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完一相 完一相是要表明佛教作為完整佛教,其性質(zhì)是內(nèi)在一致的,即一趣而無別。 具體而言,完一相包含五層意思,即一味義、一致義、一趣義、無別義與開合義。 一、一味義 完一相首先要表明佛陀圣教的一味性,也就是要求,佛教作為佛陀圣教,必 須是佛說。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同義反復。有時候我們口頭說著佛陀圣教量,但 是心里不肯相信它是佛說。這就出現(xiàn)了內(nèi)在矛盾。現(xiàn)在通過一味性強調(diào),一切 佛陀圣教必須是佛說,也只能說佛說,意在消除我們的任何懷疑,保證純正法的 基礎穩(wěn)固。 當然,在前文已知,佛說并非只包括佛陀親所說,也包括代佛所說,即其他 善知識在佛陀加持、開許下的所說。大乘、小乘、人天乘圣教,都是佛說,因而都 具一味相。 二、一致義 一致義意在表明,所有的佛陀圣教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說,皆是為出世指向 而說。在這個意義上,一致性指隨順出世之性,也就是隨順解脫之性。顯然,在 這點上,大小乘作為出世道,是平等的。小乘以解脫為直接目的,而大乘雖以圓 滿覺悟為直接目的,但覺悟的同時也實現(xiàn)解脫,所以這兩乘具有同趣性。人天 乘雖然是世間善道,但與大小乘具有關聯(lián)。因為,人天乘雖然有自己的本位目 標,但最終是在與出世指向不相違的意義上作為出世指向的結緣道安立的。換 言之,人天乘在根本上是以出世指向為背景。這就要求在意趣上對出世道必須 要有所兼容,不能予以毀鎊、破壞。所以,真正的人天乘要不違出世道,或者說 要容有出世道,雖然它自己是世間善道。總之,人天乘許可在世間道和出世道 間有劃界,而以出世道的結緣道性來保證自己屬于佛教范疇。按照人天乘修 學,在來生實現(xiàn)人天果報的同時,還保有與佛教結緣的可能,即投生到佛教的緣 法圈中。 三、一趣義 一趣性是指佛陀圣教的全體都是佛陀為了度化眾生趨向佛果而安立的,換 言之,一切佛陀圣教都以引導眾生趨向佛果為其最終意趣。在這個意義上,一 切佛陀圣教都是引導眾生成佛的方便,其中大乘是根本方便,小乘是方便方便, 人天乘是結緣方便。具體而言,大乘直接指向佛果,可稱直趨乘;小乘和人天乘 都有自己的直接果位,而非直接指向佛果,因此在其最終指向佛果的意義上,可 稱曲趨乘。這其中,小乘曲趨,要求回小向大,再由大乘趨向佛果;人天乘曲趨, 要求回俗向圣,再走大乘,或者先走小乘,再回小向大,走大乘。這種一趣性,意 味全體佛陀圣教是一乘性,即歸屬一乘。這也是一乘的本位意趣。完一相主要 根據(jù)這個意趣安立。 四、 無別義 無別就是無別向的意思。無別向意為,全體佛陀圣教最終都是隨順出世乃 至成佛的趣向,而無其他最終指向。這樣,一切圣教雖表現(xiàn)為三乘,但實歸趣于 一乘性,而最終直接或者間接指向成佛。 具體而言,所有的乘就其本位而言,都與這個趣向無違。其中,小乘本位只 趣解脫,不指向成佛,但是,它承認確實有成佛的大乘,而與大乘無違。否則就 是相似小乘道。事實上阿含經(jīng)就許可大乘(稱“佛乘”)的存在,在部派佛教論 典中也是如此,比如最保守的部派說一切有部直接稱大乘與聲聞乘、獨覺乘合 為三乘。人天乘本位趣向人天果報,但也與圣道無違,這在前文已述。大乘經(jīng) 典本位有一乘究竟論,也有一乘方便論。其中,一乘究竟論承許三乘方便、一乘 究竟,即一切乘皆應歸攝于一乘,但一乘方便論不承許一乘究竟說,主張三乘究 竟、一乘方便。按照后者,眾生根性各別,其中,在定性根性中,一類根性可以決 定成佛,其他類根性永遠不能成就佛果,還有一類甚至小乘圣者都不能成就,這 些根性各以大小乘、人天乘度化;不定根性則有各種可能性,所以用一乘說來引 攝,讓他們最終走向大乘。但一乘方便論者也承許有一乘究竟說存在。總之, 一切佛陀圣教的本位意義容有出世道乃至一乘意趣的存在。 但按照一乘的本位意趣,一切乘都是成佛的方便乘,是了義說,而大乘、小 乘與人天乘的本位意趣,則是非了義說,即一乘究竟說是了義,一乘方便說是非 了義。這樣,就可會通別乘即大乘、小乘、人天乘的本位意趣與一乘的本位意 趣。 五、 開合義 完一相的開合義也可分為本成義與順顯義。本成義是指,一切佛陀圣教都 是一乘性,而具有一趣性,即都以引導眾生成就佛果為其最終意趣。這是佛陀 一乘說的本位意趣。由此,諸乘的本位意趣都是方便說,而皆統(tǒng)攝在一乘意趣中。 因位善知識,也就是因位圣者以及凡夫善知識,其準圣教量與隨圣教量作 為隨順佛陀圣教量的如理言說,對佛陀圣教的意趣有順顯之義。此順顯可略分 為二:一是順顯諸別乘本位意趣,二是順顯一乘本位意趣。其中,順顯一乘本位 意趣者,與一趣性一致;順顯諸別乘本位意趣者,不違一趣性,而在被判為方便 說的情況下,可攝在一趣性下。由此,準圣教量與隨圣教量作為佛陀圣教量的 隨闡言說,就可與佛陀圣教量一道,而構成隨順于佛陀圣教一趣性的開放正法 界。 |
|
來自: 太陽當空照917 > 《E完整佛教思想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