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 編輯本段 人物介紹折疊 編輯本段 詩歌人生曹松如李白一樣,一生漂泊,漫游南北名山大川,所以他的詩作大部分系旅游之作。曹松曾被天柱山的迷離景色所陶醉。他在贊天柱山一詩中寫道:“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蘿勢入天。未必展來渾似翅,不妨開去也成蓮。月將河漢隨崖轉,僧與龍蛇共窟眠。真是畫工須擱筆,更無名畫可流傳。”他在寫家鄉物產舒席《碧角簟》時,贊曰:“細皮重疊織霜紋,滑膩鋪床勝錦茵。八尺碧天無點翳,一方青玉絕纖塵。蠅行只恐煙黏足,客臥渾疑水浸身。五月不教炎氣入,滿堂秋色冷龍鱗。” 曹松畢生苦讀,詩學賈島,工于鑄字煉句,“平生五字句,一夕滿頭絲”(《崇義里言懷》),是其自我寫照。因他生活在社會底層,一生坎坷,功名失意,對現實極為不滿,并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憎惡戰爭。如《商山》:“垂白商於原下住,兒孫共死一身忙。木弓未得長離手,猶與官家射麝香。”又如他在《己亥歲二首》詩中寫道:“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此詩精煉雋永,至今仍膾炙人口。 曹松有《曹夢征詩集》3卷傳世。《全唐詩》錄其詩130多首。《唐書藝文志》、《唐詩紀事》、《全五代詩》以及《文獻通考》,均載錄了曹松其人其事。 折疊 編輯本段 相關爭論他的籍貫有點混亂,據清<一統志>說是桐城人,更多的地方說他是潛山人。不過在當時,是沒有混亂的,因為當時桐、潛同屬舒州。他的籍貫也一直說是舒州人。混亂是難免的,桐、潛兩地,依山傍水,通婚接嫁,誰能說得清一千多年前的誰誰誰究竟住在哪旮旯?只是近年來爭搶名人的事時有發生,筆墨官司打得熱火朝天。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桐城名人,就常常被咱的鄰縣樅陽兄弟們不厭其煩地將其籍貫改換,且一直有些耿耿戚戚地抱怨:“樅陽出人,桐城出名”。唉,誰讓那時樅陽屬于桐城地界呢。其實爭搶名人的事大可不必,是你的老祖宗,你愛他,以他為榮,說他贊他就是。至于他的籍貫,還是以歷史記載為準。就如曹松,嚴格地說,應是“舒州人”(清《一統志》注桐城人,一說潛山人),這樣才科學,才歷史。像朱光潛等人,是不是應該說,某某某,桐城某地人(現屬樅陽)呢。 他的生卒年代也和他的出生地一樣不甚清晰, <新編唐詩三百首>中就說其“生卒年不詳”。據<桐城縣志>載,其生卒年大約(注意:是大約)在公元830—903年。這是個戰亂迭起,黃巢起義,朱溫亂唐,五代十國醞釀成立的歷史區間哦。 亂世是英雄的時代,可不是文士的時代。曹松手難縛雞,生不逢時,只好在戰爭的夾縫里到處奔走避禍。“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亂,繼又奔波于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漫長的流浪生涯,激起他對故鄉山水無限眷念,不少作品都傾注了羈留異鄉所產生的思歸之情。” 折疊 編輯本段 白頭進士一個騎著毛驢的、瘦削的、臉上寫著憂患和疲憊的、身著破舊青布藍衫的唐朝秀才(有點類似呂洞賓),總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巔簸跋涉著,從青年、壯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驢背上永遠馱著一對書箱。因為他雖然一生都在為生計奔波,但也一生都在讀書考試并吟詩作賦。 他夢想著一朝中試,為官做宦,報效朝廷,兼惠家族。他苦吟著,為戰亂中不幸的百姓,無辜的平民。他憎恨著,那些操戈作禍,裂地封侯的亂臣賊子。憤怒出詩人,他的《己亥歲二首》就是明證,其中的“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成名萬骨枯。”更是千古絕句。 他也終于考中了進士,那已是昭宗天復元年(公元901)的事了,也就是說當時他已年逾七旬,真正是考白了頭發了。可怪的是,那一榜竟有五位古稀老人,他們是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因之成為佳話,號曰“五老榜”。 據說唐朝進士名額很少;據說唐朝的考卷不彌封,也就是說考生姓名籍貫是公開的;據說唐朝(尤其是晚唐)的時候考場風氣很腐敗(考卷不彌封無疑給腐敗創造了條件)。因了這些據說,許多真正的才學之士往往名落孫山。曹夢征終于能夠考中進士,雖是白首皓髯,也是可喜可賀的。于是他被授任校書郎,后任秘書省正字。可惜的是風燭殘年,只做得兩年官,便與世長辭了。 折疊 編輯本段 詩歌特點其詩多旅游題詠、送別贈答之作,較少接觸現實題材。風格頗似賈島,取境幽深,以煉字煉句見長,但并未流于枯澀。 折疊 編輯本段 藝術風格曹松的思想與當時苦吟詩人諸如方干、陳陶、陸龜蒙等人有相似之處,即呈現出儒釋相互融合的特點,就其思想來說,應是以儒為主,以釋為輔,相互糾纏,此消彼長,縱觀其一生,則前期以儒為主,后期以釋為主。在曹松儒釋思想相互糅合的影響下,他的詩歌也呈現出相應的特色。早期因受儒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影響,他的詩中充滿了濃郁熾烈的情感,除了建功立業的豪情外,還有親情、友情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顛沛流離中,懷有對民眾悲慘境遇的同情與憐憫之情,另外還有對上層統治者腐朽統治的控訴與指責。總之,這些從其詩中掩飾不住的真摯情感皆為其儒家思想的外化。后期因對腐朽政治的絕望與無奈,曹松漸漸認清了其建功立業理想不可實現的現實,在主客觀諸多方面的影響下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隱居生活,其詩歌也從重情轉向對清寂幽闃、富有禪意的山林景色的精絕描刻,借以反映其幽靜的隱居生活和內心的淡泊、澄凈,而正是由于曹松苦吟為詩,尤其是刻意在律詩的寫景二聯上削刻打磨,最終成就了他詩歌精奇清麗的特點。 折疊 編輯本段 代表作品曹松代表作品:《己亥歲》《南海旅次》 折疊 編輯本段 詩鑒賞曹 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此詩題作<己亥歲> ,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按“己亥”為廣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詩大約是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時事而作 。“己亥歲”這點明了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 安史之亂后 ,戰爭先在河北,后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為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 ”。詩句不直說戰禍殃及江漢流域 (澤國 ),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 ,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 戰圖 ”,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 ,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之而來的是生靈涂炭。打柴為“樵”,豁草為“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于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 ,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 。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 樂 ”字反襯“生民”的不堪悲苦 ,耐人尋味。古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屠殺,人民的死亡無數。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里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后兩句沉痛的呼告。 “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里“封侯”之事,是有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 ”)鎮海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 ,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發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 ”了 。一個“ 憑 ”字,意在“請”與 “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 ,意謂 :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全詩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張蟲賓《吊萬人冢》)之句相比 ,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夸寶劍 ,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實內容 ;還更多一層“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李白《 戰城南 》)的意義,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來的 。 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里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 ,都類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 。它們從不同方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 ,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比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曹 松 憶歸休上越王臺, 歸思臨高不易裁。 為客正當無雁處, 故園誰道有書來。 城頭早角吹霜盡, 郭里殘潮蕩月回。 心似百花開未得, 年年爭發被春催。 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潛山)人,因屢試不第,長期流落在今福建、廣東一帶。這首詩就是他連年滯留南海(郡治在今廣東廣州市)時的思歸之作。作者以激蕩起伏的思緒作為全詩的結構線索,在廣州的獨特地理背景的襯托下 ,著力突出登高 、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回響,來表現他羈留南海的萬縷歸思。 首聯“憶歸休上越王臺,歸思臨高不易裁 ”,從廣州的著名古跡越王臺落筆 ,但卻一反前人的那種“遠望當歸”的傳統筆法,獨出心裁地寫成“憶歸休上 ”,以免歸思泛濫,不易剪斷。如此翻新的藝術手法,脫出窠臼,把歸思表現得十分婉曲深沉。金圣嘆稱贊這兩句“忽然快翻‘遠望當歸’舊語,成此嶄新妙起”(《圣嘆批唐詩》甲集),說得不錯。頷聯“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 ”,詩人巧妙地使用了鴻雁南飛不過衡山回雁峰的傳說,極寫南海距離故園的遙遠,表現他收不到家書的沮喪心情。言外便有嗟嘆客居過于僻遠之意。李煜的“雁來音信無憑 ”(<清平樂>),是寫見雁而不見信的失望;而曹松連雁也見不到 ,就更談不上期待家書了 ,因此對句用“ 誰道有書來 ”的反問,來表現他的無限懊喪。 頸聯“城頭早角吹霜盡,郭里殘潮蕩月回 ”,展示了日復一日喚起作者歸思的凄涼景色 。 出句寫晨景,是說隨著城頭凄涼的曉角聲晨霜消盡;對句寫晚景,是說伴著夜晚的殘潮明月復出。這一聯的描寫使我們想起唐詩中的有關詩句:“ 三奏未終天便曉,何人不起望鄉愁 ”(武元衡《單于曉角》);“ 回潮動客思”(李益《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看來,在唐人心目中 ,明月、曉角、殘潮,都是牽動歸鄉的景色。如果說 ,李白的<靜夜思>寫了一時間勾起的鄉愁,那么,曹松這一聯的景色,則融進了作者連年羈留南海所產生的了永無終期的歸思。 歸思這樣地折磨著作者,平常時日,還可以勉強克制,可是,當新春到來時,就按捺不住了。因為新春提醒他在異鄉又滯留了一個年頭 ,使他歸思奔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羈旅逢春的復雜心境,把他對歸思的抒寫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欲放的百花比喻處于抑制狀態的歸心,進而表現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歸思泛濫,就像被春風催開的百花,競相怒放,不由自主。 這首詩在藝術上進行了富有個性的探索,它沒有采用奇異的幻想形式,也沒有采用借景抒情為主的筆法,而是集中筆墨來傾吐自己的心聲,迂曲婉轉地揭示出復雜的心理活動和微妙的思想感情,呈現出情深意曲的藝術特色。 折疊 編輯本段 作品目錄鐘陵野步、鐘陵寒食日與同年裴顏李先輩鄭……、鐘陵寒食日郊外閑游、中秋對月、浙右贈陸處士、贈馀干袁明府、贈南陵李主簿、贈雷鄉張明府、贈鏡湖處士方干二首、贈華陰李明府、贈胡處士、贈衡山麋明府、贈廣宣大師、贈道人、再到洪州望西山松常棲此山、岳陽晚泊、月、猿、與胡汾坐月期貫休上人不至、友人池上詠蘆、憶江西、貽住山僧、貽世、夜飲、言懷、言懷、信州聞通寺題僧砌下泉、夏云、夏日東齋、喜友人歸上元別業、武德殿朝退望九衢春色、巫峽、望九華寄池陽太守、天臺瀑布、題昭州山寺常寂上人水閣、題僧松禪、題湖南岳麓寺、題鶴鳴泉、題甘露寺、滕王閣春日晚眺、宿溪僧院、送左協律京西從事、送曾德邁歸寧宜春、送邵安石及第、送僧入蜀過夏、送僧入廬山、送人庭鶴、送乞雨禪師臨遇南游、送進士喻坦之游太原、送胡一作王中丞使日東、送德光禪師、送陳樵校書歸泉州、水精念珠、書懷、書翠巖寺壁、石頭懷古、梢云、上廣州支使王拾遺、商山夜聞泉、商山、山中言事、山中寒夜呈進士許棠、山中、山寺引泉、僧院松、塞上行、塞上、曲江暮春雪霽、秋日送方干游上元、青龍寺贈云顥法師、鉛山寫懷、七夕、陪湖南李中丞宴隱溪璋、南游、南海陪鄭司空游荔園、南海旅次、南海、南朝、羅浮山下書逸人壁、亂后入洪州西山、廬山訪賈匡、嶺南道中、林下書懷寄建州李頻員外、立春日、李郎中林亭、覽春榜喜孫鄠成名、哭李頻員外時在建川、哭胡處士、哭胡處士、哭陳陶處士、客中立春=句、九江送方干歸鏡湖、九江暮春書事、荊南道中、金陵道中寄、金谷園、將入關行次湘陰、江西題東湖、江西逢僧省文、江外除夜、薦福寺贈應制白公一作棲白太師、寄方干、寄崇圣寺僧、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及第、敕下宴中獻座主杜侍郎、霍山在龍川縣、寒食日題杜鵑花、桂江、廣州貽匡緒法師、觀山寺僧穿井重禮石霜長者、觀華夷圖、顧少府池上、古冢、感世、駙馬宅宴罷、訪山友、都門送許棠東歸、洞庭湖、吊李翰林、吊建州李員外、吊賈島二首、吊北邙、道中、答匡山僧贈榔栗杖、慈恩寺貽楚霄上人、慈恩寺東樓、日自吳門之陽羨道中書事、春草、除夜、崇義里言懷、晨起、長安春日、別湖上主人、邊上送友人歸寧、碧角簟、拜訪陸處士、白角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