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朱棣,上節(jié)說到我是怎么“清君側(cè)”的,現(xiàn)在咱們接著往下說。
四十二歲時,也就是永樂元年,我召集飽學之士編亙古以來最全的大典,凡經(jīng)、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各書無不包羅。
永樂四年,詔建北京宮殿。永樂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永樂十三年,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九年,我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這一年,我六十一歲。
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余勢力,從永樂八年開始,我親自率領(lǐng)軍進行北伐。第一次,在飛云山大戰(zhàn)中擊破五萬韃靼鐵騎,韃靼向大明稱臣納貢。
永樂十二年,第二次北伐,擊敗瓦剌,瓦刺遣使謝罪之后,大軍才班師回朝。
永樂十九年,第三次北伐,大敗兀良哈。
永樂二十一年,第四次北伐,我再次親征阿魯臺。但阿魯臺為瓦剌所敗,同年十月,我在上莊堡接受也先投降,封其為忠勇王,賜名金忠。
永樂二十二年,韃靼部進犯邊關(guān),常年的征戰(zhàn)已經(jīng)拖垮了我的身體,今年我已經(jīng)六十四歲了,雖然不愿意承認,但身體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我老了,已經(jīng)不上當年那個縱橫馳騁、沖在最前線的大明皇帝了。但是龍有逆鱗,天子一怒,伏尸百萬,血流千里。
我下令調(diào)集山西、山東、河南、陜西、遼東5都司之兵在宣府集結(jié)。四月三日,以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為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盂瑛為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為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為右掖;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干為前鋒,出兵北征。
出征前,我有預(yù)感,這次我怕是回不來了。但是皇帝有皇帝的死法!死在宮殿不是大丈夫所為。六月十七日,大軍行至答蘭納木兒河,周圍300余里不見阿魯臺部蹤影,無奈大軍只得班師回朝。
好了,不說了,聽說隔壁秦家嬴大叔再揍胡亥,我去看看熱鬧。
下一節(jié) 皇帝的自述:我是明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