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中國歷史上最奇妙的時代,一個逆流而上卻又承前啟后的時代,它是華麗樂章的詭異,它為后世鋪好通往繁華的大路。 首先在 經濟上,士家大族普遍采取田莊模式,自給自足,雞鴨鵝狗貓全在我的土地上自產自銷,我的地盤我做主。別墅的墅字就指這些田莊。在這片土地上耕作的有打北方逃難的佃客部曲,還有奴隸,沒錯就是奴隸!前面的部曲就是奴隸的一種。漢唐刑律明文規定,部曲毆傷良民要處死,良民打死自己的部曲,部曲有罪不論、部曲無罪只判徒刑且可以用錢贖免。犯叛逆罪的,全家乃至全族要沒為官奴。 曾經是王朝支柱的自耕農卻大量破產,淪為佃農,部曲,余下茍活的自耕農又受到遠超以往的殘酷剝削。大一統時代的經濟基礎在此時接近崩潰,但注意,是接近,不是徹底。因為它奇怪的經濟基礎,而產生奇怪的上層政治。 政治上,南朝的官員選拔體制十分僵化,高層基本上被各大世家壟斷。南朝皇家為了對抗權力膨脹的世家,開始啟用下層士人和農將。但選拔官員的權力依然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為什么呢?舉個栗子,今天老張家當中正,選中了老謝家的小兒子當官,明天老謝家選人能不選你老張家?九品中正制在魏朝還中,大抵以才德為主,打晉朝司馬家代表世家掌權后,九品中正制就走了樣,評人只憑世家,德才兼備的寒門子弟得個上品比中彩票還難。但就在這么個時代,科舉制開始孕育了。 為什么科舉制開始孕育了呢?因為世家開始衰落了。南朝世家從東漢發端(王家甚至起源于王翦,沒錯就是滅國屠城的那個王翦)魏末開始一步步把持政權,在東西二晉時正式登頂,南朝世家衰落于侯景之亂,侯景這個人投靠過爾朱榮,投靠過東魏,最后又投靠了梁朝。他不滿梁與東魏之間眉來眼去,加之向謝王大家求婚遭拒,因此發動了叛亂,餓死了武帝,攪得天下大亂。南方經濟因此遭到毀滅性打擊,國力再也無法與北朝相比。那些個世家大族也再難恢復榮光,只能茍延殘喘。南朝為了用人,只得一點點打開用人限制,向科舉邁出了一小步。 南朝大族不行了,北朝呢?北朝朝代更迭十分頻繁,鮮有世家出現。自打北魏開始,一個新的貴族集團出現了,這就是關隴集團。北魏時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邊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這六鎮首腦即后來的關隴貴族。宇文泰設八大柱國標志這個集團正式成型。這八人分必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于謹,獨孤信(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人稱皇后世家),侯莫陳崇。 這批貴族胡漢兼有,文武雙修,成為北朝的支柱集團。也正是這批關隴貴族,出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族。 也就是說關隴集團是當時新興貴族集團,而謝王庾恒等自東西兩晉發家的大姓則是老牌貴族。南朝老牌貴族的衰亡促進了科舉的誕生,新興貴族的崛起又刺激了皇室實行科舉的決心。不過,科舉制的真正實行要等唐朝了,九品中正廢止那也是隋朝的事了,這里不提。 簡而言之,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就是世家貴族的政治,這是貴族的黃金時代,它類似于中世紀的歐洲貴族政治,但在內涵,外延上又遠之。它因莊園經濟而生,又塑造了妙不可言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文化……首先是原來的儒學體系遭到前所未有的質疑。因為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君權天授那一套行不通了!大亂世里自保都是個事誰還在乎三綱五常?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日子里,說好的天授君權呢?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還拿著假仁假義說給誰聽?于是人心思變,魏朝開始向法家靠攏,以刑名之說雜以仁義之道,開始了一代新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