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 [中唐·柳宗元·七古]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漁翁》這首七言古詩是山水詩,其實更是詩人柳宗元的詠懷之詩。
這首詩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漁翁晚上停船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傍:靠近。西巖:當指永州境內的西山,可參詩人《始得西山宴游記》。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屬楚地。首聯通過夜宿、曉取湘水燃楚竹做飯,巧妙地刻畫了漁翁的生活。首聯寫得很清新,反映了漁翁對此舟上生活的自由自在。不過,也暗見這位漁翁(詩人指許)生活的窘境以及孤獨落魄的生活。“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旭日初升,云霧散盡四周悄然無聲,漁翁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
銷:消散。亦可作“消”。欸(ǎi)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呼之聲。
如果說首聯是描寫了漁翁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么,次聯就描寫了漁翁寄情山水之間的精神愜意。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一聲劃槳之聲,漁翁已融合于青山綠水之間了。
此聯極佳。由聽覺轉化到視覺,描繪了山水之可愛,以及漁翁此刻的心曠神怡。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巖頂上,只有無心白云相互追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無心:一般是表示莊子所說的那種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三聯進一步抒發了漁翁陶醉于山水之間的自由舒適之情。歷代多有評論,言稱三聯多余,因為多是表達了漁翁(詩人)對恬淡安適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永州。詩人一下子由可施展政治抱負的權力極大的員外郎被貶為州司馬,雖然州司馬也確實是官,但既無任所,也無住所。被貶之初有相當一部分時間只能寄宿于廟宇之間。詩人落魄于斯,承受著政治上的沉重打擊,就更別談胸中的政治抱負和仕途了。由此,也就只能多寄情山水之間了。三聯看似重復多余,實則是抒發了詩人心中的無奈,充分表達了詩人在政治革新失敗、仕途嚴重受挫,自身遭受沉重打擊后尋求超脫的心境。《漁翁》是唐朝著名文學家、詩人柳宗元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構畫了一幅令人迷醉的永州山水晨景,表現了詩人被貶后寄情山水,超然世外,又略顯孤寂的情懷,也寄寓了詩人政治失意的孤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