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探訪中國嘉德拍賣庫房 今天我們繼續為朋友們關注中國嘉德春拍,在嘉德拍賣庫房,我們看到了一把令人極為心動的紫砂壺,從各個角度觀賞這把360度無死角的頂尖之作,即便您之前并沒有太多接觸紫砂壺,都會多少能體會到顧景舟作為一代紫砂泰斗神一般的存在和巧奪天工的高超技藝,同時,這件僧帽壺歷經了幾位收藏名家王度、黃玄龍、陳增鼎的先后遞藏,一把當代紫砂壺,要有如此多的名人為之加持,也真的沒誰了,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下這把絕世好壺吧。 LOT3523 當代 顧景舟制高僧帽壺 高 9.7公分x寬 13.3公分 350CC 估價:RMB 2,800,000-3,000,000 出版: 1. 《當代紫砂名陶錄》第67頁,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06年5月。 2.《壺藝寶典》第19頁,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3年11月。 鈐印:景舟制壺(底款);顧景舟(蓋款);壺叟(把款)。 備注:附「王度歡喜」(著名收藏家王度先生)、「盛和堂收藏印」(剪淞閣主人黃玄龍先生)、「石瓢齋、九鼎文物」(著名收藏家陳增鼎先生)珍藏鈐印錦盒。 顧景舟制高僧帽壺出版物 這把顧景舟先生的高僧帽壺,早在1993年顧景舟先生還在世時,就著錄于唐人工藝黃怡嘉社長執編的《壺藝寶典》一書中,該書收錄了顧景舟、吳湖帆合作的大石瓢壺等諸多顧老的代表作,這把高僧帽壺也赫然在列。 書中,顧老為每一件作品題字鈐印,并注明了創作年代,成為了最為過硬的第一手證明。 '顧景舟制高僧帽壺'珍藏鈐印與錦盒 這把僧帽壺1989年經香港入藏臺灣,近三十年來輾轉庋藏于幾位收藏大家手中,錦盒所鈐收藏章計有:“王度歡喜”(著名收藏家王度先生)、“盛和堂收藏印”(翦淞閣主人黃玄龍先生)、“石瓢齋、九鼎文物”(著名收藏家陳增鼎先生)。 這幾位先生絕對都是臺灣的紫砂文玩收藏大家,一件藏品經過如此幾位大藏家近三十年來的精心遞藏,其超級品級已經可見一斑,說到這幾位藏家的珍藏,大象這里僅僅為朋友們舉一例,就足以說明問題。 去年的上海保利華誼首拍上,這件曾經為臺灣著名收藏家王度先生收藏的陳鳴遠傳香壺,1993年著錄于何健編著《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冊》,后經由翦淞閣主人黃玄龍先生經手,拍出345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 和這件陳鳴遠的傳香壺一樣,嘉德春拍上的這一件僧帽壺也是最為考驗紫砂匠人成型功力和制作水準的方器。 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平安頌」纏枝蓮花紋僧帽壺 玫茵堂舊藏 僧帽壺原本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一種奶壺,最初可能為金屬器皿,相傳是由波斯、阿拉伯等地經由西域傳入蒙古,從元代傳入內陸。因此,僧帽壺的器形最早出現在瓷器上,從元代開始,龍泉窯、景德鎮窯都出現過僧帽壺的瓷器,之后歷代都有燒制。而永宣時期的僧帽壺賦予了更多的宗教意義,成為了漢藏文化交流的一個見證。 在明代,一代紫砂傳奇時大彬等人將僧帽壺移植到了紫砂器之上,但是到了有清一代,紫砂高手們幾乎鮮有制作僧帽壺的。而到了當代,一代紫砂泰斗顧景舟將這一傳統器形在紫砂壺上表現到了極致。傳統瓷器上的僧帽壺器形高?秀美,紫砂僧帽壺則強化了茶具的實用功能,較為低矮穩重。 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 顧景舟 矮僧帽壺 成交價:RMB 7,820,000 根據著名紫砂研究學者黃健亮老師的研究梳理,紫砂僧帽壺的經典首推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顧老先后詮釋了兩種僧帽壺式,其一是1930年代后期,于上海應古董商所需,參酌傳統形制制作的“高僧帽壺”;其二是1980年代,顧老經由自身長期體會之后,全新創制的“矮僧帽壺”。前者高沿矮身,后者矮沿高身,各具特色,時隔半世紀的兩款壺式,遙相映照,展現著顧老對繁復方器獨到的駕馭能力。 “顧景舟制高僧帽壺” 而嘉德春拍上這把歷經數位大收藏名家遞藏的僧帽壺,其特別之處在于,這是顧老在古稀之年所重新審視回望自己半個世紀之前所挑戰的經典,而再次創作演繹的“高僧帽壺”,最終成就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難以復制的經典! 根據黃健亮老師的介紹,在紫砂器上制作僧帽壺,要采用二十余塊泥片,繁復組成了六方形的壺身。更由上到下,依次分出帽沿、壺頸、壺身三個層次,單單是壺身這交錯縱橫的三六一十八個塊面,就遠非輪制成型的瓷壺所能望其項背,遑論其他流把、口蓋工藝。也因此,僧帽壺式被紫砂陶人公認為成形難度最高的方器形制,傳世的紫砂僧帽壺數量也遠少于其他紫砂壺式。易言之,紫砂僧帽壺,非高手莫辦! 顧景舟先生當年的學生、一代紫砂名師周桂珍在同輩中也以制作僧帽壺而聞名,她也曾經回憶顧老教授僧帽壺的情形。 “臨摹是學習傳統和繼承傳統的必經之路。掇球壺、僧帽壺、仿古如意壺等等,我都臨仿過。……仿古作品失之毫里,差之千里,是紫砂工藝中的一種嚴謹的學習和研究的步驟,也是領悟傳統造型藝術必經之路。例如帽僧壺是傳統鑲接成型中難度最大、方貨中最為復雜和精致的作品,由二十五塊泥片鑲接成型,手工成型要求有扎實過硬的手工技藝,有準確的整體造型觀。” ——周桂珍 黃健亮老師說,顧景舟制作的這件高僧帽壺,將壺式的精髓掌握得恰到好處,壺的整體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由于僧帽壺壺體是等邊、等面又折腰的六方結構,相接相銜的泥片多達二十余片,所以泥片的對角連接工藝需要扎實深厚的基本功,否則只要有一片歪斜失準,或是黏接的滋泥不均勻,一經窯火,輕則歪斜失神,重則裂損扭曲。 “顧景舟制高僧帽壺”底款 然而空有良好的工藝,并不必然能展現僧帽壺的文化內涵與氣韻,沒有一定的造型美感素養來統合,制作出來的方器就會流于生硬呆板,無法注入生命力。顧老這件僧帽壺身上下收斂,束腰鼓腹,腰身曲線順暢,光影流動。六片帽沿高聳斜出,一似城墻。壺蓋與壺身同樣六方形對應,如同一體,結合緊密,六面通轉,平整凖縫。壺把設凸起飛扣為綴,壺流如鴨嘴胥出。壺流與壺把一前一后,實空間與虛空間左呼右應。 “顧景舟制高僧帽壺”蓋款 “顧景舟制高僧帽壺”把款 |
|
來自: alayavijnana > 《收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