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列出人生最愛的書,這本書肯定是其中之一,所以忍不住向你推薦。這本書叫《幸福的勇氣》。它的上一部《被討厭的勇氣》,也是我的最愛。 還記得當時讀完書后我的感覺——“大吃一驚”,那是一種發現新世界的喜悅。 下面我就開始安利。借著種草,順便給大家把世界三大心理學之一講講。 一、阿德勒 這兩本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講的是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弗洛伊德 榮格 阿德勒從小體弱多病,身材矮小,由于疾病和車禍曾經還差一點死于非命,兒時的創傷經歷和死亡恐懼就讓他一度非常自卑。所以,他的心理學都是圍繞著“克服自卑”進行的。如果你自覺有比較嚴重的自卑問題,一定要學學他的心理學。 阿德勒 后來,由于阿德勒寫過贊同弗洛伊德觀點的論文,被邀請加入了精神分析學會,成為了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是后來,他對心理問題的成因,逐漸和弗洛伊德大相徑庭,不久便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了,創立了自己的阿德勒理論。 他倆因為啥吵架呢?往下看吧。 二、目的論 弗洛伊德強調精神創傷,認為人之所以出現心理問題,是因為過去受過創傷。 阿德勒覺得弗洛伊德錯了,錯在“過去”兩個字。 如果一個人童年受過欺凌就會造成心理問題,為什么擁有同樣經歷的別人就沒事? 況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切都從過去找原因,過去卻是無法改變的,那么又該怎么辦?你去找大夫治感冒,大夫說,你這是因為昨天吹空調吹的,然后就讓你走了,這樣行嗎?關鍵不在于原因,在于怎么解決現在這個問題。 怎么解決?解決方法在“過去的原因”里可找不著。一切在于“現在的目的”。 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 一個病人一要出門就緊張,幾十年走不出家門。弗洛伊德會從他過去的創傷找原因——童年受過欺凌。但阿德勒認為,他是先有了“不想出門”這個目的,然后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挑選出過去受欺負的記憶,制造出了緊張的情緒。 沒錯,情緒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想想看,為什么上一分鐘你對親近的人那么兇,下一分鐘卻對你領導那么和善?兇是為了說服、壓倒,和善當然是為了拉攏。這就是情緒,為了達到“目的”,收放自如。 沒錯,過去也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過去和歷史一樣,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會從過去發生的龐大事件系統中只選擇符合現在“目的”的事件并賦予其意義,繼而當作自己的記憶。反過來說就是不符合現在“目的”的事件會被抹掉。 引申一下——
目的,就是你心中的一個決定,心隨念轉,隨時可以改變。同溫的一杯水,冬飲覺冷,夏飲覺熱。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里,如果你自身發生了變化,你的世界就會改變。 這整個過程,和過去沒有半毛錢關系,過去早就不存在了,糾結過去也沒有任何意義。一切都在于今后要怎么做,在于此時此刻、每時每刻的目的。 再進一步想想,人生是什么?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斷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只要關注如何度過這一剎那,跳好“此時此刻”的舞就已足夠。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人早年的經歷會決定人的未來”,這樣的強調過去的理論是一種決定論、因果論(卻也是平時我們最習慣于接受的理論);而目的論使得我們對未來更加重視,讓我們覺得當下和未來才是改變我們人生軌跡的關鍵,而不為過去所束縛。這就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分歧所在。 對于我們來說,什么論并不重要。關鍵就在于,在每時每刻、此時此刻,你有沒有接受并改變“目的”的勇氣? 三、課題分離 這是阿德勒另一個非常牛的觀點。 他認為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而再深究,就會發現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課題”可以理解為“事情”)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比如,今天這篇文章的讀者老爺們怎么想,那是你們的課題,我根本無法干預。而我越糾結于你們怎么想,就越沒法專注寫這篇文章,那么結果也就越不好。大家回想一下在臺上表演的經歷吧——猜測觀眾的想法,或專注于自己的表演,哪個效果好?當然是專注表演了。 因此,阿德勒說:“你并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著。”不必畏懼他人的視線,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也不需要尋求他人的認可。盡管去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路。 也就是說,既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那么,怎么能分清課題屬于誰呢?辨別方法其實很簡單,考慮一下“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承擔”。 大家想想,有多少人在干涉別人的課題,或者被別人干涉? 多說說:“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 四、共同體 既然煩惱來自于人際關系,那幸福呢?幸福也來自于人際關系。 怎么才能在人際關系中感到幸福?答案就是,獲得歸屬感。 歸屬感就是把他人當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 人只有體會到“我對集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也就是說,你必須要思考“我能給予什么”,才能獲得你的位置,得到歸屬感,從而得到幸福。 獲得歸屬感的方法很簡單,分為 3 步:“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還記得前面阿德勒說過人生是什么嗎?復習一下: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斷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只要跳好“此時此刻”的舞就已足夠。 那么,此時此刻該跳什么舞? 答案就是:只要這件事對他人有貢獻就行,這也就是 “他者貢獻”。望著“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跳著跳著,你就會達到命中注定的那個地方。沒錯,人生根本沒有一個所謂的目的地,不是你想走到哪就到哪的直線。你應該專注做好每一個當下的那件“他者貢獻”的事情,到達誰也不知道的那個地方。 看見了嗎?這個把每個人都當成和自己一樣的伙伴的共同體,是不是和“眾生平等”的佛學很像?阿德勒認為他自己所敘述的共同體不僅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地域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一切存在;在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也包括動植物或非生物、包括宇宙整體在內的一切。這就是阿德勒思想的核心,也是爭議最大的地方。這里就不多展開講了。 五、關于愛 還記得前面講的課題分離吧? 我們應該先分清“我”和 “你”的課題,自立起來,然后才能把“我”和“你”都升級為“我們”。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小時候,由于必須依靠大人才能生存,所以我們的行為大多是以得到大人認可為目的。在爭奪認可的過程中,我們和身邊的人就成了競爭關系。 但是關鍵在于,長大以后,人有了能力,應該自立起來了——
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沒做到,都還是“巨嬰”而已。 所以,首先,我們要先做到自立。然后,再去談愛,把主語變成“我們”。 還記得前面我說的獲得“共同體感覺”的3步嗎?“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就是這樣的過程—— 你要先做到喜歡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然后才能去信賴他人,進而去為他人貢獻。這樣,才能建立愛的關系。 強調一下,愛并非“被動墜入”。自立以后,你必須主動去貢獻,去付出,用一味信賴、一味給予的利他態度對待對方,然后才會產生愛,建立不可分割的“我們的幸?!?。愛,最終是由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 六、2本書 前面所有都是我從《被討厭的勇氣》和《幸福的勇氣》兩本書里學到的。最后回到開頭,推薦一下這2本書。 《被討厭的勇氣》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作品,用《理想國》一樣的對話體形式,以一個哲人和青年的對話方式,講述阿德勒心理學。這本書評價非常高,日本亞馬遜年度銷量冠軍,在中國豆瓣評分也高達8.5,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評價是“猶如一把鋼刀,直接的刮著靈魂上的毒”。 大家讀完這本書紛紛表示震驚,顛覆了為人處事的方式,刷新了人生觀,但是,誰也沒想到竟然還會有下一部。 《幸福的勇氣》是最近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新寫的完結篇,在日本出版后,依然是亞馬遜銷量冠軍,剛剛被引進國內。蔡康永、樊登、動機在杭州等人都在不同場合推薦了這本書。 《被討厭的勇氣》講的是如何自立,《幸福的勇氣》講的是如何愛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