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殘元威脅依然很大 明朝雖然取元朝而代之,但殘元勢力并被滅絕,而是重新退回了大漠草原。至永樂間,北元勢力互相混戰,分裂為瓦剌、韃靼、兀良哈三部,名義上以本雅失里為大汗,三部當中則以韃靼勢力較大。韃靼太師阿魯臺與本雅失里欲統一三部,攜整個蒙古草原的力量與明廷抗衡,企圖再度南下牧馬,明廷北患漸重。 意圖通好遭到拒絕 永樂七年二月,朱棣派使臣出使韃靼,帶去永樂皇帝的“善意”,希望與韃靼“相與和好,朕(朱棣)主中國,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豈不美哉!”而韃靼方面確因野心熾烈,拒絕明廷的橄欖枝,誅殺了永樂皇帝的使臣,永樂皇帝騎虎難下,遂派淇國公丘福率兵十萬,領“征虜大將軍”印,出師北伐,欲“逆命者殲除之”。但是,丘福并沒有能夠完成永樂皇帝的心愿,北伐軍在臚朐河全軍覆沒。 求和不成不得不打 萬般無奈之下,永樂皇帝只好御駕親征。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萬大軍親征韃靼,在斡難河畔大破本雅失里部,又于興安嶺,擊潰阿魯臺軍。韃靼人遂大潰逃,阿魯臺降明,被封為和寧王。而這時早已降附明廷的瓦剌部又起二心,企圖趁韃靼勢弱,控制阿魯臺部,永樂皇帝自然不愿意見到漠北一家獨大,遂于永樂十二年出兵親征瓦剌,戰事十分艱苦,最終以明廷慘勝告終,瓦剌自此恢復對明的朝貢。 鞏固成果接連三打 此后,為鞏固戰果,自永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永樂皇帝又先后三次帥兵北征蒙古諸部,耗費大量錢糧,但其功不顯,永樂帝本人也是在最后一次北伐回師途中病故。永樂皇帝的五次北伐,前兩次是為維護國家統一,不得不為,而后三次則難免有炫耀武功之嫌。永樂朝后,雖然阿魯臺、馬哈木等人分別臣服于明廷,接受封號,但蒙元勢力一直叛服無常,北患并未消除,最終釀成大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