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家日本料理店和老板聊天,老板是個在日本打拼了20多年的中國人,在東京開了幾家料理店,大概是成功了吧,因此回到中國發(fā)展,首選的就是在北京開了和東京同名的料理店,為了業(yè)務,把東京店的日本廚師長也帶到了北京。聊天中,老板感慨北京的日本料理店還不夠多,不像香港那樣,街面上有很多日本風味、風格的餐館,上海的日料店也比北京多一些。他不明白北京這樣一個超大型的都市,日本料理店怎么會這么少呢? ![]() 北京龍壽司的壽司師傅是一位在日本做了五十年壽司的泰斗級人物 ![]() 經常在外面吃飯,去過不同類型的餐館,日本料理當然也去過幾家,也挺喜歡他們的生鮮出品的,但是關于多少的問題,從來沒有想過。在北京賣炒菜的餐館,大概有4萬多家,日料在其中的比例肯定不大。從比例上講,大概是不多,但是要是和西餐比起來,大概還是多的。 鮨心屋的海膽壽司 ![]() 在域外美食之中,日本料理大概是最接近中餐味道的了,比西餐多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世界三大美食中餐、法餐、日餐里,中國人最喜歡的當然是本土的吃食了,自身的豐富,相對就要擠壓其他,日餐不多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時,日餐進入中國,最早都是開在飯店里,給人的印象是價格高,分量少,吃不飽。當年的中國人還處在追逐油水的年月,便宜的川菜、家常菜當然是首選了,清鮮寡油價格高的日餐當然不會有太大的市場。日餐在中國的發(fā)展,也是在中國的經濟形勢發(fā)展以后,人們手里的錢多了,人們已經過了對油水的追逐年月了,健康的飲食觀念逐漸影響了一部分人的飲食選擇之后,日本料理店才逐漸增多的。同時呢,日本風味餐館也開始走出飯店,開到了街市上,開始了它在北京的平民化進程,價格自然也降了許多。 四葉餐廳的金槍魚腹刺身 ![]() 這里面大概還有粵菜的一些作用。粵菜進京給人的印象就是高檔高價,吃粵菜在北京當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現在粵菜也逐漸平民化了,但是在各種菜系中,粵菜的高檔菜還是最多的。粵菜在北京的流行,帶來了刺身這個東西,三文魚、龍蝦、象拔蚌等,人們吃多了,眼界也開闊了,知道刺身做得好的還是日本料理,好了,何必繞著彎子在粵菜里吃刺身呢?干脆去日本料理試試看。日料中的刺身種類更多,分類更講究,裝飾上也比粵菜精致多了,于是很大一部分喜歡刺身的人,轉身走進了日本料理店。 大德酒場的牛雜鍋 ![]() 最近北京開了許多家日本料理店,有中國人開的,有日本人開的,還有海龜回來開的。這些店的老板普遍認為,根據北京的生活水平,最近的幾年里日本料理肯定要在北京流行開來,因此現在是開店的好時機,當然也有趁中國餐飲轉型之際,打響品牌、分一杯羹肴的意思在里面。 ![]() 他們的想法也許是對的。當年香港經濟騰飛之初,人們喜歡的是魚翅撈飯,名貴的魚翅隨著人們手里有了錢,也放下了高貴的身價走進了街巷(當然魚翅的品質分許多等級,街巷里的魚翅質量如何另當別論),普羅大眾也可以把魚翅當作午飯了。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了一段時間,魚翅不再新鮮也不再成為可以炫耀的吃食了,日本料理店在香港多了起來,尤其是港九一帶,壽司店、拉面館、料理店一下子冒出了很多。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對飲食的選擇就會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發(fā)生變化,“衣食足知禮節(jié),倉廩實知榮辱”,持續(xù)的有錢了,心態(tài)也要從暴發(fā)戶轉向假紳士了,慢慢地也許會變成真紳士。在這種狀態(tài)下,清鮮健康的日本料理自然會在白領和時尚人群中流行開了。 ![]() 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表明,傳統(tǒng)八大菜系:川魯粵蘇浙閩湘徽,銷售額擠入前10的也只有川菜、粵菜、本幫江浙菜三個菜系,日本料理則擠進了前八,排在粵菜、江浙菜之前。資料還提供了這樣一個數據:到2016年,北京的日料店已超過1500家。并且,每年還以150家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長。上海日料店的數量最多,增速更快,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間,已悄然增長了3倍,成為在上海僅次于中餐的第二大餐飲業(yè)態(tài)。(摘自《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 餐桌上的和風 ![]() 日本料理餐廳數量的增加,高品質店的陸續(xù)出現,是目前餐飲轉型期出現的新現象,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也許就是一篇餐飲發(fā)展趨勢的大文章。不過原因的分析不是這篇文章的內容,容得日后有時間再去絮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