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渝段(自西向東)圖1

川渝段(自西向東)圖2

川渝段(自西向東)圖3

川渝段(自西向東)圖4

川渝段(自西向東)圖5
它描繪的是長江出岷山,流經川渝,至荊州府的沿線情景,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與四川、重慶關系緊密的岷江、川江一帶……
《萬里長江圖》
是明代著名學者章潢繪制的木刻地圖,該圖見于章潢所撰《圖書編》第五十八卷,后來被收入《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中。
章潢(1527年-1608年),字本清,號斗津,江西南昌人,明代著名理學家、易學家、教育家。后世稱他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也是中國最早引入“外教”(利瑪竇)的“校長”。
《萬里長江圖》見于章潢《圖書編》卷五十八,描繪了長江從江源西戎萬山,經巴蜀、荊楚、吳越,至江陰以東入海,沿線的山川形勝、城池聚落。
《萬里長江圖·江水經行郡邑》提供的基本水道線路是:“江水自四川成都府茂州岷山發源。西南至威州,轉汶川。過而東南,至灌縣。過金口,至新津縣。合皂江水,入敘州府宜賓縣。與馬湖江合,東北入瀘州合江縣。至瀘州東北入重慶府巴縣。經涪州、合州、黔江、忠州,入夔州府萬縣、云安、奉節。經瞿塘峽,入湖廣荊州府。”
值得注意的是,《萬里長江圖》的圖說部分明確指出,長江的正源為金沙江,而非岷江。
長江正源為金沙江而非岷江
張大千《長江萬里圖》只是風景
《萬里長江圖》的前半部分(共11幅)描繪的是長江出岷山,流經川渝,至荊州府的沿線情景,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與四川、重慶關系緊密的岷江、川江一帶。在描繪沿線山水景觀時,全圖采用了傳統的山水寫意法,以立面的形式將沿途山川津渡、府縣城池、亭臺樓閣、寺廟宮觀等自然和人文景觀,依次展開。重要的城池、渡口、寺宇、樓臺、村落,制圖者在標注名稱,并用方框指示的同時,還用簡易的圖示將這些景觀繪制出來,甚為形象明了。
全圖景觀以山、水為主,繪圖者以簡易的手筆,在遠山近水旁將山中之云霧與水中之波濤形象勾勒出,遠遠望去,有如山環水繞、水波泛動的活地圖。
值得注意的是,《萬里長江圖》的圖說部分還明確指出,長江的正源為金沙江,而非岷江。
長期以來,中國古人一直認為長江發源于川西高原的岷江,即《尚書·禹貢》記載的“岷山導江”之說,岷江南流入川滇交界地帶后,與“支流”金沙江合流,再向東奔流入海。這種觀念一直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旅游傳記《徐霞客游記》中糾正后,才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看法。
不過,最早提出金沙江為長江正源的人并非徐霞客,而是《萬里長江圖》的作者章潢。
中國歷史上描繪萬里長江景觀的圖卷,除章潢的《萬里長江圖》外,還有宋代夏圭的《萬里長江圖》、明代吳偉的《長江萬里圖》,以及近代畫家張大千的《長江萬里圖》。
但夏圭、吳偉、張大千的長江萬里圖卷,只是純粹的山水風景畫,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地圖,只有章潢的《萬里長江圖》才是中國歷史上首幅描繪長江全流域景觀的地圖長卷。
可以說,章潢的《萬里長江圖》是可與宋代《蜀川勝概圖》、清代《四川湖北水道圖》并列的著名蜀江長卷。
張三豐曾修行瓦屋山
神秀師結廬修覺寺
《萬里長江圖》川渝部分列有山名23處,其山名來源多與山體形象有關,如虎頭山、月峰、九頂山、飛鳳山、琵琶峰、臥牛山、白馬山、扇子峰等,部分山名與上古傳說相聯系,如瓦屋山、望夫山、涂山、十二峰等,也有部分名稱與山體顏色相關聯,如赤甲山、白鹽山。三種類型之中,最為引人入勝者,當屬與上古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相關聯的幾座名山。
瓦屋山位于眉山市洪雅縣境內,其山名與中國古代的幾位道教人物相關。據說春秋時期,道家創始人老子曾隱居于此。東漢末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此傳道創教,并留下了一塊《張道陵碑》。
元末明初,一代宗師張三豐在瓦屋山修行,并創立了“屋山派”,后來因為明朝政府的打壓而禁封,但遠近游人訪仙修道者依舊絡繹不絕。除了道教的因素外,瓦屋山還與另一位巴蜀名人相關,即古蜀國的開國君主蠶叢。傳說西周時期,古蜀國的蠶叢王死后被埋葬于此,歷代蜀人在瓦屋山附近修建了眾多名為“川主”、“圣德”、“薄山”、“遺福”、“萬安”的宮觀寺廟,以紀念蠶叢王。從周秦到明清,歷代名人諸如鄧通、諸葛亮、葛洪、岑參、蘇軾、陸游、楊升庵、何紹基等,都曾到此憑吊蠶叢王,并且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名作。瓦屋山后來被譽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并與南方的峨眉山媲美,兩山被稱為姊妹山。
十二峰即巫山十二峰:登龍、圣泉、朝云、望霞(神女)、松巒、集仙、凈壇、起云、上升、飛鳳、翠屏、聚鶴,分別坐落于巫山縣的長江兩岸。
巫山十二峰綺麗如畫,姿態萬千,奇絕天下,是巫山一帶的著名景觀。巫山十二峰的形成據說與大禹治水有關,相傳大禹治水時被洪水圍困,忽有天上神女送予大禹治水天書,幫助大禹疏通川江峽道,導水出川。后來神女幻化為十二神柱,屹立于三峽兩岸,十二神柱即后來的巫山十二峰。神女治水的傳說在三峽地區廣為流傳,巫山飛鳳峰上至今依舊建有神女廟(亦名凝真觀),并有神女向大禹傳授天書的授書臺遺跡。
修覺山在今成都市新津縣,據傳中唐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入蜀避難,某日玄宗游歷新津修覺山,并經由此地去了青城山。明代曹學佺《蜀中名勝記》記載:“(新津)縣南一里,修覺山,神秀禪師結廬于此,唐明皇駐蹕,為題‘修覺山’三字”。唐玄宗所題“修覺山”三字,刻于四安寺山巖上,而四安寺也因此改名為修覺寺,修覺山之名也因此而來。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游覽修覺山時,還曾留下《游修覺寺》一篇,以贊美修覺山的大美風光。
九頂山地處德陽市什邡市境內,為龍門山支系。九頂山地質構造復雜,自然環境優美,是川西著名的自然保護區。傳說九頂山是古蜀人的神山,也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西漢名士嚴君平曾在此創立道教圣地——嚴仙觀。
此外,虎頭山、洪山、琵琶峰、白鹽山等蜀中名山,亦有相關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
宋蒙率水師大戰馬湖江
翼王石達開敗走大渡河
《萬里長江圖》蜀江部分標注水道名10條,另注有“某某諸水”4條,既有長江在巴蜀地區不同地段的名稱,也有各地匯入長江諸水的名稱。
錦官江,即錦江,亦名成都江,為長江上游岷江支流,因古時成都一帶織錦業發達,成都被稱為錦官城,錦江也因江中濯錦顏色鮮明而得名。
思濛江,亦名思濛河、思蒙河,或稱芙蓉溪,古稱雍甘水、雍甘泉、思濛水、夷郎川、難江等,發源于丹棱縣石橋鄉插旗山。上游為龍鵠溪,又稱唐河,入丹棱后稱丹棱河,入眉山縣境稱思濛河,在青神縣境內匯入岷江。
大渡河,古時有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瀘水、金川、銅河等稱謂,歷史上曾被認為是長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從河源學上講,大渡河應為岷江正源。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翼王石達開所率數萬軍隊在此全軍覆沒。紅軍長征時,也曾在此留下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等故事。
鄰水江,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鄰山)在鄰山縣西四十里,此山重疊,鄰比相次”,故稱鄰山。清代陳嘉儒在《鄰水河經源流考》中認為:“鄰州為鄰水、鄰山二縣,均梁置”,“一州兩縣,俱以鄰得名,則山與水必同一脈。水源自山,故山水同名也”,“鄰山在大竹境內,而鄰水亦發源于大竹。竊意鄰山綿亙甚長,至龍鼻巖而結穴,故上刻‘鄰山’二字。而其來龍在大竹者,當時俱號鄰山,其水之發源處,當時亦號鄰水。故鄰山、鄰州,俱以山得名,而鄰水,則從繞至州治者而名之耳”。
馬湖,又名黃瑯海子,位于涼山州雷波縣馬湖鄉、黃瑯鎮境內,相傳古有金馬躍入湖中沐浴而得名。三國時,蜀漢政權平定南中后,曾設馬湖、潛街二縣以羈縻“馬湖蠻”,而將金沙江的宜賓至金陽段稱為馬湖江,其上稱瀘水,其下則稱江水。唐代馬湖稱“天池”,宋代又稱“文池”,元代有“龍湖”之稱,明清時期復稱馬湖。
馬湖江上還曾發生過一次影響深遠的軍事行動,公元1258年(南宋理宗寶佑六年),蒙古大汗蒙哥率軍攻宋,宋蒙軍隊在馬湖江上進行了規模巨大的水戰,最終宋軍戰敗,從此蒙古水軍沿長江直下臨安,實現了對南宋王朝的封鎖,并最終滅掉宋朝。
另有馬湖江諸水、資簡江諸水、利閬河渠等州諸水、南夷諸水等類水道,多是流經巴蜀地區的諸多小型水系在注入馬湖江、岷江、長江后的總稱。
蜀江水道以奇險著稱
瞿塘峽能“鎮全川之水”
蜀江水道以奇險著稱,《萬里長江圖》記載了長江流經巴蜀地區時沿線的8個著名江峽,諸如瞿塘峽、巫峽等江峽,至今依舊為人們所熟知。
巫峽,亦稱“大峽”,自巫山縣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巫峽景觀以俊秀著稱天下,峽江兩岸,青山不斷,群峰如屏,船行峽中,時而大山當前,石塞疑無路,忽又峰回路轉,云開別有天,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巫峽兩岸群峰,各具特色,最著名的即是巫山十二峰(登龍、圣泉、朝云、望霞、松巒、集仙、凈壇、起云、上升、飛鳳、翠屏、聚鶴)。
十二峰外,還有陸游古洞、大禹授書臺、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夔巫棧道等歷史遺跡。歷代文人墨客在巫峽兩岸留下了眾多詩賦題詞,唐人劉禹錫《楊柳枝》言:“巫山巫峽楊柳多,朝云暮雨遠相和。因想陽臺無限事,為君回唱竹枝歌。”元稹《離思五首》亦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鄭世翼、盧照鄰、李端三人皆有《巫山高》詩,鄭詩言:“巫山凌太清,岧峣類削成。霏霏暮雨合,靄靄朝云生。危峰入鳥道,深谷瀉猿聲。別有幽棲客,淹留攀桂情。”盧詩言:“巫山望不極,望望下朝雰。莫辨啼猿樹,徒看神女云。驚濤亂水脈,驟雨暗峰文。沾裳即此地,況復遠思君。”李詩亦言:“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帶風。猿聲寒過水,樹色暮連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見楚宮。”此類描寫巫峽美景之詩,不勝枚舉。
瞿塘峽,西起奉節白帝山,東迄巫山大溪鎮,全長8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也是最為雄偉險峻的一個。瞿塘峽以“雄”著稱,兩岸如削,巖壁高聳,大江于懸崖絕壁中洶涌奔流,自古就有“險莫若劍閣,雄莫若夔”的美稱。瞿塘峽西端入口名為“夔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萬里長江辟此一門,兩岸懸崖峭壁,如同刀削斧砍,山高峽窄,云天一線。峽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處不足五十公尺,波濤洶涌,奔騰呼嘯,驚心動魄。
瞿塘雖短,卻能“鎮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古人形容瞿塘峽“案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沿江可見古棧道、古懸棺遺址,以及分壁墻、鳳凰飲泉、倒吊和尚等奇觀,其中分壁墻上布滿歷代碑刻,歷史價值極大。瞿塘峽因其景色秀美、文化內涵深厚,自古便為文人墨客所青睞。
李白《荊州歌》言:“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長干行》亦言:“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
蘇軾《巫山》詩:“瞿塘迤邐盡,巫峽崢嶸起。”杜甫《長江兩首》言:“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
這些,足見瞿塘峽之無限魅力。
編輯/蕭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