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新聞:大連一女大學生因受不了鄰桌4歲女童的吵鬧,激動地重重踢了女童身旁的椅子,孩子受到驚嚇后,其母親與女大學生廝打起來,整個過程被監控拍下,并流傳網上,迅速引起網友圍觀。 最后,雙方冷靜后,都認識到錯誤,女大學生向孩子下手,無論如何都是踩踏底線,她本人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提出道歉和賠償,女童家長則表示,接受道歉,但不用賠償。 其實這件事完全是可避免的,整件事中沒一個贏家,都太沖動,依著本性來處理事情:女童嬉鬧是孩子的本性;女大學生煩躁之后動手滅之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本性;母親護女心切不管三七二十一和對方扭打成一團,甚至還打了過來勸架的餐廳服務員,也是本性。 而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就是人懂得不依本性,控制本性,做出更文明、更合理、更有效的處理方式。 通過這件事,我們發現有兩個問題要了解:發生此類事件,如何處理?以及,如何避免發生此類事件?
但比學會如何處理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遵守公共場合最基本的禮儀,避免打擾別人,以下有八條建議,適用于餐廳、劇院、飛機上等等公共場合: 一,平時,給孩子多看、多聽類似的社交禮儀故事 日常家長在給孩子講繪本的時候,可以有意加入“公共場合的社交規范”方面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在公共場合,應該怎么做,然后,再和孩子在家演一演,加深印象。 二,挑選合適的外出地點 既然帶了孩子外出,那么地點選擇上也要考慮孩子的感受,狹小的空間顯然是不適合孩子的,環境寬松,最好有兒童活動區等等,這些都是合適的外出地點。 三,出發去公共場合前,和孩子約法三章 知道這天要外出活動,家長可以提前,根據活動地點、人數等信息,和孩子有個約定,讓孩子知道這天要去干嘛,以及自己應該怎么做。經常交流行程安排很重要,畢竟孩子也是個重要的參與者。家長尊重孩子,孩子更容易自律。 四,出門前,必須準備的東西 出門前,根據孩子的年齡,以及平時的習慣,要帶好他喜歡的玩具1-2樣,以及喜歡吃的食品1-2樣,不要拿給孩子,是裝在包里,以備不時之需。 五,在公共場合,時不時表揚下孩子 進入公共場合后,大人不要一味自顧自聊天,時常看看身邊孩子的表現,如果表現的好,就要及時表揚他,要知道,在外人面前表揚孩子,孩子的榮譽感會更強,同時家長也要鼓勵孩子繼續表現的好。 六,孩子吵鬧時,嚴肅提醒,以及給孩子安排一點任務 孩子吵鬧,家長先別責怪,查一下原因,如果確實有原因,幫孩子解決這個困擾。如果沒有原因,家長就要嚴肅地提醒孩子:在公共場合該有的禮儀,以及在家時的約定。 大人嚴肅了,孩子確實會被震住,但如果環境無聊,帶去的玩具又玩厭了,又不讓孩子玩鬧,那確實挺無趣,所以此時,家長還可以安排孩子一些小任務。比如:一起玩耍的,如果有更小的孩子,那么可以安排大孩子對更小孩子做一些簡單的照顧。 責任心一旦被激發,孩子就會很為別人考慮。 七,孩子嚴重失控,將孩子帶離現場 如果孩子一時控制不了情緒或行為,家長應盡快把孩子帶離現場,離開這個環境后,孩子就會慢慢平復,此時家長再進行安撫,并征詢他是否愿意再回去。 八,家長要做到的 1,不在公共場合打罵孩子,打罵不可能讓孩子平靜下來,而且同時,會制造更大的噪音。 2,孩子打擾到鄰座,主動道歉,這是避免矛盾,同時也是自己的教養體現,對孩子也是個好的教育。 3,孩子在公開場合吵鬧,家長一定要有個姿態擺出來:嚴肅地批評孩子。有沒有效果,那是能力問題,有沒有姿態,則是你是否努力過的問題。 最后,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對付孩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給他一個Pad,但Pad傷眼睛、對3歲以下小孩子吸引力不強、而且也不利培養孩子在公共場合的基本素養。同時,pad也有pad吵的地方,游戲本身聲音吵,孩子興奮起來,也容易大喊大叫,這時再想沒收Pad,讓孩子安靜,就更難。所以,給孩子Pad無異于飲鳩止渴。 end
|
|
來自: 昵稱35877444 > 《小兒實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