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名機,仲景是他的字。被后人尊為醫圣。他生活在公元150年到219年之間。比曹操大五歲,此時正值東漢末年,戰爭連年不斷。國家先后經歷了黃巾起義、董卓之亂、三國鼎立。 古書常常記載:“大兵之后必有大疫”。這是由于生產力遭到了破壞,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差,就容易爆發傳染病,當時的中原大地是白骨委積、人相食啖。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寫過一篇文章叫《七哀詩》: 東漢王粲《七哀詩》 張仲景也在書中寫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說我的家族曾經是一個很大的家族,有二百多人。從建安元年以來,也就是公元196年以來,還不到十年的時間,整個家族就死亡了三分之二,而這些死亡的族人當中一多半都是死于外感傳染病。 張仲景作為一個醫生,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實,看到大量的親人和百姓被疾病奪取了生命,而他在救治的過程中,又感力不從心,難以挽回病者的生命,于是他就發奮圖強,立志鉆研學術,來創立一條防治傳染病的道路和途徑。 仲景在書中感嘆:“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于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他對古人遺留下來的醫學經典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對當代和古代人們防治疾病的經驗和方子進行了廣泛的收集整理。 他參考了大量的古典書籍:《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同時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進行總結,終于寫成《傷寒雜病論》這本書。 雖然史書上沒有留下張仲景的傳記,對于他的生平沒有太多記載,但僅憑《傷寒雜病論》對中國醫學的貢獻,也足以奠定張仲景的醫圣地位。 /完/ 請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抱樸言" 至美中醫、至樸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