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上,有詩,也有遠方!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來自親子營 00:00 16:31 ?點上方綠標即可免費收聽第126期節目 ? 歡迎加入《暑期小學霸訓練營》, 聲律啟蒙已更新至22集、 成語故事已更新到60集、 必背古詩詞已更新至110集、 新增《紅樓夢》少兒版領讀全集(三十七回)、 新增1130節暑期奧數集訓課程 請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加入 點以下列表,收聽往期節目 《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第一輯大合集(NO.1-NO.30) 《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第二輯大合集(NO.31-NO.60) 《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第三輯大合集(NO.61-NO.90) 《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第四輯大合集 (NO.91-NO.120) 凌寒綻放,俏色奪目!|跟著詩詞去旅行NO.121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當包拯遇上王安石,到底誰會占上風?|跟著詩詞去旅行NO.122《登飛來峰》 立秋: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跟著詩詞去旅行NO.124《秋夕》 以“罵名”得中進士的憤怒青年龔自珍|跟著詩詞去旅行NO.125《已亥雜詩》 為了方便大家聽取往期《《帶上孩子,跟著詩詞去旅行》》節目,我們專門制作了節目合集,請在本公眾號回復“合集”,即可獲取(不是評論區)。 今天,夏萌姐姐與大家一同分享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文學家。這是一個全能型的文化巨人,也是一個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在近一千年的時空當中,感染、感動著他身邊周圍、生前身后無數的人。 蘇軾曾經創造了北宋科舉考試歷史上的“最高分”,擁有了“全民偶像”的殊榮;他曾經青云直上、指點江山,也曾經幾起幾落、生死未卜。四十五歲被貶黃州,五十九歲被貶惠州,六十二歲被貶儋州,他的經歷中似乎多了幾分坎坷與折磨,但是恰恰是這樣的苦難經歷,造就了他獨特而鮮明的魅力。 北宋元豐二年(1079)正在湖州任太守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下獄,幾經審訊,險些喪命,后被貶到長江邊上一個窮苦的小鎮----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初到黃州,生活困頓,蘇軾就向太守徐君猷申請了城東緩坡上的一塊廢地,帶領全家開始了墾荒種糧大生產,并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東坡居士。黃州雖是貧瘠的小鎮,但是萬縷閑情、優美風光,加上蘇軾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混合成強大的魅力,使他依然活得很詩意。他在這里,煮“東坡羹”,做“東坡肉”,釀“東坡酒”,撰“東坡長短句”。從此,東坡居士名揚天下,民間甚至有不少人只知蘇東坡而不知蘇軾。 到達黃州的第三年,因為城東的那塊地產量不高,蘇軾就打算和朋友一起,再去沙湖買塊田地。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由于雨具都已先被拿走,同行之人舉步艱難、十分狼狽。蘇東坡卻悠哉游哉,一邊行走一邊吟詩: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中描敘的是這次途中遇雨的經歷。難得的是,獨具會心的蘇軾卻從這平常之事中悟得了一番人生哲理。于是,平常之事在他的妙筆之下便具有了不平常的意義。 從這首詞的序言所描述的情況看, 這場雨來勢不小, 但是,蘇軾以“莫”字領起,用十分藐視的筆調來開端,既勸勉同道,也自我激勵。“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必去理會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穿林打葉”用極富力量的動詞來形容大雨的席天卷地;“莫聽”、“何妨”卻給人以意態瀟灑、悠然信步之感,態度安詳,情懷豪邁。盡管風雨驟至,穿林打葉,逼人而來,但作者卻照樣吟嘯徐行。——這是蘇軾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們看到沙湖道中遇雨的蘇軾形象:他手拄竹杖,腳穿草鞋,健步如初,輕便勝過騎馬。這簡直就是作者慘遭“烏臺詩案”惡運、流放黃州一隅的自畫像。其中“誰怕”二字以反問語氣,既是對眼前風雨的藐視,又是對人生厄運的斷喝! 而“一蓑煙雨任平生”則更為精采,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使一個終年在風雨泥濘的險徑上跋涉而泰然處之、悠然自得的蘇軾形象躍然紙上。 上闕著重寫在雨中冒雨徐行時的景物及感想,下闕則寫雨過天晴,以景抒情。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此時尚在春寒之際,料峭的春風伴著雨絲使衣濕未干的作者酒意漸消,涼意陡生。不過,畢竟只是“微冷”。而且,雨過天晴,一抹夕陽已將陰云驅散,一夕晚照向人間送來溫暖和光芒。 至此,作者揮灑出詞的最后三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蕭瑟處”,指來時遇雨之處。作者滿懷豪情感慨,回望先前沐風櫛雨的地方,既無狂風暴雨,也無麗日晴天——隨著云霧消散,暮色降臨,夕陽已挾帶著燦爛的余輝悄然隱沒。仿佛一切都已發生過了,又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這時留在蘇軾內心的除了安適恬靜以外,只有飽經風雨后、安然無恙的歡欣。 朋友們,蘇軾的一生不是在淺吟低唱中形成,而是在驚濤駭浪里鑄就的。盡管此時被貶黃州,他卻毫不沮喪,始終保持著通達、豪放、樂觀的人生態度,一任風侵雨襲,山呼海嘯。這首《定風波》就是對他迥異于流俗的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同時也啟迪大家:只要胸懷開朗,意志堅定,充滿自信,無論遭遇什么風波,都可視若等閑,渾不在意。 最后,讓我們一起再來誦讀這首詞吧。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作者=蘇軾(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詩詞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 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 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 只有我不這么覺得。 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 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 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 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 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 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 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 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重點字詞解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