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學是研究內臟各器官的位置、功能、形態和結構的科學,內臟大部分位于人體的體腔內,直接與間接與外界相通,參與動物體新陳代謝,維持生命活動和繁衍后代,延續種族等各種器官的總稱,狹義的內臟學是由四大系統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統組成,(廣義的內臟包括心臟、脾、內分泌腺等)主要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內,多借孔道和直接與外界相通。內臟器官主要分兩大類: 1、中空性器官:器官多呈管狀和囊狀,內部有較大的腔、管或囊壁由數層結構構成。 2、實質性器官:器官內部沒有大的腔,表面包以結締組織被膜,其血管、神經、淋巴管(營養性和功能性)等出入的部位常凹陷,稱為該器官的門、如肝門、腎門等。 某些與內臟組織關系密切的結構,如膈和膈肌、胸膜、腹膜、盆部與會陰等,這些結構不僅是對內臟組織器官起到連接、固定、支持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支配內臟組織的神經、血管連接和出入的主要途徑。 臨床上了解這些與內臟組織關系特殊的組織、解剖學結構,以及病理特點,對針刀治療內臟組織器官疾病有很深遠的臨床意義。 膈封閉胸廓下口,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間,為圓頂形扁薄的闊肌。其周圍為肌質部,起自胸廓下口內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中心腱。膈肌是重要的呼吸肌,由軀體神經支配。人類進化之初,腹式為主呼吸階段時,膈僅是一種很薄,且不甚發達的纖維隔,直立以后,腹式呼吸改為胸式呼吸為主,膈很快發育成膈肌,參與人類呼吸與消化等重要生理過程,成為人類功能重要的骨骼肌。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 1、胸骨部,起自劍突后面; 2、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 3、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3腰椎;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 膈上有三個裂孔: 1、主動脈裂孔在膈與脊柱之間,有主動脈及胸導管通過; 2、食管裂孔位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你走神經通過; 3、腔靜脈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內,有下腔靜脈通過。 膈肌中心腱體表投影在劍突處,也就是相當于第9胸椎(T9)處,右膈高于左膈,右側膈肌隆起最高處投影于第5肋上緣;左側膈肌隆起最高處投影于第5肋下緣,可見右側高于左側,可能是因為肝右葉較大造成。 膈的周邊結構: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松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是膈肌的薄弱區域,同時也是構成胸、腹腔上、下連通的潛在通道,同時是膈疝的好發部位,也是胸、腹腔感染相互蔓延的通道。 人體重要神經、血管、胸導管,穿膈和經膈進入內臟組織器官,參與、調解、支配內臟組織器官,生理生命活動頻繁,另外,膈與膈肌又和胸膜、腹膜關系密切,無論是胸、腹腔壓力差,都會沖擊膈與膈肌,造成膈與膈肌損傷。這就為針刀治療呼吸、消化系統臟器疾病提供了依據。 胸膜是一層漿膜,貼附于肺表面,胸壁內面,膈上面,縱膈表面,分為臟胸膜、壁胸膜。臟胸膜緊貼于肺表面,緊密結合,不可分離,并深入肺葉間裂內。壁胸膜分為四部分; 1、膈胸膜 膈胸膜貼附于膈上面,與膈緊密相連,不易剝離。 2、肋胸膜 肋胸膜貼附于肋骨與肋間內膜,由于肋胸膜與肋骨、肋間肌有胸內筋膜存在,較易剝離。 3、縱膈胸膜 縱膈胸膜貼附于縱膈兩側面,縱膈胸膜的中部包饒肺根,移行為臟胸膜。 4、胸膜頂 胸膜頂突出胸廓上口,伸向頸椎根部,覆蓋肺尖上方,高出鎖骨內側1/3上方2--3CM ,針刀此處治療,必須注意胸膜頂的位置高出鎖骨2--3CM,穿破胸膜,就造成氣胸,小心應用或禁用針刀治療。 5、胸膜腔 胸膜的臟壁兩層在肺根處相互轉折移行所形成的一個密閉的潛在的腔隙,由緊貼于肺表面的胸膜臟層和緊貼于胸廓內壁的胸膜壁層所構成,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內沒有氣體,僅有少量漿液,可減少呼吸時的摩擦,腔內為負壓,有利于肺的擴張,有利于靜脈血與淋巴液回流。 軀體神經、內臟交感神經節后纖維經膈胸膜、肋胸膜、縱膈胸膜、胸膜腔上行、下降進入相關內臟組織器官,調節支配內臟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針刀通過對膈與膈肌、肋間肌肉及筋膜的疤痕、粘連、攣縮、堵塞治療,可有效改善內臟組織器官營養血管痙攣、缺血,達到治療內臟組織疾病的目的。 腹膜從腹盆壁內面移行與內臟器官表面,或者由一個器官移行到另一個器官表面,形成內膜、系膜、韌帶,這些形成物偏大其本身結構特點和特定臟器聯屬而分別命名為韌帶、網膜和系膜。這些(腹膜)結構不僅對器官起連接、固定、保護的作用,同時也是神經、血管出入臟器的重要途徑。腹膜從壁層向臟層移行,或從一器官移行于另一器官,構成雙層的腹膜結構。兩層腹膜間常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管走行。另外,腹膜在一些特定部位形成小而淺的隱窩或大而深的陷凹,在覆蓋一些血管或韌帶時形成向腹腔內隆起的皺襞。 腹膜后間隙是一個疏松組織構成的大間隙,稱為腹膜后隙,指橫膈以下和盆膈以上,腹后壁和后腹膜之間的區域,位于腹后壁壁腹膜與腹內筋膜之間,上起自膈,與膈相連,向下達骨盆上口處,可延續為盆膈。腹膜后隙借腹膜外筋膜向上經膈的腰肋三角與縱膈相通,向下與骨盆腔腹膜外隙相續,故間隙內的感染容易向上、下擴散。腹膜后隙內有胰、十二指腸的大部分、腎 、腎上腺、輸尿管腹部、大血管、淋巴結和神經等器官結構。并有大量疏松結締組織。上述器官的手術,多采用腰腹部斜切口經腹膜外入路。 腹膜后間隙包含有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交感神經和脊神經,淋巴管和淋巴結,腎、腎上腺和輸尿管,以及胰、十二指腸等多種器官和脂肪、纖維結締組織等。針刀通過治療內臟組織器官相關的棘間韌帶、脊神經外口粘連、攣縮,可以有效緩解相關內臟組織器官營養血管的痙攣、攣縮,改善臨床癥狀。 盆部是以骨盆為支架,由覆蓋于其內的盆壁肌、盆底肌(會陰)及其筋膜共同圍成盆腔和盆腔內臟器所組成。廣義的會陰是指盆膈以下封閉骨盆下口的全部軟組織,其境界有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緣圍成。兩側坐骨結節連線,將其分為前方的尿生殖區和后方的肛區。狹義的會陰,僅指外生殖器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 1、盆底肌與盆膈 盆底肌--包括(前列腺提肌(男)、恥骨陰道肌你(女)、恥骨直腸肌、恥尾肌、髂尾肌),起自肛提肌腱弓,止于會陰中心腱、直腸壁、肛尾韌帶、尾骨、尾骨肌。 2、盆壁肌 盆壁肌包括(梨狀肌、閉孔內肌),梨狀肌位于盆側壁后份,穿過坐骨大孔,形成梨狀肌上孔和梨狀肌下孔。閉孔內肌位于側壁前份,出坐骨小孔。 3、盆膈 盆膈盆底(盆膈上筋膜、肛提肌、尾骨肌、盆膈下筋膜),盆膈封閉骨盆下口的大部分,盆膈裂孔由下方的尿生殖膈封閉。 盆臟筋膜包括(筋膜鞘、筋膜膈及韌帶等),前列腺筋膜鞘、膀胱筋膜、直腸筋膜等。筋膜膈有直腸膀胱膈,女性直腸陰道膈,膀胱陰道膈。韌帶有子宮主韌帶、骶子宮韌帶等。 4、盆筋膜 盆壁筋膜包括骶前筋膜、梨狀肌筋膜、閉孔筋膜、肛提肌腱弓。男性恥骨前列腺韌帶、女性恥骨膀胱韌帶,(恥骨聯合后面至坐骨棘之間的筋膜顯著增厚形成--肛提肌腱弓,是肛提肌、盆膈上、下筋膜的起點和附著點,盆膈上、下筋膜封閉盆底,對盆腔臟器起襯托作用)。 5、盆筋膜間隙 盆筋膜間隙包括盆壁筋膜、盆腔筋膜與覆蓋盆腔的筋膜之間的疏松結締組織。(1)恥骨后間隙(膀胱前間隙);(2)直腸間隙(骨盆直腸間隙);(3)直腸后間隙(骶骨前間隙。(4)直腸側韌帶--由盆膈上筋膜和閉孔內肌筋膜包裹血管、神經等構成。 盆腔臟器包括泌尿系統、生殖系統、消化系統的盆內部分。 1、位置關系: 前方膀胱及尿道;后方是直腸;二者間是內生殖器。 1、迷走神經 顱內迷走神經支配呼吸、消化兩個內臟系統的絕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臟的感覺、運動以及腺體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經損傷可引起循環、消化和呼吸系統功能失調。迷走神經為混合神經,含有四種纖維成分。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于延髓的疑核,支配咽、喉的橫紋肌。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于延髓的迷走神經背核,此核發出的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在臟器內或其附近的副交感神經節內換神經元后,發出副交感節后神經纖維分布到胸、腹腔的臟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一般內臟感覺纖維的胞體位于頸靜脈孔下方的下神經節內,其中樞突止于孤束核,周圍突也分布于胸、腹腔的臟器。因此,迷走神經是支配內臟組織器官生命活動的主要神經,從脊椎旁莖突前緣下行進入胸腔、經膈、穿膈進入腹腔,支配內臟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迷走神經的一般軀體感覺纖維數量最少,胞體位于頸靜脈孔內的上神經節內,中樞突止于三叉神經脊束核,周圍突分布于硬腦膜以及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膚。 位置:脊柱兩側,奇靜脈和半奇靜脈后外方,肋骨頭及肋間血管前方,內有灰、白交通支與肋間神經相連,組成10——12個胸交感節和節間支組成。穿第6——9胸交感節的節前神經組成內臟大神經——穿膈腳——腹腔神經節。穿第10——12胸交感節的節前纖維組成內臟小神經——穿膈腳——主動脈腎節,這也是針刀治療泌尿系統疾病,改善腎動脈供血主要依據。 3、膈神經 膈神經由第3、4、5對頸神經的前支組成。從前斜角肌上端的外側淺出下行,繼而沿著該肌前面下降至肌的內側,左側沿鎖骨下動脈下行至主動脈弓區域,此處有一條從第二、三肋間隙發出并延伸至左頭臂靜脈的肋間后靜脈,將迷走神經與左側膈神經區分開,左右兩側膈神經從縱膈胸膜與心包之間下行到達膈,最終于中心腱附近穿入膈。 膈神經的運動纖維支配膈肌,感覺纖維分布于胸膜、心包、膈下面的部分腹膜。 一般認為,右膈神經的感覺纖維尚分布到肝、膽囊和肝外膽道的漿膜。 3、肋神經 肋神經是脊神經的一部分,延肋間分布。和肋下神經構成胸神經,胸神經皮支在胸、腹壁的節段性分布規律有臨床意義,確定脊髓病變的位置。 肋神經節段性分布: 胸椎T2 → 胸骨角平面 T4 → 乳頭平面T6 → 劍突平面 T8 → 肋弓平面T10 → 臍平面T12 → 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中點平面。 盆內臟神經:由S2~S4的骶副交感核發出的節前纖維組成,又稱盆神經,較細小,共3支,由第2至4骶神經前支中的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組成。此神經加入盆叢,與交感神經纖維一起行走至盆內臟器,在臟器附近或壁內的副交感神經節交換神經元,節后纖維分面于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內臟器及外陰等。 1)盆內臟神經反射通路 盆內臟神經-盆內臟神經除骶副交感中樞盆內臟神經的反射通路以外,尚可能還存在有盆神經-交感干腹下神經的反射路徑。 2)盆叢神經 盆叢位于直腸兩側,其纖維隨髂內動脈的分支分別形成膀胱叢、前列腺叢和直腸叢等,分布于盆內臟器,由腹下神經、盆內臟神經構成盆神經叢。前者支配射精功能,后者主要陰莖勃起,此叢位于腹膜后位,腹膜返折稍下方,直腸兩側與髂內動脈之間。其與直腸僅以直腸固有筋膜間隔,相貼較近,而與盆側壁之間則有一定距離,直腸中動脈從其中間穿過。盆神經叢前緣發出傳出神經,向前經膀胱直腸韌帶或子宮直腸韌帶、前列腺或子宮頸、陰道內側形成相應的次級神經叢,分布與相應臟器,其中前列腺叢發出分支支配膀胱頸、前列腺、精囊、射精管、陰莖海綿體叢,分布于勃起組織。 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皮膚和橫紋肌以及腹腔臟器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經的支配,冠狀循環以及腦循環的血管都同時接受交感和副交感兩種神經纖維,因此,交感神經興奮一般可使周圍動脈收縮治療周圍血管疾患,施行交感神經切除術,即以此為依據。 2)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交感神經對胃腸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使蠕動減慢,但當胃腸緊張性太低或不活動時,交感神經沖動則可以提高并興奮。對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交感神經的作用甚不一致,對胰和唾液腺雖可促進其分泌,但因此部的血管收縮而分泌不明顯,對胃液則阻止其分泌。 3)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交感神經興奮時,對小支氣管主要為抑制其平滑肌的活 動,因而使小支氣管擴大,空氣出入暢通。 4)對泌尿系統的作用: 交感神經的興奮能使膀胱內括約肌收縮,前列腺內括約肌松弛,因而阻止小便排出,產生射精過程。 針刀醫學認為:慢性內臟組織疾病很多是非器質性疾病,是內臟組織的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大多是內臟組織的框架的慢性力平衡失調,針刀醫學通過對慢性內臟組織器官疾病病因、病理的深入研究,并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驗證,證明內臟組織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不在內臟組織器官的本身,而在于控制它的自主神經的功能紊亂,這一自主神經紊亂的進一步原因是內臟神經、血管周圍的動態力平衡失調,引起周圍組織的疤痕、粘連、攣縮、堵塞,卡壓刺激周圍組織的血管、神經,如迷走神經中的副交感纖維,頸椎、胸椎交感神經的交感纖維,在頸椎部位走行部位的慢性損傷,胸椎1--腰2交感神經,腰骶部軟組織慢性靜力性勞損所致疤痕、粘連、攣縮、堵塞,引起骶2--4副交感纖維卡壓,出現與內臟組織器官相聯系的電生理線路故障,引發的臨床癥候群。 針刀醫學通過針刀的干預和介入內臟組織器官周圍相關疤痕、攣縮、粘連、堵塞等病理改變,達到了改善和治療內臟組織器官相關疾病,為人類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作者:郝雁斌 孟憲慧 郝戰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