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武志紅 00:00 03:22 有則笑話,說有位父親因為他的孩子在學校打架,被學校通告批評。父親覺得面子掛不住,便在校長室怒懟孩子: “我平時怎么教你的?啊?怎么教你的?老子叫你打,叫你打……” 于是,這位父親當著老師的面給了兒子兩耳光。 有多少成年人,下班回家便開電視、打麻將或是玩游戲。 我們沉迷在自己的愛好,我們用這些方式放松,排解內心的焦慮。 當我們說孩子整天玩手機看電視的時候,我們是否考慮過孩子是如何耳濡目染的?和上面那則笑話又有什么區別。 人,總會尋求一些精神寄托。 有人醉心山水書畫,有人沉迷棋牌麻將,有人跳廣場舞,有人玩王者榮耀。 最近,騰訊手游《王者榮耀》,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小學生用媽媽手機玩王者花費4萬多; 尖子生因手機被沒收從4樓跳下,蘇醒后第一件事是要求打王者; 小學生們玩的“牙簽弩”殺傷力極強,而其流行全賴王者。 還有懟天懟地懟王者榮耀的文章,痛斥游戲: 我比很多家長都要痛恨看到孩子們沉迷手機的樣子: 那種專注、那種迷戀、那種愛慕、那種笑逐言開…… 那種表情是我們一直渴望從孩子身上得到的, 也是他們一點點都不舍得給予我們的, 更是孩子在成長之后漸漸消逝掉的。 熬夜打游戲,跳樓輕生,任何手機電腦游戲里面都可能導致這個現象。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說不要熬夜,不也經常通宵了么。 我們經常說要看開一點,不也有人因為失戀失意股市崩盤,而縱身一躍么。 有人說,人生,也不過是一場游戲。 也許,這和游戲本身關系不大,而和個體的內心情感有關。而每個人的情緒情感都和他所處的生活情境息息相關。 武志紅老師在微博上說,他最落魄時,也曾瘋狂打過游戲,甚至成了一種美妙回憶。 當生活處于失控的時候,至少在游戲中,可以找回一些控制感。 我們生活在移動互聯時代,孩子不可避免的會接觸手機游戲,就像我們小時候不可避免的接觸電視一樣。 但是,在很多家庭里面,父母子女可以談及的話題,只有學習、成績、作業。 也許,我們都只是愿意看到孩子讀書學習,而忽略了孩子情緒情感的需求。 甚至很多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學習,其實是為了緩解自身的焦慮。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只有自己假裝在書桌邊看書的時候,才能感覺到父母是放下心來。 這也是多少孩子厭學的重要原因。 很多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上,處于被家庭和學校逼著去學習的。孩子被逼著去做一件對他們未來很重要的事情。 父母愚蠢的把孩子天然的學習動力,變成了意志的強迫。 連岳說,游戲是人娛樂、生活與學習的一部分。強行禁止,違背人性,既做不到,也令人生失去樂趣。 家里的手機電腦,都是父母設置的密碼,孩子不間斷處于父母監控之中,孩子沉迷于任何事情,責任人,都只是家長。 當父母不能很好的陪伴孩子的時候,當孩子的情感處于空心狀態的時候,孩子只好到另外的世界去尋求精神寄托。 父母的陪伴,會滋養孩子的興趣; 情感的隔離,必然會讓孩子尋找新的寄托。 如果父母整天是手機電腦相伴,孩子必然滋生了網絡游戲的興趣。 如果父母,只有學習的強迫,完全隔離和孩子情感的交流,孩子只會尋求讓他覺得安全舒服的寄托。 孩子沉迷游戲,也許只是親子關系問題的表現。 我還在心理熱線做志愿者的時候,有個離家出走的孩子跑來服務站問,可不可以讓她在服務站住幾天。 服務站的志愿者嘗試讓她聯系家人,但是這個孩子非常不情愿,她一直哭著對志愿者說:“別叫我爸爸媽媽來”。 服務站沒有辦法收留孩子,對于離家出走的未成年人,也只能通過聯系家庭進行勸解及做相關的心理咨詢服務。 她當時的情緒很差,她說媽媽常常說她不認真讀書,一點用都沒有用。 為了緩和孩子的情緒,服務站讓孩子暫時留在了這里。 不知道是否因為聽到說聯系她的家人,她在服務站休息的時候,趁大家不注意,還企圖吞食了安眠藥自殺。 有志愿者在她手機上找到了同學的聯系方式,再聯系到了家人。 等到父母來的時候,我們終于明白了這個孩子,為什么如此不愿意見到父母。 孩子的父親見到孩子的第一反應,不是趕緊問孩子的狀態,不是關心,而是抱怨孩子給他添了多少麻煩。 接著又是數落孩子不好好讀書,總是往外面跑,回去要好好收拾一番… 在場有志愿者忍不住對這位父親說,孩子都想著自殺了,你還數落孩子,孩子的命還沒有學習重要嗎? 礙于面子,那位家長沒有再說什么。 但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孩子還談什么學習好的可能。 其實,每個孩子天生都帶著對世界的好奇,學習和探索本是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常常因為父母的焦慮、擔心、控制,孩子對世界探索的動力,不得不轉移到去面對和承接父母的焦慮。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無論是學習問題,還是行為問題,其背后都是家庭情感出現了問題。 比如很多家長只看孩子的作業、成績,卻從不關心孩子情緒、心理。 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滋養,早戀,網癮這些地方便成了情感慰籍方式。 有的父母表面是擔心孩子,其實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焦慮和擔憂。 孩子的成長就學會了拯救父母的情緒,拯救別人的情緒。 還有些強勢的父母,限制和控制孩子,愛自己的想法甚于愛孩子,孩子的自我被拿走,失去了做自己的動力。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都有他背后的動力,每一個動力的背后,可能都有我們未曾理解的東西。 孩子會為了成全父母放棄成長,孩子也會為了成長,把動力扭曲成問題行為。 每個成年人,都是孩子。 我們或許都曾有過類似的念頭,想象著當自己是父母的時候,會如何的愛孩子。 但當我們成為父母之后,我們又似乎不能再去理解孩子的那些想法了。 當我們的情緒上來的時候,我們只有一個念頭,他怎么就這么不懂事。 也許,我們早已忘記了自己童年時候的那些內在需求,我們也無法了解孩子成長的動力。 我們只是用,我們以為的正確的方式,對孩子有前途的方式,去對待和要求孩子的成長。 成長,不僅僅是對于孩子而言,也是對于每一個成年人。 只有親子關系對了,孩子才能追隨自己的內心,成為他自己。 真正出了問題的,也許不是孩子,而且你們的親子關系。 作者 | 吳在天,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 音樂|? 《The gift of love》純音樂Ver. 來源 | 不懂點心理(ID:bddpsy)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親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