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皇帝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經常給皇子、宗室及有功的大臣們封賞爵位,已達到拉攏人心的效果。特別是近年來最熱清宮系列電視劇,經常會聽到親王、貝勒、貝子等稱呼。那么清朝的爵位到底是怎樣的呢?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貴族的封號,用以表示身份等級與權利的高低。今天要說的就是清朝的爵位制度。 滿清王朝的爵位主要分為三種: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和異姓功臣爵位,雖然清朝依然實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但是所封藩王居住在京師,也沒有封地。正是清朝的這種特殊規定,所以今天在北京可以看到很多王府。 首先要說的是宗室爵位,宗世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的子孫共分為12級,每等若干級。12級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鎮國公、輔國公、“外省”鎮國公、“外省”輔國公) 品級:將軍(鎮國將軍1品、輔國將軍2品、奉國將軍3品、奉恩將軍4品)。 這些爵位世襲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不用降低爵位繼承,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鐵帽子王,整個清朝200多年只有12位;由于篇幅限制,我們下一篇詳細介紹) 另一種是降等世襲,例如: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輔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后,便不再遞降,以此爵位傳世。 第二就是蒙古蒙古爵位,因為蒙古為清朝的建立立下特殊功勞,又加上滿蒙聯姻,蒙古的爵位是比較特殊的。蒙古爵位稱為外藩蒙古世爵,掌于理藩院。 蒙古封爵為:1親王,2郡王,3貝勒,4貝子,5鎮國公,6輔國公,7札薩克臺吉,8一等臺吉(塔布囊),9二等臺吉(塔布囊),10三等臺吉(塔布囊),11四等臺吉(塔布囊),12固倫額駙,13和碩額駙,14郡主額駙,15縣主額駙,16郡君額駙,17縣君額駙。 第三要說的就是異姓爵位,其實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異姓功臣以爵位來褒獎。清朝也不列外,清朝的異姓功臣爵位分為9等, 分別為:超品:公爵、侯爵、伯爵,一品:子爵,二品:男爵,三品:輕車都尉,四品:騎都尉,五品:云騎尉,七品:恩騎尉。其中各種爵位又分一、二、三等。 在清初的時候還有異姓王,比如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敬親王尚可喜。 之后漢人的爵位都是非常的低。例如:清末的漢人功臣:曾國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鴻章是一等肅毅伯,左宗棠是一等恪靖伯,這些人都是國家的中流砥柱,但是其歲奉(年薪)居然要比貝子的低一倍,一等侯爵的歲奉為610兩白銀,而貝子的歲奉卻有1300兩白銀。 在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里面,處處打壓漢人,就連漢人的爵位都比滿蒙貴族要低得多。就算在清末,漢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力王狂瀾,使得滿清江山得以繼續延續幾十年,但是卻連一個公爵都沒掙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