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采用世官制選拔官吏,也就是貴族世代為官的制度。世家出身,這是做官的前提。 漢朝選拔人才,采用察舉制,主要考量兩個方面:一個是孝廉(孝順廉潔),一個是茂才(秀才)。滿足這兩點,才能有資格做官。 其中孝廉的分量更重,而孝廉大多數來自于貴族世家的儒學子弟,所以依舊沒有擺脫世家大族的控制。 到了三國時期,天下大亂,這個時候曹操另辟蹊徑,為了一統江山,他采取了唯才是舉的方式選拔官吏,只要你有才能,就能到我這兒做官,如果你沒才能,哪怕是天王老子的兒子,也別想做官。 曹操的這一行為,嚴重侵犯了世家大族們的利益。因此曹操遭到了不少世家大族們的反對,比如說孔子的后人孔融、弘農楊氏中的楊修,都被曹操找借口給宰了。 曹操實力強大,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所以他自然是有恃無恐的。可他去世以后,曹丕繼位,那麻煩就來了。 曹丕戰功不多,威望不夠,能夠繼承大位,順便篡位登基,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如果繼續跟世家大族斗的話,那不是找死嗎? 為了穩住自己的大位,曹丕選擇了向世家大族妥協。曹丕的四友中,陳群出身潁川陳氏,司馬懿他們家更是世代為官。在陳群的協助下,曹丕選擇采取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算是徹底放棄了老爹的志向。 一、什么是九品中正制?換湯不換藥,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察舉制的另外一種形式。既然曹丕已經向世家們低頭了,那自然還是選擇了察舉制的老路,畢竟這玩意兒對世家來說,還是很受用的。 不過既然曹操廢了這一制度,作為兒子,再全盤恢復,未免有點兒太過分了。為此他們就把察舉制換了個形式,再換個名字,這樣就比較容易被世人們所接受了。 九品分別是人才的九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那么問題來了,誰來給人才們定這些等級呢?這就是中正的作用了。
大小中正官評選好了以后,朝廷會給他們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這上面就有人才的九個等級,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給人才打分,并且寫評語。 一般先由小中正初選,隨后將表格交給大中正,大中正再審核一遍以后,將表格交給朝廷。朝廷再根據這些等級,給相應的人才授官或者罷免。 這么做的一個好處,就是完善了選拔人才的制度。過去曹操慧眼識人,他能夠輕而易舉地看出誰有本事誰無能??珊笫谰鞑豢赡軅€個都像曹操那么有本事且有精力,所以選拔人才這事兒還得制度化才行。 二、滿足了世家,卻限制了皇族和寒門。九品中正制,最大的獲益者,自然是世家大族們。為啥?因為大小中正的人選,一般都是這些世家大族中的人,這些人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自己家族的子弟,自然是上上等人才,至于無門無派的三無人才,就算你再有才,頂天了也只能得到一個中中或者中下級別。 有時候擔心事情做得太招搖了,大家還是會想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你選我家的孩子,我選他家的孩子,他再選你家的兒子。這么轉一個圈,誰都沒話說了吧? 這么一來,世家大族們不僅再次壟斷了官場,而且還緊緊抱團,死死地掌握著朝政大權。不光寒門子弟沒有出路,就連皇族,都要受到限制。 比如說曹魏時期,魏明帝曹叡去世以后,曹魏的皇帝基本就都成了擺設。司馬家憑借的不僅僅是武力,更是世家龐大的關系網,瞬間掌握了最高權力。 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晉王朝以后,只過了20多年,天下就大亂了。世家大族們占據了絕大多數社會資源,就算天下大亂,可他們依舊混得風生水起。 東晉時代,司馬家出了11個皇帝,其中只有1個晉明帝司馬紹,不是傀儡(孝武帝司馬曜算半個)。其他10個包括開國之君司馬睿,都是傀儡皇帝。 那么東晉的皇權權力去哪兒了?自然是落在了世家大族手里。
這結果實在是太可怕了,可這又是血淋淋的事實。這些世家大族們,憑借九品中正制這一選官手段,將中高級官吏的選拔權,牢牢掌握在自家人手里。 比如說著名的書圣王羲之,他壓根不需要在仕途上多努力,每天在家練字,還是可以做到會稽太守、右軍將軍的高位,為啥?因為他是瑯琊王氏出身,是王導的堂侄。 三、南北朝對世家的打壓,都做出過實質性的努力。九品中正制的結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或世族、勢族)。這種死循環繼續搞下去的話,那天下就不是皇帝說了算,而是這些門閥世家們說了算了! 為此,南北朝時期,對此都做出過一定的努力。
只可惜,這種單純武力殺戮,是很難將士族集團全部消滅的,因為你找不到任何理由把他們一網打盡。而且你這么做了,后果是沒人再幫你管理國家了! 當權者必須要考慮社會的穩定問題,世家雖然可惡,可世家掌握著各級官吏的選拔權,他們的子弟也在各地為官。如果將他們一網打盡,必然是竭澤而漁,最后吃虧的只是當權者。 四、科舉制是一大挑戰,隋煬帝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很顯然,武力鎮壓,并不可取。為此到了南北朝后期,有人想出了其他選拔官吏的方式,那就是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就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很顯然這種制度比察舉制、九品中正制要公平公正得多,同時也給了寒門子弟更多晉升的機會。 過去寒門子弟要想當大官,除了參軍在戰場上用小命奮斗外,別無他法。如今卻不同了,大家完全可以通過學習知識,在考場上,和那些世家子弟們爭取同一個做官的名額。 科舉制究竟是誰開創的,這一點目前誰也說不清。有人說北齊就有科舉制,有人說隋文帝楊堅開創的,也有人說隋煬帝楊廣開創的。 不管怎么說,隋煬帝楊廣,對科舉制度的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實他老爹隋文帝楊堅時期,就已經意識到了世家對皇權的影響,只可惜隋文帝是開國之君,不忍心對那些功臣集團下手,尤其是關隴集團,那可是楊堅起家的老本。 隋煬帝楊廣就沒這么多顧忌了,他滅了一大片功臣集團,順便打壓了一波包括關隴集團在內的世家大族。再大力推廣科舉,嚴重限制了世家們的權力,這下可把這幫世家大族們給惹火了。 楊廣希望通過短短十幾年的功夫,就完成高層的大洗牌,漸漸擺脫自身對關隴集團的依賴,結果事與愿違。 關隴集團索性放棄了隋煬帝楊廣,轉而投奔到了同樣是關隴集團出身的李淵身邊。李淵是隴西李氏出身,要想創業,自然也要拍關隴集團的馬屁。 因此隋煬帝楊廣,用亡國的慘痛代價,換取了打壓世家的結果。有人說這很不值,可隋煬帝能放棄這么干嗎?當然不能。 如果他放棄了這么干,將來他的子孫還是要受到這幫世家大族們的掣肘,甚至于是架空。當然了他心急了一些,完全可以幾代人一步步達到目的,隋煬帝卻想一口吃成個胖子。 總結:到了宋朝,才徹底擺脫了世家的威脅。唐朝也是依靠關隴集團起家的,所以唐朝皇帝依舊受到關隴集團的掣肘。比如說李世民的小舅子長孫無忌,那就是典型的關隴集團領袖之一。 武則天時期,滅了長孫無忌,為了對付世家大族,重點推廣科舉制度,甚至開創了武舉,為了從寒門中選拔出更多人才。 只可惜,縱觀整個唐朝,對世家大族的打壓,力度都不太夠。他們似乎看到了隋煬帝的結果,因此全都不敢甩開膀子,放開步子干。 一直到了唐朝末年,一場黃巢起義,讓世家們徹底絕望了。黃巢攻下洛陽和長安后,打算邀請世家大族的成員來做官,結果人家不給面子。黃巢為此大怒,將世家們當菜砍,一點面子都不給。 這還不夠,黃巢的小弟朱溫掌權以后,更是進一步將阻礙自己稱帝的世家大族們一網打盡。從此以后,世家大族們就老實了,主力被摧毀了,剩下的人也就不成氣候了。 參考資料:《晉書》、《舊唐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