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墓地,書法大家、安史之亂立下大功,被叛軍縊死殉國原創 名人墓地 2017-04-07 07:30 顏真卿,字清臣,是我們最熟悉的中國大書法家之一,其楷書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并稱“楷書四大家”,他創立的“顏體”是我們最熟悉的字體之一,也是小編最喜歡的書法體,剛勁、雄渾是其最顯著的風格。其實顏真卿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身份,就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他生活于唐中、玄、肅和德宗時期,大家都知道這是大唐由盛轉衰的重要歷史時期,他在這個時期的史書里也留下了自己慘烈的身影。 顏真卿畫像 顏真卿是著名的大家族瑯琊顏氏的后裔,然而少年喪父,由母親拉扯大,因為家貧沒有紙筆,就用黃土水在墻上練字。開元22年中進士,后來因敢于諍言得罪了奸相楊國忠而被貶到平原郡任太守,在任上他敏銳察覺到安祿山可能謀反,因而做好了充足準備。天寶14年安史之亂爆發,因事起倉促,一時之間河朔等地都被攻陷,唯獨顏真卿的平原巋然不動,他又聯絡各地起兵反抗,十七個郡響應并公推他為盟主,強大的聲勢使得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肅宗即位后,因他的功績拜他為太子太師,封魯郡公。 祭侄文,天下第二行書 德宗時,淮西李希烈擁兵反叛,攻陷了汝州,宰相盧杞嫉恨顏真卿,攛掇德宗派已七十多歲高齡的顏真卿去汝州招撫李希烈,其實就是有去無回。顏真卿明知兇險仍不顧高齡慷慨前往,果然被李希烈扣下,李希烈在汝州對顏真卿各種軟硬兼施,希望顏真卿做他的宰相,顏真卿堅辭不受。他自知必死,親自作了自己遺表、墓志和祭文。興元元年(785年),顏真卿被叛軍縊死于龍興寺柏樹下,終年七十七歲。 顏真卿死后墓地其實是個謎,史書記載淮西叛亂平定后,顏真卿的靈柩被護送回京,葬于其故里京兆萬年縣顏氏祖墳,德宗廢朝五日,謚文忠,死后極盡哀榮。然而京兆萬年縣的顏真卿葬地早已無存,倒是在句容、湖州和山東費縣等地都有顏真卿的墓地,另一個稍可信的墓地在偃師,明朝萬歷33年偃師知縣呂純在今偃師山化鄉湯泉村發現了顏真卿墓,當時墓地已荒蕪,他對顏墓進行了重修,并立碑紀念,清乾隆55年,當時的知縣又對顏墓再次整修,并又立了一塊碑,現在這兩塊明清墓碑都保存完好。 偃師的顏真卿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