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非常經典的對話之一。不喜歡自己的人太多太多,為何不喜歡自己?這段對話給了我們深層次的解讀。 所以,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所以,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傳達的是阿德勒心理學,與當下流行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完全相反的概念。 弗洛伊德強調原因論,阿德勒更加強調目的論。 弗洛伊德心理學認為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歷的產物。這些經歷變成了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 他主張一切結果皆有原因,即現在的人(結果)是由過去的事情(原因)所決定的。 所以,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并且會在未來的人生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而這一理論,往往成為很多人不愿改變的借口。
也就是我們所采用的行為,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 就如上面青年人所講,為了達到自己不在人際關系中被傷害的目的,而用不喜歡自己的方式,把自己與人群隔離開來,以此達成目的。
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么樣的意義”,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所以,阿德勒非常強調活在當下。 他認為,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么。只關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人生和無可替代的剎那,撒了一個大大的謊言。” 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不屬于你,唯有當下,才是你的永恒。 03 《被討厭的勇氣》中還提到了很多觀點,其中的“課題分離”給了我很深地觸動。 書中說到: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很多父母和孩子的關系,經常會因為孩子的學習劍拔弩張。 其實,孩子不愛學習,不聽課,不寫作業,這是孩子的課題,但很多父母都會橫加干涉,甚至會把它變成自己的事情,于是矛盾沖突不斷。
對于學習而言,父母只要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讓孩子知道,自己隨時可以給予他幫助即可。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指手畫腳,妄加干涉。 就像在心理咨詢中一樣,來訪者下什么樣的決心,是否要改變生活方式,這都是他自己的課題,心理咨詢師不能干涉來訪者,但可以竭盡全力給予援助。 有一個國家有這么一句諺語: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去喝水。 因為,能改變自己的永遠都只有自己。 04
比如:“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 “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陷” “一切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系”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等等。
書中說: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希望讀完這本書,你能有被討厭的勇氣,然后放過自己,慢慢愛上自己。 -end
歡迎點贊和轉發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