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殘余勢力退居嶺北行省,史稱北元。明太祖北伐之后,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對中原地區構成了威脅。即位的明成祖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余勢力,決定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 御駕親征,北伐 1410年(永樂八年)明軍在飛云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1413年(永樂十一年),明成祖封韃靼大汗阿魯臺為和寧王。 隨后明軍一直進入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 1414年(永樂十二年),明成祖舉行第二次北伐,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擊敗瓦剌將領馬哈木,追至土剌河,馬哈木逃遁。瓦剌戰敗,明成祖詔告天下。 1422年(永樂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軍從北京出發,親征蒙古阿魯臺所部,是為第三次北伐。明軍經開平向東北方向進軍,于闊欒海北道發現阿魯臺部大批輜重,發兵焚燒,收其牲畜班師。回師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魯臺,擊敗之。 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七月,第四次北伐,再次親征阿魯臺。聽聞阿魯臺為瓦剌所敗,大軍駐師不進。十月,于上莊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賜名金忠。十一月,班師回朝。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正月,韃靼部進犯邊關,朱棣組織進行第五次北伐。 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解決了明朝前期的北方問題,明朝成了瓦剌和韃靼的宗主國,從此,明朝不再承認蒙元政權,具有重要轉折意義。 南征安南 朱棣于1406年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南安,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這場戰爭最后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并入明朝領土,標志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彰顯大國之威 永樂十九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軍隊10萬人,精心挑選“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云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來“觀禮”的使節達27個國家之多。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巨大反響。 由于朱棣的巨大貢獻,明朝在朱棣之后的皇帝都只稱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廟正中。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大明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