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關于辭賦的幾個基本概念 1、什么是辭 辭的本義是“訟”(據(jù)《說文》),爭訟必有言語與文辭,所以辭又有言辭、文辭之義。 為什么屈、宋之作會稱為辭呢?據(jù)《漢書·王褒傳》所言:“宣帝時......征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毛詩·定之方中》傳有“不歌而誦謂之賦”的話。《國語·晉語》也有“輿人誦之”。韋昭注中有曰:“不歌曰誦”。加上誦、訟同音,又是通假。由以上種種例證可以知道,屈、宋之作稱為“辭”,是取其“不歌而誦”的意思,以便與和樂的詩歌相區(qū)別。 我們說的辭,通常是指“楚辭”。 因為它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故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楚辭又稱“楚詞”,這是一種講究句式和押韻的文體。其作品特色:句式比較自由,并多用“兮”字作語助詞。 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這個,就是楚辭,也是楚辭的特色。 “辭”屬于詩的范疇。因此屬于韻文的范疇。 2、什么是賦 賦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它萌生于戰(zhàn)國時代,成形于晉魏六朝,興盛于漢唐之間,宋元明清有所衰落。 先秦時代,“賦”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吟誦詩篇。《周禮·春官·大司樂》有云:“倍(指背誦)文曰諷,以聲節(jié)之曰誦”。由此可見,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背誦,而需要用特別的聲調來誦讀。 除此,“賦”還有直言鋪陳的意義。在《詩經(jīng)》的六藝里,風雅頌是指其分類,賦比興則是其表現(xiàn)手法。這里的賦即 直言鋪陳之義。是一種表現(xiàn)手法。 賦既不歸于散文,又不能列入于詩。其性質是介于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我們都知道: 詩是韻文,文指散文體 屬于非韻文。】為何這樣說?因為: 賦一般是用韻的,尤其是駢賦與律賦,與詩歌一樣講究聲律,都可以視為韻文;但是從結構、語言等方面考察,有不少賦,如散體、七體、設論體諸賦及唐代興起的文賦,則又比較接近于散文,也可完全歸入散文的范疇。在自漢至唐的發(fā)展過程中,賦有時向文靠攏,有時又與詩關系密切,始終“徘徊”于詩、文之間。所以,也有人說:賦是兼有詩和文特點的“兩棲動物”。 賦 講究文采、詞藻、對偶、用韻,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 3、什么是辭賦 由于辭與賦都是“不歌而誦”的文體,所以漢代 辭、賦常常連稱或混稱。《史記·司馬相如傳》有:“會景帝不好辭賦”之言。班固《離騷序》言:“(屈原)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漢書·王褒傳》言:“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由以上這些引證,可知辭賦已經(jīng)混稱了。 辭賦:古代一種文體,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這種文體,形式上繼承《楚辭》的一些特點,但較多運用散文手法。 在《詩經(jīng)》六義中,我們還知道有個類別“頌” 。其實早期有過“賦頌”通名的現(xiàn)象。賦頌通名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但是,賦、頌也畢竟是不同的文體。頌乃“詩六義”之一,《詩大序》言:“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也就是說:頌體的功能專在頌美。 賦雖可用以頌,卻又能用以諷。諷與頌是賦的兩大功能。這一點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會逐步的自然而然的理解。在此就不多絮叨了。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辭與賦,其實是不同的且并列存在的兩種文體。至于辭賦連用作為一個專有名詞,那是漢代時候開始的,是一種混稱。關于【辭賦】一詞的淵源,在眾多林林種種辭賦專著里,幾乎開始都會涉及且說法有差異。因為既然是辭賦專著,那么這個問題就不可避免而繞不開不能不談,但是談又不能達成完全的共識。所以我們只要對其有個大概的了解就可,不必深究。 (二)辭賦的產(chǎn)生 關于賦的起源,歷來說法很多,觀點不一。有詩源說、辭源說、綜合說。在此我們不作深入的研究。只要作個理解就可以。 綜合說認為:賦是由《詩經(jīng)》《楚辭》發(fā)展而來的。所以說我們今天的辭賦,總留著《詩經(jīng)》《楚辭》的影子。我們今后將學到的四字句、六字句等就是從這里脫胎而來。 在辭賦的淵源問題上,古人普遍持“賦者古詩之流也”的觀點。 賦的出現(xiàn)主要是受楚辭的影響,賦和楚辭產(chǎn)生的年代不相上下。賦體最初是流傳在民間的一種口頭文學,叫隱歌,也叫隱語,只是當時還沒有形成文學樣式。在戰(zhàn)國時期的一些文獻中能看到這類文字。直到荀子的出現(xiàn),這樣的賦體才開始形成文學樣式,文人們才逐漸的開始創(chuàng)作這種文學體裁。 賦吸收了詩經(jīng)的句法,以四言韻成文。后來又受到了楚辭句式的影響,出現(xiàn)了五言六言七言等等,把楚辭的句法特點也吸收了,賦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有了改變,變成了正面描寫,更注重詞匯的鋪排。 因為賦吸收了楚辭的句法特點,在漢初時期很多人把辭當作是賦,依辭的模樣可寫出賦,依賦的模樣也能寫出辭。 漢代辭、賦不分,混稱連用,始于司馬遷。其實辭和賦是兩種不同的文體,押韻上不同,創(chuàng)作手法上不同,鋪陳造意上也不同.在文學史上經(jīng)常說漢代人辭賦不分,漢初時期的人把賦和辭搞混了,漢代人把辭和賦統(tǒng)稱為辭賦,于是后人也泛稱賦體文學為辭賦。 其實辭與賦的區(qū)別還是非常明顯的。辭屬于詩的范疇,賦雖近于詩,卻不入詩域,而總是能與詩并稱。正如陸機《文賦》言:“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賦則常常為文而造情。清人劉熙載言:“賦別于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辭是專指楚辭體,楚辭體作品在繼承屈騷傳統(tǒng)上的作用是遠遠超過賦作的,但在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和富于新變精神等方面,則也遠不及賦。所以,在辭、賦關系上,我們還是應該加以嚴格的區(qū)分,不能將楚辭體作品歸入賦的范圍。 (三)辭賦的特點 關于辭賦的特點,劉勰雖只用“鋪采摛(chī)文,體物寫志”八字以概言之,卻是迄今為止最為精辟、最具經(jīng)典性的論斷. 摛:1. 舒展;散布:~錦布繡。英名遠~。 2. 鋪陳:“馳辯如濤波,~藻如春華。” “鋪采摛文”,主要著眼于辭賦的表現(xiàn)手法與語言運用,它揭示了辭賦在形式方面的兩大特點. 第一,“賦者鋪也”,凡辭賦一般都運用鋪陳手法.“摛”字就是鋪張。 第二,“詞必巧麗”,寫作辭賦必須講究文采、藻飾。“體物寫志”講的是辭賦的題材 西晉成公綏曾作《天地賦》,他在賦序中認為天地間的一切都可以寫入賦中.“賦者貴能 分賦物理,敷演無方。”確實,辭賦的題材范圍極為廣泛。 蕭統(tǒng)《文選》錄“騷”時只分上下卷以區(qū)別,而收賦十九卷則完全按題材來分類,共有京都、郊祀(si)、耕藉、畋tián獵、紀行、游覽、宮殿、江海、物色、鳥獸、志、哀傷、論文、音樂和情十五類。 總之,辭賦,詞藻華美、對偶形式多變、用韻講究,是一種特殊的古代美學形式。 (四)辭賦的流變 辭賦,大致經(jīng)歷了古賦、【pai】徘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古賦包括戰(zhàn)國末期荀子的《賦篇》和漢賦。漢賦又包括騷體賦、散體大賦和小賦三類。 徘賦,又稱駢賦,是在漢代古賦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賦體,以句尾有韻腳而別于駢文。 律賦是唐宋時代科舉考試時所專用的一種試體賦。 文賦是受唐宋古文運動影響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新的賦體。 歷史第一次以賦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荀況的《賦篇》。 第一個自稱以賦名篇的則是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天子游獵賦》】《大人賦》 為何稱之為古賦?是因為它產(chǎn)生較早,另外唐宋人稱詩文中產(chǎn)生較早而又古樸者為【古】,如古詩,古文。因而相對于六朝講求聲律對仗,文采華麗的徘賦,便稱漢賦為【古賦】。就比如稱先秦兩漢的散文為古文一樣,后世把兩漢的賦作也稱古體賦。 以上說到:漢賦包括騷體賦、散體大賦、抒情小賦三類,其實這也是漢賦發(fā)展演變的三個過程。 騷體賦的代表是賈誼,其《鵩鳥賦》是騷體賦的代表作。 散體大賦 韻散相間【體式】,注重諷與頌【功用】。其濫觴之作是枚乘的《七發(fā)》。而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則標志著漢大賦體制的定型。 抒情小賦是漢賦轉變期最富特色的文體。所抒之情主要表現(xiàn)在:一抨擊朝政,揭露社會黑暗;二歌頌愛情。其代表人物及作品分別是趙壹 和他的《刺世疾邪賦》,蔡邕【yōng】和他的《協(xié)和婚賦》等。 賦體之特色: 賦這名詞,產(chǎn)生于詩經(jīng)六義中的「賦」,意思是敷陳其事。荀子的賦篇,是漢以前直稱為賦的賦體文字。為中國文學所獨具之文體,介于詩文之間,屬于韻文。導源于詩經(jīng),興于楚辭,盛于兩漢。魏晉南北朝變?yōu)橘劫x,唐時科舉變?yōu)槁少x。 至宋,受古文影響,發(fā)展為以辭賦為主體, 而融入散文句法的文賦(為避免與陸機的文賦相混,又稱散賦、散文賦) (1)漢賦:詞藻華麗,筆勢夸張,好堆砌冷僻之字。所以表面富麗而艱深難讀。又稱古賦、大賦。代表作家有賈誼、枚乘、司馬相如(賦圣)、東方朔、班固、張衡、蔡邕等。 (2)俳賦:篇幅較漢賦為短,而以雕琢文辭為主,尚工巧,重聲律。又稱駢賦、小賦。代表作家有陸機、潘岳、江淹、庾信。 (3)律賦:對仗工整,音律諧協(xié),押韻嚴格,缺乏文學價值。 (4)文賦: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極近散文。歐陽修秋聲賦,蘇軾前后赤壁賦均為名作。 (二)駢句結構 一、什么是駢句 我們學習詩時,要求有詩味,學習詞時也要求要有詞味,那么我們今天學習辭賦,是不是也要有賦味呢,“賦”的味是怎么來的?其實賦味主要來源于“駢句”與“近體詩”句不同的閱讀節(jié)奏。請注意這里說的是主要,當然還有其他因素。 因為朗讀或者唱都要換氣并有停頓, 聽者不看文字便可聽清楚,而辭賦是大聲誦讀的文學形式。而詩跟駢句的節(jié)奏是不同的,這是我們進入辭賦學習的第一大關, 必須學會駢句的節(jié)奏劃分。 而這個節(jié)奏不是隨心所欲想怎么讀就怎么讀的,是要符合句中字意的。如何把握好駢句意境的節(jié)奏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就是我們所要掌握的要點。 駢句指的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shù)相等的兩個對偶句.就如一副對聯(lián)的樣式,只是其特點和要求與對聯(lián)有所不同罷了. 兩馬并駕為駢,二人并處為偶,意謂兩兩相對。 駢句,是一種講求對仗的藝術句式,它要求文字的對偶,重視聲韻的和諧。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shù)相等的兩句話。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shù)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駢句是詩句的一種,與散句相對,散句則是相對于駢句而言,也可以說,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駢句是由對偶句所組成,意指兩個句子的組合有如兩馬齊奔。由‘駢句’為主寫成的文體,其中只用少量散句貫穿上下文,這種文體稱為‘駢文’。‘駢文’全篇由四字單句或六字單句組成的駢句而成,所以也稱為‘四六文’。 駢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為,漢代產(chǎn)生賦這一文體之后,才盛行起來,到六朝時更發(fā)展成為駢體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對偶,稱為“駢四儷六”。 駢句是組成一切賦體的基本單元。換句話說辭賦文章是由駢句組成的。不管是駢文、駢賦、律賦、文賦、騷賦、散賦。所以學習辭賦首先要學好駢句,這是一切的根本。很難想象,一個連字句都寫不好的人,是斷然寫不出美文的;同樣一個連駢句都沒有掌握好的人,如何寫出合格的賦體? 二、駢句的節(jié)奏 所謂節(jié)奏,本是一個音樂術語.指音樂中交替出現(xiàn)的有規(guī)律的強弱、長短等現(xiàn)象.在辭賦中,則是指在吟誦中有規(guī)律的停頓現(xiàn)象.每個節(jié)奏的最后一個字我們稱之為節(jié)奏點 節(jié)奏是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朗讀時 有了聲音的高低起伏、氣息的轉換,才能形成抑揚頓挫的美感和通暢的氣勢。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駢句的節(jié)奏是什么樣的.咱們都知道近體詩的節(jié)奏,駢句的節(jié)奏,與近體詩是有明顯區(qū)別的. 近體詩無論五言還是七言,基本是“尾三字連讀” 而駢句則多是“尾兩字或四字連讀”這個我們舉例來說明 以下例子中的“/”符號表示在閱讀時需要暫時停頓的地方 五言近體詩的閱讀節(jié)奏 1、“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樣劃分,是詩的閱讀節(jié)奏 如果按駢句的節(jié)奏,則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大家看看,這樣來閱讀,是不是就莫名其妙了? 這樣就把句子的意思給硬生生割裂開了2、“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這也是詩的閱讀節(jié)奏 “三分國”、“八陣圖”是不可再分割的。 否則讀來也會莫名其妙 這樣的例子很多,大家自己體會一下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五言駢句的閱讀節(jié)奏 1掃//石上//之陰,聽//林間//之折。 2設象以//啟圣,宣精以//昭德。 3偶圣則//呈祥,逢昏則//顯咎。 4思//煦嫗//之義,窮//造化//之精。 5產(chǎn)/鱗介蟲沙,植/羽毛草木(或:產(chǎn)鱗介/蟲沙,植羽毛/草木) 五言駢句許多是由四言句加一虛字而成 駢句的閱讀特點: 逢虛字后尚有兩字的,在虛字后暫頓(如“設象以/啟圣,宣精以/昭德”) 若在虛字后只有一字的,則在虛字前暫頓(如“思煦嫗/之義,窮造化/之精”) 這是五言的情況 再來看看七言句的情況 七言近體詩的節(jié)奏,一般有“二二三”或“四三”兩種 而七言駢句的節(jié)奏就復雜的多 但前面已說過,駢句多是“尾兩字或四字連讀”的節(jié)奏 課后作業(yè): 一、請劃分下列句子節(jié)奏 1抱素者絕陷已之患,履道者為終身之防。 2廢六月之遄征 ,興三時之盛務。 3恢至治之風,揚淳古之式。 4如天聽卑兮惟大,若水善下兮孰當? 5無欲者觀妙道于域中,虛受者感人和于天下。 6俯視則孤光溢目,橫窺而一帶澄虛。 7愿爭雄于爪趾之下,冀得雋于筆硯之間。 8沙洲連一畝之地,山翠接如拳之石。 9垂一枝于萬葉,托沃土以延年。 10栽培只倚于賢鄰,搴(qiān拔取)擷長憂乎稚戲。 二、閱讀《騰王閣序》,挑出5組你喜歡的駢句。 注:作業(yè)一律使用黑色字,禁止使用紅色字體。 我們來看例子 七言近體節(jié)奏: 1、細草//留連//侵坐軟,殘花//悵望//近人開。 2、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3、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再看七言駢句的節(jié)奏 1輕搖而//曉露初滴,暗裊而//春鳩轉鳴。 2獸蹲而//龍鱗熠熠,鳥跂而//鳳翼翩翩。 3觀之者//無小無大,謂之曰//若煙非煙。 4薄霧//輕籠于//鐘阜,和風//微扇于//臺城。 七言駢句也多為六言句加一虛詞而成 總的來說,駢句是以4,6句為基礎,一般以兩字為一節(jié)奏 但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 駢句中的節(jié)奏并不是死搬硬套“兩字為一節(jié)奏” 在劃分駢句節(jié)奏時,必須注意: 一句中前面部分的節(jié)奏,要隨其句意與虛字的使用不同而加以區(qū)分 無論是幾言的駢句,都不能武斷地全部以兩字為一節(jié)奏劃分 特別嚴格的是一句中的“尾部節(jié)奏” “尾部節(jié)奏”一般為“兩字或四字” 事實上,駢句的句中節(jié)奏,有一個節(jié)奏兩個字的,也有一節(jié)奏三個字的 在具體寫作中,我們只要把握好尾節(jié)奏就可以與近體詩的節(jié)奏區(qū)分開來 至于兩句之間平仄相對的問題 由于駢句閱讀節(jié)奏豐富多變,故在節(jié)奏點的平仄上,應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 有時需排除虛字看平仄,有時又要利用虛字的平仄來調和整句的平仄 這關鍵要把握好節(jié)奏,然后才能很好地做到節(jié)奏點平仄相對 明白了駢句的節(jié)奏后,現(xiàn)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駢句的特點 三、駢句的特點 1、上下句成對偶形式。 上下句結構相似、內容相關、字數(shù)相等。這些和對聯(lián)的要求相同。 2、上下句每個節(jié)奏點平仄要相對(也就是相反); 3、駢句的最后一個節(jié)奏一般是二字或四字 4、駢句可以有領字,領字單獨作為一個節(jié)奏 5、駢句含五字以上的句子要有虛詞 6、駢句中,虛詞的后面是一個字的,虛詞在節(jié)奏點的后面,也就是虛詞和最后那個字為一個節(jié)奏. 虛詞后面是兩個字的,虛詞在節(jié)奏點的前面 駢句的特點大致就是這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