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要重祛濕!濕氣危害著人體的健康誰懂明白! 濕氣重:是引起慢性疾病的最根本的原因。慢性疾病的多種病變,絕對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然的。而是身體的某個部位的的毒垢達到了一定的臨近點!爆發出疾病的。所以濕氣被中醫列入了健康的頭號殺手! 在健康欄目有過健康知識的普及:看下圖 第二:濕有黏貼的特征,不易去除。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黏貼如油入臉!濕氣五級危在旦夕! 濕氣五級:從一到五的一個等級有什么癥狀和特點呢? 艾灸怎么祛濕?艾灸祛濕是非常好的一個效果!濕氣的等級不同也要艾灸多少都不同!因為濕氣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去除掉的一個東西。所以養生還是要重祛濕! 一級寒濕: 在表皮 癥狀:皮膚騷癢,長濕疹 →(灸7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風池、足三里、血海、曲池、肺俞。 二級寒濕: 在肌肉 癥狀: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酸乏力,關節酸困 →(艾灸30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脾俞、中脘、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 三級寒濕: 在骨骼,即是骨寒濕 癥狀:肩周炎,頸椎病,肩痛 .硬,腰痛,風濕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痛 →(艾灸40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肩周炎:肩髃穴、肩髎穴、肩井穴、壓痛點、天宗穴;頸椎病:頸四椎旁、大椎、肩中俞、中渚;老寒腿:血海、陽陵泉、懸鐘、壓痛點。 四級寒濕: 在臟腑(子宮、卵巢、睥胃、肺) 冬病夏治,養生最佳的季節是夏季,錯過一夏,再等一年→(艾灸60天以上有改善) 艾灸取穴:關元、子宮、歸來、三陰交、氣海等。 五級寒濕: 在身上(腫瘤) 癥狀: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的 當體內''寒濕氣''時間長了,就容易出現身體''凝''的現象;''凝''的意思是循環慢和代謝慢;身體容易酸痛。 然后就會發生於堵,''淤''的時間長了,會怎樣? 會長瘤,長''瘤''也不可怕,怕的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容易變異形成癌癥,這是個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看到這個濕氣的嚴重性有沒有想到對濕氣的一個全新的認識呢?以前養生不祛濕。現在是不是想唱一首:多么痛的領悟! 外在因素進入身體的濕氣:5個穴位! ①肩頸部的“大椎穴”, ②前胸的"膻中穴", ③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④腰部的“命門穴”, ⑤腳底的“涌泉穴”; 從上面這5個穴位的進入我們身體的濕氣都是外在因素!但是外在因素也可以造成的內濕!可以通過風!可以通過水!可以通過環境!可以通過季節!濕氣都可以從這幾個穴位進入我們的生體! 內濕 ! 內濕引起的體內濕氣重: 飲食不當或者內分泌紊亂等則產生內濕氣。比如在脾土虛的情況下,水濕運化不利,聚在中焦,就會造成內濕重的表現。內濕則可以采取健脾利濕的措施進行治療。具體來說,引發內濕的因素有: 1、吃多過冷食物 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比如夏天吃多冰棍傷了脾臟,影響體內水分的排出,多余的水分停滯在體內就形成了濕氣。 正確做法:就算是夏季也不可貪多生冷的食物。 2、睡眠不足 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癥狀,睡眠不足的人通常活力不足,機體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身體自然低迷。 正確做法:保證睡眠時間,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還有,每天增加體力消耗會讓睡眠質量更高。 3、飲食口味過重 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癥反應。加之胃腸動力不足,就會阻塞經絡成為能量垃圾。 正確做法:飲食宜清淡適量,三餐從簡甚至短期斷食,多吃粗纖維,減少身體的運化負擔。 4、氣血不足 對于那些血氣不足的人群來說,他們在平時的生活中,經脈會運行不順暢,那么就會讓身體中的腑臟功能減弱,從而導致身體中的器官代謝速度變慢,特別是脾胃會受到傷害,從而身體中的水分就會堆積從排不出體外,因此,就會讓很多人出現體內濕氣重的情況。 正確做法:對于這類人群而言,你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給身體補充氣血,比如說你可以吃一些補充氣血的食物,如紅棗、桂圓等,又或者是你們可以通過按摩血海穴、天樞穴等方式,都可以有效的幫助你們給身體中補充氣血,從而讓你氣血兩旺,人也會變得更加的健康。 5、久坐不動 長期久坐不動,沒有體力消耗,身體代謝自然變慢,身體的運化能力就隨之降低,活力不足導致陽虛。 正確做法:多多運動,運動生陽,尤其是能讓身體出汗的運動要把皮膚這扇窗戶打開,借助運動產生的熱量將濕氣“蒸騰”出去。 6、長期節食 不僅是胖人,瘦子體內也會有濕邪。比如你依靠節食來保持身體,體內的“火力”就會不旺,因為缺乏制造“火焰”的原材料。 正確做法:合理飲食 適當運動=健康瘦。不要輕易采取傷害身體的節食減肥法。 7、便秘 機體最天然的排濕途徑就是通過大小便,而如果便秘的話,排出途徑不順暢,就會導致濕氣重。 正確做法:多吃排濕緩解便秘的食物,如薏米、紅豆、海帶、紫菜、冬瓜、綠豆湯等。 8、思慮過重 脾主運濕,思慮過重會損傷脾胃運化,脾一虛,無以運濕則濕氣重。 正確做法:陽氣不足的人,容易情緒低落,消極悲觀,越是如此,陽氣越是虛,更無力化濕,因此,請立即調整心情,讓陽光照進心中,積極起來,多笑多喜悅,必能化濕。 9、長期過量飲酒 長期過量飲酒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損害,也會加重我們人體內的濕度。中醫上講,酒助濕邪。 正確做法: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控制飲酒的量和次數,更不要借酒消愁。 健康提示:外濕和內濕并不是一天就造成的,而是長期積累而成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其性粘滯、重濁、趨下;易與阻遏氣機、影響脾胃運化。并且常常與他邪夾雜致病。濕邪是最為常見,也是最難治療。導致體內濕氣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內因,外因是空氣中的濕度大而致,內因則是脾胃不健,運化祛濕能力差,而導致濕氣內滯。飲食不當,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也會導致濕癥。濕癥還常常與其它因素結合而出現、寒濕、暑濕、風濕、濕熱等癥狀。 濕氣的特征有哪些?怎么來判斷人體是否有濕氣? 從內到位來判斷!從上到下! 1.頭發愛出油、面部油亮 2.睡覺留口水、口臭、身體有異味 3.皮膚瘙癢,常常過敏,長紅疹,濕疹 4.眼腫舌大,舌頭有明顯齒痕 5.眼袋下垂,肥胖,減肥后反彈 6.臉色蒼白,原本紅潤的臉頰不見了 7.小肚子大(常有脹氣),身體浮腫 8.機能衰退,對房事不感興趣質量不高 9.耳內濕(耳禪濕)毛發粗糙,易脫落 10.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有異味 11.陰部潮濕(瘙癢異味)菌類腐敗 12.機能衰退,對房事不感興趣質量不高 13.睡覺打呼嚕,痰多,咳嗽 14.大便稀黏腥臭,粘稠(不易沖掉) 15.感到累,連說話都懶得說,沒勁兒 剛開始健康欄目普及了濕氣的重要性:當然也普及看祛濕的做好的方法: 濕氣稱得上是“萬惡之邪”,遇寒則成寒濕,遇熱則成濕熱,遇風則化為風濕,這三種“濕”侵入人體,易導致消化道、泌尿系統以及皮膚等多個部位的問題。 1、消化道:影響食欲,不想吃東西,還會出現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馬桶。 2、泌尿系統:體內濕氣重,且喝水較少時,小便排出不暢,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3、皮膚:濕氣過大會刺激皮膚大力散熱,負擔加重,免疫力隨之降低。因此,痤瘡、皮炎、濕疹、癬都會不請自來. 4、關節:濕氣侵入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固定。 5、頭部:濕氣侵入頭部,則出現頭暈、犯困、頭重如裹。 6、胸腹部:濕氣滯留胸腹部,則出現胸悶、胃脹。 7、下肢:濕氣往下走,可出現下肢水腫、腳氣等癥狀。 濕氣重不重看看這些來辨別 ★一看形體:中醫望診中有“肥人多痰濕,瘦人多虛火”,偏胖者多為陽虛、痰濕體質。 ★二看舌頭:濕熱者常見舌紅苔黃膩,寒濕者為舌淡胖,舌邊有齒印,苔白膩。 ★三看大便: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圓柱體、很通暢的,便后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干凈。一旦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且容易粘在便池難以沖走,也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就可能是有內濕。 ★四看起床狀態:有些人早上起床后,會覺得很困、頭沉,像有什么東西裹著,讓人打不起神,而且痰多,即說明體內濕氣較重。 ★五看平時狀態:戶外濕氣一大,就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得動、不清醒,吃飯時沒胃口。中醫講“濕氣如裹”,一種被包裹著,動不了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用水洗過但沒干的襯衫那么別扭。 ![]() 由于現代人的作息時間不規律.加之空調冰箱等現代產品的出現打破傳統的應季特點,濕氣纏身成了很多人尤為苦惱的事情。好多人幾年如一日的奔波在祛濕這條大道上,但往往是祛了生,生了再去,似乎永遠沒有盡頭。那么今天,除了幾個祛濕穴位的介紹之外,小編帶給大家一個更為簡單、高效、易行的祛濕方法---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也是目前祛濕效果最好的一種方法,不經消化道,不走肝腎,通過刺激穴位,激發經絡之氣,祛濕散寒,補虛清熱,改善亞健康。你也可能聽過,生姜能夠祛濕,但是用發酵姜根粉做穴位貼敷療法,效果最好。中央衛視大力宣傳也足夠證明這個點了。 ![]() 在《清太醫院配方》一書中,載有“延年涌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藥用杜仲、牛膝、熟地、等12種藥熬枯去渣,入鉛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攪拌成膏,制成膏貼。據載: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后天虧損,骨痿身瘦,陽氣虛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風寒,常多疾病。若常貼涌泉穴,兼貼腎俞、關元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濕、腳氣、癱瘓之癥,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壽,此后漸漸流傳于民間,經現代科技改良制成藥包貼涌泉穴叫酵素足貼。此方比其他方法祛濕效果要好。 如果堅持每天貼敷涌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據統計,貼敷涌泉穴療法可以防治手腳冰涼、哮喘、腰腿酸軟無力、失眠多夢、神經衰弱、頭暈、頭痛、便秘、風濕等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