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作品簡介】
《漁翁》由柳宗元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山水詩,作于永州。詩寫了一個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的“漁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憤。這首詩的首二句是寫夜、寫晨。第一句平實自然,第二句卻奇峰突起,用語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謂超凡絕俗。三、四句為怪奇,寫“煙銷日出”,卻“不見人”了,忽然“款乃一聲”人在遠方“青山綠水中”。這種奇趣的造語,勾勒出了悅耳怡情的神秘境界,從而可以透視詩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結尾二句,進一步渲染孤寂氛圍。“回看天際”只有“無心”白云繚繞尾隨,可謂余音繞梁。“款乃一聲山水綠”句,歷來為詩人所玩賞稱贊。“綠”雖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這首詩與《江雪》詩一樣,都是寄托詩人自己心情意趣的,不過《江雪》寫的是靜態,此詩卻一句一個場景,連續轉換,流暢活潑,生動之至。兩首詩一靜一動,珠聯璧合,完美無缺地把詩人所向往的那種遺世獨立、回歸自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樂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現出來,應該可算是浪漫主義詩歌的兩篇杰作了。 【注解】 ①本篇作于永州。西巖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參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記》。 ②汲:取水。 ③湘:湘江之水 ④楚:西山古屬楚地。 ⑤銷:消散。 ⑥欸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呼之聲。唐時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見元結《欸乃曲序》)。 ⑦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⑧無心: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莊子所說的那種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蘇軾《書柳子厚〈漁翁〉詩》云:'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然其尾兩句,雖不必亦可。'嚴羽《滄浪詩話》從此說,曰:'東坡刪去后二句,使子厚復生,亦必心服。'然劉辰翁認為:'此詩氣澤不類晚唐,下正在后兩句。'此后,關于此詩后兩句當去當存,一直有兩種意見。
【韻譯】 傍晚,漁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曉,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煙銷云散旭日初升,不見他的人影;聽得乃一聲櫓響,忽見山青水綠。 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巖頂上,只有無心白云相互追逐。
【講解】
在唐憲宗元和元年(806)時,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永州,一腔抱負化為煙云。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擊,內心十分苦悶,于是,他往往寄情于異鄉山水,寫下了許多吟詠永州地區湖光山色的詩篇。《漁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這首詩情趣盎然,詩人以淡逸清和的筆墨構畫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從中透露了他深沉而熱烈的內心世界。
這是一首七言六句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西巖”即永州西山。 “楚”即周代諸侯國,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楚”字點明了詩人就在永州。“楚竹”即楚地(湖南)的竹子。“湘”即水名,發源于廣西,流入湖南,其間徑流永州。“淥”即清澈。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有一個)漁翁夜晚住在西山旁邊,清晨起來汲清澈的湘水,撿拾楚竹做飯。這里,一個“夜”字和一個“曉”字,是從時間來說,詩人抓住傍晚時分和清晨兩個點,是實寫,從而形成了時間的跨越度,增強了詩歌時空感,給讀者留下了審美想象空間。詩中的“清”字,突出地描寫了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的特點。在這里中,詩人不但注重了時空的營造,也為詩歌奠定了活躍而又清逸的基調。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淥。”“銷”即“消散”的意思。“欸乃”擬聲詞,即搖槳的聲音。“淥”即指水的清澈。這兩句是說,煙銷日出,不見漁翁的影子,只見山光明媚,河水清冽,忽而從空間傳來一聲搖櫓的聲響。上句“煙銷日出不見人”中,一個“銷”字用得很妙,云開霧散,日出光照,一下就把詩歌的境界提升起來。后一句不但以聲音“欸乃”襯靜,真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審美效果,而且暗示了上句留下的空白意義(即漁翁白天捕魚)。特別要注意的是詩人用“欸乃”的妙處。“欸乃”本是搖船發出的聲響,因為上句寫“不見人”,詩人用一聲“欸乃”,不但間接表現了人的行為動作,而且運用聲響吸引了詩人的視線,循聲看去,寫了山水之“淥”(清澈),可謂一舉兩得。這兩句詩人描繪出日照中下“山水淥”的美景,表現出大自然之美,給人以舒心愉悅之感。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天際”即天邊。這里的意思是說,回頭一望,水天相接,茫茫一片,只見漁翁駕著船行到江心,山巔上正浮動著片片休閑的白云,好似前后相逐。前一句是從大的背景上作了整體描寫,突出了漁翁,有上句虛寫(聽到劃船的聲響)進入實寫(下中流)中。后一句中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云無心而出岫”的詩意。詩人以景結尾,實際上就是以景結情,不但形象生動,含蓄蘊藉,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特別是運用陶淵明的詩意,不僅表現出漁翁的自由自在的勞作生活,也表現出詩人那豁達的心境與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從而暗示了詩人對官場爾虞我詐的厭惡之情。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首詩歌是一首六句七言詩,很富有新奇的特點,歷代評論家都予以評價。蘇軾在《冷齋夜話》中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然其結尾兩句,雖不比亦可。”意思是說,詩歌多了最后兩句,即使沒有這兩句也是很好的,而多了這兩句,由四句變成了六句,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了。我認為,造成詩歌 “不倫不類”的最后兩句,不僅是詩人情感的集中表現,也體現了柳宗元詩歌的奇崛,以及“以文為詩”的創作特點,在當時來說,也許是一種大膽的創造。
【評析】 這首詩寫于作者因為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而被貶職,謫居永州期間。永州地處湖南和廣西交界的地方,當時地處荒僻,了無人煙。與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剛到永州,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后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寓居在龍興寺。生活極端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殘酷的政治迫害加上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感到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
貶謫生涯的遭遇,并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詩中描繪了日出前后湘江上景色的神奇變化,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獨來獨往的漁翁的形象,讓人不禁想起《江雪》里那個在千鳥飛絕、人跡罕至、頭戴斗笠、寒江獨釣的漁翁的形象,雖然場景不同,但是我們都看見了看似悠閑自得的漁人,那無處排解的孤單寂寞,有幾分自嘲、自況的味道。詩篇同時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堅守自己耿介人格,這樣一種孤高自賞的高尚情操。“漁翁”遠離塵囂的喧嘩,脫離俗世的牽絆,獨自一人徜徉于山水之間。漁翁的形象體現著詩人向往的理想人格,也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外化。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西巖,即永州城外的西山。在詩人給我們展現的這樣一片靜美的山水形象,但是,詩人卻把筆墨的重點落腳到了這個枕靠流水,以水為生的漁翁身上,柳宗元在青山綠水那么多形象中,為何特別注目漁翁的形象?關于“漁父”的形象早在相傳為屈原所作的《漁父》里面就曾經出現過,描寫過,屈原忠信而被放逐到瀟湘之間,而屈原流放之地,就是湖南的南部。時代不同,而風景依稀,面對前賢試文,三湘風物,柳宗元是否為自然的聯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與屈原有絕大的相似之處?是否屈原那“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縱人皆醉我獨醒”的高潔的品性和高尚的操守觸發了詩人發幽谷之情?當然在《漁父》一文中的漁父形象,他是作為屈原的反襯而出現的,漁父在那里是作為一個高潔放達的隱士形象。柳宗元在這里不是自比為屈原,而是自比為漁翁,我們從就完全可以從漁翁的生活情趣中隱約可見詩人的影子。“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這樣傳統的儒家思想不可能在柳宗元的靈魂深處打上深刻的烙印。士大夫往往在人生坎坷,仕途失意后,鐘情詩酒,寄情山水,在天地自然,藝術佳釀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和解脫。這位漁翁的居處在“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始得西山宴游記》)的西山,詩人就如同這不問世事,高絕浮華的漁翁一樣,沉迷在這青山碧水之中。飲的是“清瑩秀澈”的瀟湘水,連燒水做飯的竹子都是浸過娥皇女英之淚的斑竹。這些事物在傳統的詩詞賦意象中雖然凄清寂寥,悲苦哀怨,卻都象征著高潔,而這恰恰是詩人生命存在的價值所在。
柳宗元于順宗永貞元年被貶為永州司馬,曾游遍了這一帶山水,先后寫下了后被譽為“千古絕唱”的《永州八記》,借山水以寫幽懷。如果將這首詩與《永州八記》做一個參照式的閱讀,這一對照式的閱讀,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看清詩人在這個時期的孤清高潔的情懷,他筆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詩人這一時期特有的審美印記。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晨炊既畢,朝霧亦散,風煙俱凈,朝暉照亮了山巒。青翠的山水之間依然是寧靜的,山間完全不見人的活動,更何況那夜宿在江岸高崖下的漁翁呢?正當此時,忽然一聲欸乃搖櫓聲還有那漁人模糊的漁歌自山中水流中悠悠傳來,人未見聲先聞!然就在這禁不住心頭喜悅,正準備仔細尋覓,一睹高士風采容顏之時,那本已飄渺的歌聲卻又更加飄然遠去了,于滿目綠色之中消失了蹤影,只留下這一派山水的純美,靜謐。詩的首聯如果是虛寫,那只是詩人自己打聽到的或者是詩人自己的想法,那么頷聯里描寫的則是詩人自己面對山水時看見和聽見的,虛實結合。“欸乃一聲山水綠” ,是說剛從夢中醒來,從漁歌中回神時,幽人遠去,尋覓者心中心中難免有一絲遺憾。但是卻驚喜的發現,這山似乎更青了,這水似乎更綠了。歌聲打破了早晨的寧靜,增添了活潑的人的氣息,使山水也從夜晚的休息狀態中活了過來,激發人心對于山水風物感受的細膩。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聲不聞,人更不可見,更向何處去尋覓漁翁的蹤影呢?當詩人回頭遙望,只見清江滾滾,漁翁已伴孤帆去,空余遠影天盡頭。漁翁的行蹤縹緲虛無,襯托出他的超然于世。晉朝著名的山水詩人陶淵明所向往的歸去后的“云無心以出岫”(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隱居生活,在這悠然境界中再一次體現了出來。蘇東坡贊此詩曰:“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見《全唐詩話續編》卷上引惠洪《冷齋夜話》)。此詩高絕之處,在于寫景寫人均簡潔而神奇,自然成為是柳宗元的名作之一。
精工密致,韻味深長,在簡淡的格調中表現沉厚的感情,這是柳宗元為文,詩獨特的風貌,柳宗元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地抒寫自己的心情。柳詩現存140多首,均為貶謫后所作。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柳宗元所處的時代尚屬盛唐詩遺脈而不同于元、白、韓、孟,其詩多寫嶺外風土,筆致于凄迷中寓流利之致。作為他主要的七古和五古,雖承陶潛、王孟一路,卻也受到以韓孟詩派的影響,而這方面的共同淵源則是謝靈運和杜甫。柳詩“刻削”,“峻潔”,以“清峭”著稱,即構思嚴謹,專從陶潛“峻潔”一面發展,又兼融了謝靈運和杜甫,筆法刻練中更見清淡之致。故蘇軾云:“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所貴于枯淡者,謂其外枯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也。”(《又論柳子厚詩》)
當然,我們很容易知道柳宗元筆下的這個漁翁形象,并非中唐時期漁民生活的真實情況的現實反映,而是詩人自己的志趣、內心想法的一種外化,一個在作者的心目中經過的詩意的再造后展現出來的一個讓人渴望卻用不可及的形象。柳宗元這樣的作為官僚主體的士大夫們的生活境遇在前文的表述中,都是如此的孤苦凄涼,而這些作為社會底層的漁夫勞苦大眾,他們的生活怎么可能這樣的富有詩意呢?這點我們可以從柳宗元在這同一時期,地點所作的《捕蛇者說》中找到明證。孤寂高潔而略帶神秘色彩的漁翁生存在清麗幽靜的景物里面,是詩人理想的自況,這個形象在悠然自得的清幽生活中透著孤傲的高潔自守,同時也帶著那種無可擺脫的孤獨寂寞的凄涼。
【點評】
這首詩起句較平,只是簡單地點明了漁翁夜宿的地點在西山。第二句卻峰回斗轉,奇特別致。“曉汲清湘燃楚竹”,連用兩個動詞,“汲”與“燃”,為詩句增添了幾分動感與活力。我們仿佛感受到漁翁在一夜安眠之后的輕松與閑適。打水、燒柴做飯,這原本是日常生活中最俗常不過的事;然而由于詩句中的“清湘”、“楚竹”,卻帶給我們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西山在湘江邊,古時圍繞“湘水”本就有許多美好神奇的傳說;而西山古屬楚地,楚地的斑竹枝又帶來一份悵惘的回憶和對一種高潔情感的追懷。因此漁翁這一無心之“宿”,卻具備了如許多的雅趣。漁翁本就是一個自然的意象,是一個自然中人,靠自然為生,與自然為伴。這也暗含了詩人因貶謫的境域而產生的寄情山水的理想。“汲清湘”、“燃楚竹”,我們看到的是一幅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清新明朗的畫面。并且這兩個連續的動作還賦予了詩句一種意想之外的節奏與音韻美,使詩句流動起來,極具美感。
因為“燃楚竹”而產生了繚繞炊煙,加之清晨水面常有的水霧之氣,因而漁翁的身影是隱在這煙霧之中的。等到太陽出來,煙霧消散,要尋找他時,卻早已經不見人影。這就使詩句具有了些許神秘色彩。下一句可以說是全詩中最具奇趣的一句,“欸乃一聲山水綠”。“欸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呼之聲。唐時湘中棹歌有《欸乃曲》。此處場景轉換,我們的視線也由水霧迷蒙的江岸轉到了日光初起的青山綠水中,視野開闊了。這時忽聞得水上搖櫓聲,或者還伴有一些歌唱,這“欸乃”一聲就打破了山水的清寂,為平靜的景色注入了幾許活力,也增添了幾分生活的氣息。此句頗得民歌的特色,清新鮮活而又樸實無華,讀來趣味盎然。“款乃一聲山水綠”句,歷來為詩人所玩賞稱贊。“綠”雖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以上詩人為我們渲染了一幅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般的情境。與自然的親近在另一方面也是與世俗的疏離,對詩人而言當然是暗含著對官場的怨憤與失望。自古遭貶謫的詩人很多,他們或孤高傲世誓不屈服、或遁跡山林產生歸隱之心,然總之是脫不開寥落與愁緒。此詩雖極力渲染一種空靈沖淡的境界,卻還是隱隱流露出作者的一絲孤寂,也正是因了由宦途坎坷產生的孤寂心境才引發了他對閑適生活的向往。詩人被貶的永州僻處湘南一隅,風景秀美,這對他的失意是一種慰藉,也為他寄情山水提供了現實條件。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江流滾滾,云影悠悠,這里表現出了一種曠達與超脫,可謂余音繞梁。“無心”二字可說是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而出岫”而來。一般是表示莊子所說的那種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
關于后兩句,歷史上有兩種不同說法,蘇軾《書柳子厚〈漁翁〉詩》云:“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然其尾兩句,雖不必亦可”。嚴羽《滄浪詩話》從此說,曰:“東坡刪去后二句,使子厚復生,亦必心服”。然劉辰翁認為:“此詩氣澤不類晚唐,下正在后兩句。”此后,關于此詩后兩句當去當存,一直有不同的意見。
總之,《漁翁》一詩,造語平實,設色淡雅,情致悠閑,境曠意遠,確是一首淡泊入妙的好詩。
【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被稱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漢族。唐代宗大歷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劉禹錫與之并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并稱“王孟韋柳”。因官終柳州刺史,故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順宗時,王叔文執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逝于柳州,年僅47歲。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學家。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綺靡浮艷文風,提倡質樸流暢的散文。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后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所以稱柳柳州),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劉禹錫、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