殺人行為,但所預定的實行行為(勒乙的脖子)并未實施完畢,故只能認定為未實行終了的未遂 C.甲已著手實行殺人行為,應認定為故意殺人既遂 D.甲的行為是故意殺人預備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競合犯,應從一重罪論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