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伶(約221年-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州)人,魏晉時期詩人。西晉著名的名士組合“竹林七賢”之一,劉伶身高不到一米五(《晉書》載“其,身長六尺”),不僅人矮小,而且容貌極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邁,胸襟開闊,不拘小節(jié)。平常不濫與人交往,沉默寡言,對人情世事一點都不關(guān)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機(jī),遇上了便有說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賢的行列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qiáng)調(diào)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yáng)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蔑視傳統(tǒng)“禮法”,是竹林七賢社會地位最低的一個。劉伶今唯存《酒德頌》文一篇,《北芒客舍》詩一首。 酒德頌1(這篇文章虛構(gòu)了兩組對立的人物形象,一是“唯酒是務(wù)”的大人形象,一是貴介公子和縉紳處士,他們代表了兩種處世態(tài)度。大人先生縱情任性,沉醉于酒中,睥睨萬物,不受羈絆;而貴介公子和縉紳處士則拘泥禮教,死守禮法,不敢越雷池半步。此文以頌酒為名,表達(dá)了作者劉伶超脫世俗、蔑視禮法的鮮明態(tài)度。) 有大人2先生3,以天地為一朝4,以萬期5為須臾,日月為扃牖6,八荒7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8地,縱意所如9。止則操卮10執(zhí)觚11,動則挈12榼13提壺,唯酒是務(wù)14,焉知其余? 有貴介15公子,搢紳16處士17,聞吾風(fēng)聲18,議其所以19。乃奮袂攘襟20,怒目切齒21,陳說禮法,是非鋒起22。先生于是23方捧甖24承槽25、銜杯漱醪26;奮髯27踑踞28,枕麴藉糟29;無思無慮,其樂陶陶30。兀然31而醉,豁爾32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33肌,利欲之感情34。俯觀萬物,擾擾焉35,如江漢之載浮萍;二豪36侍側(cè)焉,如蜾蠃37之與螟蛉38。 注釋譯文 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
白話譯文 有一個大人先生,他把天地開辟以來的漫長時間看做是一朝,他把一萬年當(dāng)做一眨眼工夫,他把天上的日月當(dāng)做是自己屋子的門窗,他把遼闊的遠(yuǎn)方當(dāng)做是自己的庭院。他放曠不羈,以天為帳幕,以大地為臥席,他自由自在。停歇時,他便捧著卮子,端著酒杯;走動時,他也提著酒壺,他只以喝酒為要事,又怎肯理會酒以外的事! 有尊貴的王孫公子和大帶的隱士,他倆聽到我這樣之后,便議論起我來。兩個人揎起袖子,撩起衣襟要動手,瞪大兩眼,咬牙切齒,陳說著世俗禮法,陳說是非,講個沒完。當(dāng)他們講得正起勁時,大人先生卻捧起了酒器,把杯中美酒傾入口中,悠閑地擺動胡子,大為不敬地伸著兩腳坐地上,他枕著酒母,墊著酒糟,不思不想,陶陶然進(jìn)入快樂鄉(xiāng)。他無知無覺地大醉,很久才醒酒,靜心聽時,他聽不到雷霆的巨聲;用心看時,他連泰山那么大也不看清;寒暑冷熱的變化,他感覺不到;利害欲望這些俗情,也不能讓他動心。他俯下身子看世間萬事萬物,見它們像江漢上的浮萍一般亂七八糟,不值得一顧;公子處士在他身邊,他認(rèn)為自己與他們更像蜾蠃和螟蛉一樣。 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 北芒客舍⑴(此詩是一篇觸景生情的即興之作,通過對寒夜、荒雞、蚊蚋、枯葉、蕭林等寒秋蕭索景物以及陳醴、巴歈、缊被的描寫,抒寫了作者遠(yuǎn)行客居中的困頓心境以及思鄉(xiāng)之情。) 泱漭望舒隱⑵,黮黤玄夜陰⑶。 寒雞思天曙⑷,振翅吹長音⑸。 蚊蚋歸豐草⑹,枯葉散蕭林⑺。 陳醴發(fā)悴顏⑻,巴歈暢真心⑼。 缊被終不曉⑽,斯嘆信難任⑾。 何以除斯嘆⑿,付之與瑟琴⒀。 長笛響中夕⒁,聞此消胸襟⒂。 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 注釋譯文 ⑴北芒:即“北邙”,山名,在今河南洛陽北,是洛陽北御黃河的重要屏障,東漢、魏、晉時達(dá)官貴族死后多葬于此。客舍:猶言“客居”、“寄居”。 ⑵泱(yāng)漭(mǎng):不明的樣子。望舒:神話傳說中為月亮駕車的神,后常代指月亮。 ⑶黮(dàn)黤(yǎn):昏暗的樣子。玄夜:黑夜。《八代詩揆》“黮黤”作“黤黮”,義同。 ⑷寒雞:指在半夜時分不按一定時間啼叫的荒雞。《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古時迷信認(rèn)為半夜雞鳴為不祥的惡聲。 ⑸吹:這里指鳴叫。垂長音,拉長聲音啼鳴。 ⑹蚋(ruì):一種似蚊的昆蟲,頭小,色黑,吸人畜血液。豐草:豐茂的草。 ⑺散:飄散。蕭林:清靜冷落的樹林。樹葉落后是秋冬之季,樹林更少生氣,故稱“蕭林”。 ⑻醴(lǐ):甜酒。陳醴,陳酒。發(fā):發(fā)動,煥發(fā)。悴顏:憔悴的面容。 ⑼巴歈(yú):亦作巴渝,歌舞名,《晉書·樂志》記載為“巴渝舞"。 ⑽缊(yùn)被:用亂麻做成的被子。不曉:到不了早晨。因“缊被”不暖,難過寒夜,故說“缊被終不曉”。 ⑾斯嘆:此嘆,指“缊被終不曉”之嘆。信:確實,的確。任:擔(dān)當(dāng),承受。 ⑿斯嘆:代指胸中滿腹的愁懷。 ⒀瑟琴:兩種樂器,同時演奏,其音諧和,每以此比喻事物之和于心。 ⒁長笛:長笛,樂器名,漢武帝時丘仲因羌之制截竹為之,名羌笛。本為四孔,后加一孔,以備五音,謂之長笛。宋陳旸《樂書》載:“昔人有吹笛而歌,曰:‘閑夜寂以清,長笛亮且鳴。’”中夕:半夜。 ⒂消:消除。胸襟(jīn):胸,指胸中;襟,指衣襟。襟當(dāng)胸,故說胸而并及襟。胸襟,引申為指某種心情,志趣或抱負(fù)。 白話譯文 月亮被云層遮住昏暗不明,漆黑夜晚黝黑陰森。 寒天里的雞以為天將亮,煽動翅膀發(fā)出長長的雞啼聲。 蚊蟲聚集在茂密草叢中, 蕭瑟的樹林中散落一地枯葉。 喝下陳年的甜酒讓憔悴的面容泛起紅暈,心中暢懷高唱巴渝歌聲。 在亂麻破絮的棉被中遲遲等不到天亮,如此悲嘆實在讓人難以承擔(dān)。 如何才能派遣消除掉胸中滿腹的愁懷,唯有撫琴彈瑟,一抒衷腸。 在半夜中揚(yáng)起長笛聲,聽到此樂音讓自己心情漸漸的平復(fù)。 典故 杜康造酒劉伶醉 某天,劉伶路過杜康酒坊門前,抬頭看見門上有副對聯(lián),寫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盞海底眠,橫批寫著:不醉三年不要錢。 對于一向好酒的劉伶來說,這還了得。于是就進(jìn)去喝了三碗,結(jié)果一回到家就醉了。三年后,劉伶酒醒了,見如此好酒,就喝開了,左一碗,右一碗,一口氣一連喝了一百零八碗。夫人見狀也喝了杜康的酒,于是一起從此長眠。孩子們便和杜康一起,把劉伶夫婦埋進(jìn)地里,還立下了一個墓碑。上面寫著:劉伶之墓。 轉(zhuǎn)眼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一天,杜康來到了劉伶的墳上,挖開墳?zāi)梗菩蚜藙⒘娣驄D,引著他們飄遙踏云而去。從這以后,杜康就成了酒神,被造酒人供奉為師祖。而劉伶,也變成了品酒大師,所以民間才流傳著這么一句佳話,就是“杜康造酒劉伶醉”。 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 劉伶醉酒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發(fā)作得很厲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余的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縱橫地勸他說:“你酒喝得太多了,這不是養(yǎng)生之道,請你一定要戒了吧!”劉伶回答說:“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fā)誓,才能戒得掉。就煩你準(zhǔn)備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于是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祝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取過酒肉,結(jié)果又喝得大醉了。 嗜酒如命 竹林七賢里的每一個人都喜歡喝酒,但劉伶卻獨(dú)以酒而聞名,可見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許同阮籍一樣,是因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濁的社會,但他確能沉醉在酒鄉(xiāng)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滿著憤懣之心的,阮籍甚至還在酒后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極其豪邁的。伴隨著狂飲而來的,自然是行為上的放蕩。 他的家庭是很窮困的,但他并不以為意,反而嗜酒如命。 《晉書》本傳記載說,他經(jīng)常乘鹿車,手里抱著一壺酒,命仆人提著鋤頭跟在車子的后面跑,并說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見。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鎮(zhèn)上的人吵架,對方生氣地卷起袖子,揮拳就要打他,劉伶卻很鎮(zhèn)定從容地說:“我這像雞肋般細(xì)瘦的身體,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頭。”對方聽了,笑了起來,終于把拳頭放了下來。 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搜索微信公眾號——shicidiangu(詩詞典故),添加關(guān)注 縱酒放達(dá) 任建威參軍期間,有一次劉伶忽然來了興致,竟然在官邸脫光了衣服一絲不掛地飲酒。有幾個客人來訪,他也不趕緊把衣服穿上,還繼續(xù)光著身子喝。客人見他如此不雅,就譏笑他。他卻一本正經(jīng)地反駁說:“天地就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褲,你們進(jìn)我的房子就是鉆到我褲襠里來了,誰讓你們鉆進(jìn)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