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嘗過江雞,是在上世紀末。那時我在廠里臨時跑供銷,出外的機會多,光武漢,一年就跑了十多趟。記得在漢陽一家餐館,菜單上除了時蔬小炒就是雞鴨魚肉唱主角,加上武昌魚是武漢美食名片,于是我們一行跑供銷的三人點了兩款素炒后還點了武昌魚和過江雞。那時餐館的盤子大而深,不像現在平湖秋月一般,盤子平坦不說,菜肴也是中間一點點,周邊配給些幾片生菜葉和幾瓣紅蘿卜切成的古怪造型段,猶抱琵琶半邊羞,份量嗎,嘴大的人一口能吞下。 當滿滿整盤過江雞上桌后,還添著幾個小碟,這小碟里面裝的是調料,供蘸食過江雞用。當時我很納悶,明明燒雞模樣,為何起名叫過江雞?務員介紹說此菜所稱之為過江,是指調味品單裝碟,同主料雞一同上桌,由用餐人自己蘸食的意思。我覺得答得風馬牛不相及。那時侯對美味似乎有著嘗口之福,根本沒有想過以后能與寫吃有深切之緣。也無心盤問這雞的做法與來歷。總覺得吃在嘴的雞肉非常緊實,那調料是多味的,有香味和辣味、蒜味之分,特喜歡辣味那種,辣而不燥,雞塊蘸著吃很香。 無獨有偶,也是那年末,在合肥一家川菜館里又遇到過江雞,味道與在武漢吃的過江雞尤為相似,這時我對美食鐘情了,還沒有聞香而不動箸就能識其味那工夫,只是靠味蕾和食意去認識滋味,那濃釅老湯鍋里燒出的雞公,肉質緊而香,韌中有柔,耐咀嚼,一蘸調料,其味香而含辣,滋味綿綿,一種久違感覺的分外濃郁,對過江雞也格式起味覺記憶。 世紀初出差上海,在一家裝潢簡樸小而緊湊的川菜館,很上海。招牌菜竟然就是過江雞。店老板是中國恐龍化石故鄉自貢人,與他閑聊得知過江雞一定要做得香濃特殊,辣味清新,香辣可口兩相配伍,相得益彰,于雞肉柔韌中凸顯清香,從清香里流溢那特殊麻辣,就是正宗的過江雞。 三黃雞一只,雄性味佳。將雞治凈在鍋里略煮撈出,用清水沖洗控干表皮水分,再用料酒鹽味精胡椒面全身抹勻腌漬一小時;雞上籠蒸軟后取出從雞背上劃一刀,胸朝下,切長塊,上籠再度蒸熟,取出與扣肉一樣倒扣在盤中,將高湯汁澆上;將紅油辣椒郫縣豆瓣醬油精鹽胡椒面料酒蒜泥等調料兌成辣汁,隨雞上桌即可。這位來自自貢的老板說,此菜做法簡易,吃法別致,雞肉柔中有韌,韌中有柔,香辣濃郁。據說是重慶一個清宮廷老御廚還鄉后的獨創,尤其是濃郁的雞香味,嘉陵江對岸的人都能聞到。聽畢,我恍然大悟,我這些年來所要找的這過江雞來歷與做法,怎么這么無意間而又不費丁點之力就獲得?過江雞,就是濃郁的雞香味,在嘉陵江這邊山城烹制,對岸的人都能聞到。真是應了那句老話: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思忖間,一盤清亮微黃白嫩的雞肉裹著一股清香盈了小屋。我夾了塊大大的雞肉,蘸了蘸辣味料,不動聲色地咬了一口,肉軟香辣不油不膩,于是便將整塊塞進嘴里就大口嚼起來,口腔里竟咯嚓咯嚓地響,原來,我連骨頭也嚼碎了。(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