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資訊
賬號ID:gkyw100
這里是高中語文知識的大辭海!題型精練、知識清單、答題技巧,讓學習更加簡單。
司馬遷與《史記》 見“必修一文言文梳理”《鴻門宴》部分。 班固與《漢書》 班固(32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余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范曄與《后漢書》 范曄(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wèi)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后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xù)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后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李賢注。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xiàn)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jù)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又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變動。首先,他在帝紀之后添置了皇后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xù)有六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后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shù)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貞女節(jié)婦,還包括并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 “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2、拜送書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圖 “案”通“按”,審察、察看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繆”通“穆”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孰”通“熟”,仔細 6、不顧思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7、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 “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8、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10、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11、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 “霑”通“沾”,沾濕 “衿”通“襟”,衣襟。 “決”通“訣”,訣別、辭別 12、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歡”,歡聚 13、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經(jīng) 14、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 15、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員”通“圓”,直徑 “尊”通“樽”,酒杯 一詞多義 1、負 秦貪,負其強 倚仗,憑借)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使…承擔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違背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辜負,對不起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背著 2、使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 派 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出使 乃使其從者衣褐 讓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使臣 單于使使曉武 派(第一個);使者(第二個) 3、引 引趙使者藺相如 引見,延請 左右欲引相如去 牽,拉 相如引車避匿 牽,拉;引申為調(diào)轉(zhuǎn) 4、幸 而君幸于趙王 寵幸 大王亦幸赦臣 幸好,僥幸
5、觀 大王見臣列觀 殿堂 觀太學 游學、游歷,考察、學習
6、征 公車特征拜郎中 征召 咸怪其無征 證明 1、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西,向西 而相如廷斥之 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間,從小路 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 弩,用弩弓 (2)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舍相如廣成傳舍 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殺 乃使從者衣褐 衣,穿 天雨雪 雨,下 羝乳乃得歸 乳,生子 杖漢節(jié)牧羊 杖,執(zhí)、拄 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 網(wǎng),結(jié)網(wǎng);檠,用檠矯正 惠等哭,輿歸營 輿,用輿抬、扛 宦官懼其毀己,皆目共之 目,遞眼色 (3)名詞使動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 膏,使……滋潤肥美 (4)名詞意動用法 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為先;后,以……為后 2、 形容詞活用 (1)形容詞動用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嚴,尊重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寬,寬待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苦,折磨 (2)形容詞使動用法 完璧歸趙 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破碎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有堅明約束者 堅明,使……堅明,引申為堅守 (3)形容詞意動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為羞恥 單于壯其節(jié) 壯,以……為壯,認為……壯 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 樂,以……為樂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奇,認為……奇 動詞使動用法 寧許以負秦曲 負,使……承擔 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急,引申為逼迫 畢禮而歸之 歸,使……回去 欲因此時降武/單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反欲斗兩主 斗,使……相斗 古今異義詞 1、璧有瑕,請指示王 指示 古義:指給……看 今義:領導機關對下級機關布置工作,闡明工作活動要點及要求、步驟和方法時所使用的一種具有指導原則的下行公文 2、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去 古義:離開 今義: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 親戚 古義:親人,包括父母和內(nèi)外親屬今義:指和自己有血親和姻親的人 3、于是相如前進擊 前進古義:上前進獻 今義:上前,向前行進 4、布衣之交 布衣古義:平民 今義: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 5、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 古義:指秦王的嬪妃 今義:指容貌美麗的人,多指女子 6、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宣言 古義:揚言,到處說 今義:一般指比較正式的言論,用來表明某種主張 7、漢亦留之以相當 相當 古義:抵押 今義:兩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夠相抵 8、聞漢天子甚怨衛(wèi)律 怨 古義:埋怨 今義:痛恨 9、皆為陛下所成就 成就 古義:栽培,提拔 今義:取得的成績,業(yè)績 10、我丈人行也 丈人 古義:老人,長輩 今義:岳父,妻子的父親 11、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 古義:年紀 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12、武等實在 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 今義:誠實、老實 13、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 幣 古義:財物 今義:交換各種商品的媒介,貨幣 14、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 親近 古義:親近的侍臣 今義:形容詞,(雙方)親密而接近;動詞,(某方對另一方)親密地接近 15、公車特征拜郎中 特征 古義:特地征召 今義:可以作為標志的顯著特點 16、扶輦下除,觸柱折轅 除 古義:殿階 今義:去掉 17、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 下車 古義:官吏初到任 今義:從車輛上下來 18、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不行 古義:不應薦 今義:不可以 重點虛詞 1、徒 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只,只不過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 2、以 憑 以勇氣聞于諸侯/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城予趙 用,拿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 相當于“而”,連詞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用來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因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在……的時候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把 匈奴以為神 3、而 并列(第一個);轉(zhuǎn)折(第二個),但是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 轉(zhuǎn)折,反而 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 轉(zhuǎn)折,卻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假設,如果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假設,那么 城入趙而璧留秦 承接 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 4、之 助詞,的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助詞,取獨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代詞,他 何以知之 代詞,我(第二個“之”)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重點語句 判斷句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緞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省略句 大王見臣(于)列觀 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于)隴西 狀語后置句 設九賓于廷 為降虜于蠻夷 被動句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見犯乃死,重負國 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賓語前置句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 何以汝為見 何以復加 信義安所見乎 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定語后置句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 《廉頗藺相如列傳》 課文節(jié)選部分,作者通過選取三件典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歡,表現(xiàn)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廉頗的勇于改正過錯,高度贊揚了二人的愛國精神。 《蘇武傳》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蘇武這一具有堅定愛國情懷的愛國者形象。他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節(jié)操,表現(xiàn)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高尚品質(zhì)。處處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現(xiàn)了對匈奴的修好之愿,有不為所屈,奮力抗爭。對衛(wèi)律始而威脅,繼而利誘,中以斷水絕糧相逼等手段一一從容處之;在受審時他以自刎對之,義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凍餓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計自救,奇跡般活了下來;而對李陵的勸降,以君臣和國家大義自剖心跡;蘇武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處事得體,不失漢朝使節(jié)的身份,正氣凜然,維護了民族尊嚴,感人至深。 《張衡傳》 本文記敘了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鉆研精神,以及他在文學、科學方面的成就,和在政治上的作為。其中張衡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是本文記敘的重點。張衡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偉大學者,早在1800年前,他就研究制成候風地動儀這樣精妙的儀器,并在多方面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令人欽佩。 《廉頗藺相如列傳》 課文共21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紹廉、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紹廉頗較詳;介紹藺相如極為簡略。一個是戰(zhàn)功赫赫、地位顯貴、天下聞名的良將,一個是地位卑微、不為人知的小小食客。對比鮮明,為下文兩人矛盾的產(chǎn)生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歸趙。這部分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3至第5段),寫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現(xiàn)出來的膽識。從推薦者繆賢的介紹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接著,寫藺相如向趙王分析強弱形勢,權(quán)衡曲直利害,提出“寧許以負秦曲”的對策,并自告奮勇接受出使秦國的重任。 第二層(第6至第11段),寫藺相如奉璧出使后與秦王斗爭的經(jīng)過。這一層是“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重點。藺相如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他與秦王斗爭的幾個回合中。 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藺相如獻璧后,從秦王的倨傲無理中,敏銳地看出“秦王無意償趙城”,就略施小計,把璧收回。然后將趙王“修敬”與秦王“甚倨”進行對比,面責秦王無理無信。最后用自己與璧同歸于盡的決心來威脅對方,利用秦王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趙”。藺相如取得了初步勝利。 第二個回合,歸璧于趙。藺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齋戒五日”和“設九賓于廷”兩個條件,以獲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慮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條件,于是,藺相如采取斷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引用歷史上秦國失信的事實,揭露背信棄義是秦的慣用伎倆,并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經(jīng)送回趙國了,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藺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勝利。 第三層(第12、13段),寫藺相如功成加官,秦趙兩國的矛盾暫時緩和。 這一部分只寫藺相如,不寫廉頗,但由于文章開始時對廉、藺的對比介紹,人們仿佛可以感到廉頗的忿忿不平。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6段),澠池之會。這部分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14段),寫會前計議。“澠池之會”是在趙國戰(zhàn)敗的情況下,由秦國提出的。形勢嚴峻,從而反襯出藺相如的非凡作用。廉頗訣別趙王的一席話,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謀遠慮,為后文廉、藺矛盾的解決作鋪墊。 第二層(第15段),寫會上斗爭。澠池會上,秦王步步進逼,耍弄趙王,藺相如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秦王終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懌”,雖“不懌”而不得不“為一擊缶”。這段文字運用對比的手法把這場短兵相接的斗爭寫得有聲有色,扣人心弦,把藺相如那蔑視強權(quán)的凜然氣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第三層(第16段),寫斗爭結(jié)果。秦“終不能加勝于趙”,這是會上的勝利。由于“趙亦盛設兵”(暗指廉頗)使“秦不敢動”,這是會后的勝利。 這部分重點寫藺相如在外交場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寫藺相如為主,但對廉頗的描寫的分量增加了。 第四部分(第17至第21段),負荊請罪。這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7、18段),寫廉頗居功自傲,藺相如退讓回避。寫廉頗,只寫他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寫藺相如,只寫他的行動,透過“稱”“望”“引”可以看出他的內(nèi)心活動。 第二層(第19段),寫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說明避讓廉頗的原因。“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現(xiàn)出藺相如不計私怨,以國家前途和命運為重的高貴品德。 第三層(第20、21段),寫廉頗悔過,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這部分并寫廉、藺二人,寫廉、藺矛盾的激化與解決過程。 《蘇武傳》 作者采用寫人物傳記經(jīng)常運用的縱式結(jié)構(gòu)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蘇武出使匈奴。這部分主要交待蘇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團的主要成員。文章在簡要交待蘇武的姓名字號官職之后,特別指出了如下時代背景:“時漢連伐胡,數(shù)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者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這幾句交待以及下文的“單于驕益,非漢所望也”,為蘇武被扣留匈奴,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第2至第8段),蘇武與匈奴堅決斗爭,保持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先寫蘇武出使匈奴時遇到了意外的變化。緱王和虞常謀劫閼氏,副使張勝受牽連。蘇武料定此事必然牽累及他。他把國家尊嚴和民族氣節(jié)放在首位,寧死不受辱,“引佩刀自刺”,后被救治。 第二層,寫衛(wèi)律威逼利誘蘇武投降匈奴,蘇武嚴詞斥責。對蘇武的逼降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先斬虞常,再逼降張勝,接著又欲殺蘇武,而蘇武卻巋然不動。于是改硬為軟,以地位財富等百般誘惑,蘇武亦不為所動。嚴詞痛斥,揭露他的險惡用心和嚴重后果,維護了漢的聲威,表明了自己的嚴正立場,字字千鈞,鏗鏘作響。 第三層,寫匈奴無奈只好把蘇武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這里主要寫在生活上、精神上對蘇武的折磨。蘇武戰(zhàn)勝了饑寒與孤獨,頑強地活下來。 第四層,寫匈奴黔驢技窮,派李陵來勸降,又遭蘇武拒絕。李陵的勸降與衛(wèi)律當然不同。他以老同事、老朋友的身份,在飲酒敘談之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指出漢朝的薄情;在披露蘇武家庭的悲劇;又以自身的體會說明最初與蘇武頗有同感;最后指出漢朝法令無常,即使回去也難保平安。可是蘇武卻堅持操守,誓不投降。盡管這段話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但是他不顧個人生死,堅持民族大義的堅強性格,確實值得稱道。面對蘇武的浩然正氣,李陵被感動的“泣下沾衿”,引咎自責,禁不住稱贊蘇武不愧為“義士”,從而襯托了蘇武的精神感人至深。 第三部分(第9、10段),蘇武終歸漢朝。先寫漢與匈奴和親后,蘇武方得重見天日,重歸祖國。文章最后交待當年所率領使團百余人經(jīng)過十九年的折磨后殘存的情況。 課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著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回歸故國時已是“須發(fā)盡白”,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嘆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為信念堅執(zhí)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說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張衡傳》 本文按照時間的順序,詳略得體地記敘了張衡的一生。全文五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張衡的文學才能、廉虛高潔的品格,以及他既關心國家而不慕榮利的性格。 這一段依次介紹張衡姓氏、藉貫;博通經(jīng)典,才學非凡;謙虛、踏實的治學精神;不慕榮利的高貴品格;關心國事,文學才華杰出。此段有概括,有實例,敘事簡明而不空泛。 第二部分(第2至第4段),重點介紹張衡輝煌的科學成就。三個段落各有側(cè)重。 第2段,寫張衡擅長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術(shù)學,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張衡應召入仕途,為的是有方便條件從事科學研究。“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遂乃研核陰陽……”,文中兩個“善”和“尤致思”表現(xiàn)其特長。 第3段,寫張衡不慕官場名利。簡要敘述官職變遷情況。 “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徒。” 第4段,著重介紹張衡制作的候風地動儀。 依次介紹制作時間和儀器名稱;儀器的材料、大小、形狀、雕飾。從外形介紹入手,給人總體印象;儀器的機關構(gòu)造,說明內(nèi)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龍的作用;覺知地震的道理,從內(nèi)外結(jié)合上說明動儀的作用;儀器的效果,靈驗如神,用實驗證明地動儀的靈驗和準確,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們對這新儀器的認識過程;儀器正式投入使用。 這一段像一篇小型的說明文,從制作時間、名稱、外形、內(nèi)部構(gòu)造、功能、效果和應用等方面,對候風地動儀作了介紹,說明詳而不雜,有條不紊,形象具體,以致可以根據(jù)這個說明來復制候風地動儀。 第三部分(第5段)寫張衡在政治上的作為。 政治才能,交代河間地區(qū)的險惡環(huán)境,用以反襯其才干。 政績卓著,寫其勇毅、干練、處理縝密、果斷、治理河間卓有成效,聲名顯赫,征拜尚書。 語言極其簡練。“治威嚴,整法度”,高度概括。“上下肅然”,形象地表現(xiàn)其治理河間取得的成效。 最后交代張衡去世時間。 (2016河北省張家口市高三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瘐質(zhì),字行修,少而明敏。八歲誦梁世祖《玄覽》等十賦,拜童子郎。開皇元年,除奉朝請,歷鄢陵令,遷隴州司馬。大業(yè)初,授太史令。立言忠鯁,每有災異,必指事面陳。而煬帝性多忌刻,齊王諫亦被猜嫌。質(zhì)子儉時為齊王屬,帝謂質(zhì)曰:“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兒事齊王,何向背如此邪?”質(zhì)曰:“臣事陛下,子事齊王,實是一心,不敢有二。”帝怒不解,由是出為合水令。八年,帝親伐遼東,征詣行在所。至臨渝謁見,帝謂質(zhì)曰:“朕承先旨,親事高麗,度其土地人民,才當我一郡,卿以為克不?”質(zhì)對曰:“以臣管窺,伐之可克,切有愚見,不愿陛下親行。”帝作色曰:“朕今總兵至此,豈可未見賊而自退也?”質(zhì)又曰:“陛下若行,慮損軍威。臣猶愿安駕住此,命驍將勇士指授規(guī)模,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事宜在速,緩必無功。”帝不悅曰:“汝既難行,可住此也。”及師還,授太史令。九年,復征高麗,又問質(zhì)曰:“今段復何如?”對曰:“臣實愚迷,猶執(zhí)前見。陛下若親動萬乘,糜費實多。”帝怒曰:“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豈有成功也!”帝遂行。既而禮部尚書楊玄感據(jù)黎陽反,帝大懼,遽而西還,謂質(zhì)曰:“卿前不許我行,當為此耳。今者玄感其成事乎?”質(zhì)曰:“玄感地勢雖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勞苦,冀僥幸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動,終必無成。”十年,帝自西京將往東都,質(zhì)諫曰:“比歲伐遼民實勞敝陛下宜鎮(zhèn)撫關內(nèi)使百姓畢力歸農(nóng)三五年間令四海少得豐實然后巡省于事為宜陛下思之”。帝不悅,質(zhì)辭疾不從。帝聞之,怒,遣使馳傳,鎖質(zhì)詣行在所。至東都,詔令下獄,竟死獄中。 (節(jié)選自《隋書·列傳·卷四十三》) 1.下列對文中標紅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比歲伐遼民/實勞敝/陛下宜鎮(zhèn)撫關內(nèi)/使百姓畢力歸農(nóng)三五年間/令四海少得豐實/然后巡省于事為宜/陛下思之 B.比歲伐遼/民實勞敝/陛下宜鎮(zhèn)撫關內(nèi)/使百姓畢力歸農(nóng)/三五年間/令四海少得豐實/然后巡省/于事為宜/陛下思之 C.比歲伐遼/民實勞敝/陛下宜鎮(zhèn)撫關內(nèi)/使百姓畢力歸農(nóng)/三五年間/令四海少得豐實/然后巡省于事/為宜陛下思之 D.比歲伐遼民/實勞敝/陛下宜鎮(zhèn)撫關內(nèi)/使百姓畢力歸農(nóng)/三五年間令四海少得豐實/然后巡省/于事為宜/陛下思之 2.下列對文中加紅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遷:官職任免中的常用詞語,例如“左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本文主人公就由鄢陵縣令升任為隴州司馬。 B.太史令:西周、春秋時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等,為朝廷重臣;隋煬帝時負責編寫史書和天文歷法,為從五品官員。 C.禮部:隋唐時為六部之一。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并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藩屬和外國往來之事。 D.西京、東都:在不同時代所代指的城市不同。如本文中,西京指長安,東都指洛陽。到北宋時東都指開封,西京指洛陽。 3.下列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瘐質(zhì)聰明機敏,屢受提拔。他八歲就能背誦梁世祖的多篇賦文,隋文帝時做過鄢陵縣令和隴州司馬,隋煬帝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B.瘐質(zhì)剛正不阿,個性耿直。每當有災變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發(fā)生的災變當面告訴皇上;而且兩次阻止煬帝親征,即使被奪爵罷官也不屈服。 C.瘐質(zhì)富有遠見,才能超眾。他認為煬帝親征勞民傷財,只需派遣精銳出其不意去攻打敵人即可;他還料定叛軍不得民心,一定不能成功。 D.瘐質(zhì)心懷社稷,情系蒼生。他反對皇帝連年征戰(zhàn)和出巡,主張安撫百姓,與民休息,使他們能全力耕作,盡快過上富足的生活。 4.把文中標紅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朕承先旨,親事高麗,度其土地人民,才當我一郡,卿以為克不? (2)玄感地勢雖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勞苦,冀僥幸而成功。 1.【答案】B 2.【答案】A (左遷,降級。) 3.【答案】B (原文并沒有顯示出“他被奪爵罷官”。) 4.(1)翻譯:我承奉先王旨意,親征高麗,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當于我的一個郡縣,你認為我能攻克它嗎?采分點“事”(征討)、“度”(估計、估量)、“當”(相當)、“不”(同“否”)四處。 (2)翻譯:玄感所據(jù)之地,地勢雖好,但道德威望卻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勞苦,希望僥幸成功。采分點“素”(向來)、“因”(依靠、憑借)、“冀”(希望)三處。 【參考譯文】 庾質(zhì),字行修,小時候就聰明、敏銳。八歲能背誦梁世祖的《玄覽》等十篇賦,被授予童子郎。在北周做官時任齊煬王的記室。開皇元年被任命為奉朝請,做過鄢陵縣令,后升為隴州司馬。大業(yè)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庾質(zhì)語言耿直,每當有災變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發(fā)生的災變當面告訴皇上。而隋煬帝生性多猜忌而且待人苛刻,齊王楊諫也被懷疑。庾質(zhì)的兒子庾儉當時是齊王的部屬,煬帝對庾質(zhì)說:“你不能一心一意地侍奉我,而讓你的兒子侍奉齊王,為什么要這樣三心二意呢?”庾質(zhì)說:“我侍奉陛下,我兒子侍奉齊王,實際上是一個心愿,不敢有異心。”煬帝怒氣未消,因此讓他出京任合水縣令。 大業(yè)八年,煬帝親自率兵攻打遼東,庾質(zhì)應征到行宮去。到了臨渝,拜見皇上。皇上對庾質(zhì)說:“我承奉先王旨意,親征高麗,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當于我的一個郡縣,你認為我能攻克它嗎?”庾質(zhì)回答說:“依我的淺見,討伐高麗是可以取勝的。但我有一個愚蠢的看法,那就是不希望陛下親自出征。”煬帝變了臉色,說:“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領兵到此,難道可以不見賊人就自己回去嗎?”庾質(zhì)又說:“陛下如果真要前去,我擔心會挫損軍威。我仍舊希望您駐扎在這里,只命令勇猛的將領指揮軍隊,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地去攻打敵人就可以了。行動要迅速,慢了就沒有作用了。”煬帝不高興地說:“你既然認為這次行動困難,那你留在這里好了。”等到軍隊回來后,授予他太史令之職。 大業(yè)九年,煬帝再次出征高麗,又問庾質(zhì):“這一次會怎樣呢?”庾質(zhì)回答說:“我實在是愚昧而又執(zhí)迷不悟,我還是堅持原來的觀點。陛下如果要親自出征,耗費的人力物力實在太大。”煬帝惱怒地說:“我親自出征尚且不能取勝,難道派別人去反而能成功嗎?”煬帝于是親征高麗。 不久,禮部尚書楊玄感憑借黎陽反叛朝廷。煬帝驚恐萬分,馬上向西返回,對庾質(zhì)說:“你上次不許我親自出征,想必就是這個緣故吧。那現(xiàn)在玄感可以成事嗎?”庾質(zhì)說:“玄感所據(jù)之地,地勢雖好,道德威望卻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勞苦,希望僥幸成功。然而現(xiàn)在天下是一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動搖的,他最終一定不能成功。” 大業(yè)十年,煬帝從西京往東都去,庾質(zhì)進諫:“連年征戰(zhàn)遼東,人民實在勞苦疲敝。陛下應該鎮(zhèn)守關內(nèi),安撫百姓,使他們能全力耕作。三五年內(nèi),使天下人民稍稍富足,然后再下去巡省視察,這樣做對治國有利,望陛下三思。”煬帝不高興,庾質(zhì)托病不隨皇上去東都,煬帝聽說后,很憤怒,派人驅(qū)車傳令,把庾質(zhì)拘押到行宮。庾質(zhì)被押到東都后,皇上下詔將他投進監(jiān)獄,后來竟然死在獄中。 (2016年青島高三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畫 皮 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袱獨奔,甚艱于步。急走趁之,乃二八姝麗。心相愛樂,問:“何夙夜踽踽獨行?”女黯然曰:“父母貪賂,鬻妾朱門。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將遠遁耳。”生言:“敞廬不遠,即煩枉顧。”女喜,從生歸。使匿密室,過數(shù)日而人不知也。生微告妻。妻陳氏疑為大家媵妾,勸遣之。生不聽。 偶適市,遇一道士,顧生而愕。問:“何所遇?”答言:“無之。”道士曰:“君身邪氣縈繞,何言無?”生又力白,道士乃去。生以其言異,頗疑女。轉(zhuǎn)思明明麗人,何至為妖,意道士借魘禳以獵食者。 無何,至齋門,門內(nèi)杜,不得入。乃逾垝垣,躡跡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如鋸。鋪人皮于榻上,執(zhí)彩筆而繪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于身,遂化為女子。睹此狀,大懼,獸伏而出。急追道士,遇于野,長跪乞救。乃以蠅拂授生,令掛寢門。生歸,不敢入齋,乃寢內(nèi)室,懸拂焉。一更許,聞門外戢戢有聲,自不敢窺也,使妻窺之。但見女子來,望拂子不敢進;立而切齒,良久,乃去。少時復來,罵曰:“道士嚇我。終不然寧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壞寢門而入。徑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妻號。婢入燭之,生已死。 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即從生弟來。女子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曰: “幸遁未遠!”問:“南院誰家?”二郎曰:“小生所舍也。”道士曰:“現(xiàn)在君所。”二郎愕然,去少頃而返,曰:“果有之。晨間一嫗來,欲傭為仆家操作,室人止之,尚在也。'道士逐擊之。嫗仆,人皮劃然而脫,化為厲鬼,臥嗥如豬。道士以木劍梟其首;身變作濃煙,匝地作堆。道士出一葫蘆,拔其塞,置煙中,颼颼然如口吸氣,瞬息煙盡。道士塞口入囊,乃別欲去。 陳氏拜迎于門,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謝不能。陳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曰:“我術(shù)淺,誠不能起死。市上有瘋者,試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夫人勿怒也。”二郎亦習知之,乃別道士,與嫂俱往。 見乞人顛歌道上,鼻涕三尺,穢不可近。陳固哀之。怒以杖擊陳。陳忍痛受之。乞人咯痰唾盈把,舉向陳吻曰:“食之!”陳紅漲于面,有難色。既思道士之囑,遂強啖焉。覺入喉中,硬如團絮,格格而下,停結(jié)胸間。乞人遂起,行已不顧。追而求之,不知所在,慚恨而歸。 既悼夫亡之慘,又悔食唾之羞,俯仰哀啼,但愿即死。陳抱尸收腸,且理且哭。哭極聲嘶,頓欲嘔。覺鬲中結(jié)物,突奔而出,不及回首,已落腔中。驚而視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突猶躍,熱氣騰蒸如煙然。大異之急以兩手合腔極力抱擠少懈則氣氤氳自縫中出乃裂繒帛急束之。以手撫尸,漸溫。天明,竟活。 (選自《聊齋志異》,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的加紅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生微告妻 微:暗中 B.偶適市,遇一道士 適:恰逢 C.身變作濃煙,匝地作堆 匝:環(huán)繞 D.道士謝不能 謝:推辭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紅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何至為妖 大王來何操 B.取拂碎之,壞寢門而入 扣舷而歌之 C.道士以木劍梟其首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D.既思道士之囑,遂強啖焉 朝濟而夕設版焉 3、下列對文中標紅部分的斷旬,正確的一項是( ) A.大異之/急以兩手合腔/極力抱擠/少懈/則氣氤氳自縫中出/乃裂繒帛急束之 B.大異之/急以兩手/合腔極力/抱擠少懈/則氣氤氳自縫中出/乃裂繒帛急束之 C.大異之/急以兩手合腔/極力抱擠/少懈則氣氤氳/自縫中出乃裂/繒帛急束之 D.大異之急/以兩手合腔/極力抱擠/少懈/則氣氤氳/自縫中出乃裂/繒帛急束之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原王生路上遇到一個女子,帶回家去,藏到密室。過后告訴妻子,妻子勸他把她打發(fā)走,但是王生不聽。 B.道士見王生滿身邪氣,問他遇到什么,王生不肯以實相告。他雖然覺得道士的話有點奇怪,但還是認為道士是借除災驅(qū)邪來騙飯吃。 C.王生終于明白自己心愛的姝麗是一個惡鬼時,急忙追趕道士,把實情告訴他。道士聞言,拿著木劍到王家去,施法殺死了惡鬼。 D.陳氏抱著王生的尸體痛哭,悲痛得想要嘔吐,突然吐出一塊結(jié)實的東西直落王生胸腔,陳氏一看,竟是一顆人心。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標紅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父母貪賂,鬻妾朱門。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將遠遁耳。 (2)生又力白,道士乃去。生以其言異,頗疑女。 參考答案 1、B 【解析】“適”在此處為動詞,意思是“到、往”。 2、C 【解析】A副詞,怎么/代詞,什么;B連詞,表遞進/連詞,表修飾;D代詞,它/兼詞,于之;C項均為動詞,用。 3、A 【解析】陳氏感到十分奇怪,急忙用兩只手抱合腹腔,極力把兩邊擠在一起。稍微松開一點,便有熱氣從縫中絲絲冒出來。于是撕開繒帛緊緊地纏束腹腔。 4、C 【解析】“道士殺了女鬼”有誤,王生最初以實情相告之時,道士可憐女鬼,只是讓王生將蠅拂掛上防衛(wèi)。 5、(1)父母貪財,把我賣給大戶人家作妾。正妻十分妒忌,早晚都辱罵責打侮辱我,我實在忍無可忍,想逃得遠遠的。 (2)王生又極力辯白,道士這才離去。王生認為道士的話奇怪,有些(略微)懷疑那個女子。 【解析】 (1)重點詞“賂”“鬻”“嫡”“詈、楚”“堪”“遁”。“嫡”翻譯成“嫡妻、正室”皆可。“詈、楚”翻譯成“責罵、打”,意思對即可。“早晚”最好翻譯成“從早到晚”。 (2)重點詞“白”“乃”“以”“頗”。“白”翻譯成“辯白、辯解、解釋”皆可;“乃”翻譯成“才”或“于是、就”都可;“以”翻譯成“認為”,翻譯成“對……感到奇怪”不得分。“頗”翻譯成“略微、稍微、有些、有點”都可。 參考譯文 太原王生,早上出行,遇見一個女郎,懷抱包袱,獨自趕路,步履非常艱難。王生急跑幾步趕上她,原來是個十六七歲的美貌女子。心里非常喜歡,就問女子:“為什么天色未明就一個人孤零零地出行?”女子說:“你也是行路之人,不能解除我的憂愁,哪里用得著你費心問我。”王生說:“你有什么憂愁?或許我可以為你效力,我決不推辭。”女子黯然說:“父母貪財,把我賣給大戶人家作妾。正妻十分妒忌,早晚都辱罵責打我,我不堪忍受,將要向遠處逃跑。”王生問:“去什么地方?”女子說:“在逃亡中的人,哪有確定的地方。”王生說:“我家不遠,就煩請你屈駕到我家去。”女子高興,聽從了王生。王生代女子拿著包袱,帶著女子一同回家。女子四面看看室中沒有別人,于是問:“你怎么沒有家眷?”王生回答說:“這是書房。”女子說:“這地方很好。假如你同情我,想救活我,一定要保守秘密,不要泄露消息。”王生答應了她。于是和女子交合。把女子藏在密室中,過了幾天而別人不知道。王生把情況大略地告訴了妻子。妻子陳氏,懷疑女子是大戶人家的陪嫁侍妾,勸王生打發(fā)女子走。王生不聽從。 王生偶然去集市,遇見一個道士,道士回頭看見王生,十分驚愕,就問王生:“你遇見了什么?”王生回答說:“沒有。”道士說:“你身上有邪氣縈繞,怎么說沒有?”王生又盡力辯白。道士這才離開,說:“糊涂啊!世上竟然有死將臨頭而不醒悟的人。”王生因為道士的話奇怪,有些懷疑那女子;轉(zhuǎn)而又想,明明是漂亮女子,怎么至于成為妖怪,猜想道士借作法驅(qū)妖來騙取食物。 沒有多久,走到書房門,門從里面堵住,不能進去。心中懷疑堵門的人,于是翻過殘缺的院墻。原來室門也關閉。王生躡手躡腳走到窗口窺看,見到一個面目猙獰的鬼,翠色面皮,牙齒長而尖利,像鋸于一樣。在榻上鋪了張人皮,正手拿彩筆在人皮上繪畫;不一會兒扔下筆,舉起人皮,像抖動衣服的樣子,把人皮披到身上,于是鬼變成了女子。看到這種情狀,王生十分害怕,像獸伏在地上,爬行而出。急忙去追趕道士,卻不知他去了哪里。到處尋找,在野外遇見道士,跪在道士面前乞求他解救自己。道士說:“請讓我趕走他。這鬼也很苦,剛剛能找到替身;我也不忍心傷害她的生命。”于是拿蠅拂交給王生,令王生把蠅拂掛在臥室門上。臨別時,約定在青帝廟相會。王生回去,不敢進書房,于是睡在內(nèi)室,在門上懸掛蠅拂。一更左右,聽到門外有齒牙磨動的聲音,自己不敢去看,叫妻子去窺看情況。只見到女子來了,遠遠望見蠅拂不敢進門;站在那兒咬牙切齒,很久才離去。過了一會兒又來,罵道:“道士嚇我,總不愿意將吃到嘴里的東西再吐出來吧!”取下蠅拂扯碎它,撞壞臥室門進去。一直登上王生的床,撕裂王生的肚腹,掏取王生的心而后離去。王妻號哭。婢女進去用燭照,王生已死,腔中血流得處處皆是。陳氏駭怕,只流淚,不敢出聲。 天亮后,叫王生弟二郎跑去告訴道士。道士發(fā)怒說:“我本來同情她,鬼東西竟然敢這樣。”就跟隨二郎一起來到王家。女子已經(jīng)不知道在哪里。道士一會兒仰首向四面眺望,說:“幸好逃得不遠,”問:“南院是誰家?”二郎說:“是我住的地方。”道士說:“現(xiàn)在你家里。”二郎十分驚愕,認為家中沒有。道士問道:“是否有一個不認識的人來?”二郎回答說:“我早上趕赴青帝廟,實在不知道。我將回去問問。”去了一會兒又返回來,說:“果然有個這樣的人。早晨一名老嫗來,想要為我們家做仆傭,我妻子留住了她,現(xiàn)在還在我家。”道士說:“這就是那個鬼。”于是和二郎一起到他家。拿著木劍,站在庭院中心,喊道:“孽魅!賠償我的蠅拂來!”老嫗在屋子里,惶恐害怕變了臉色,出門想要逃跑。道士追上去擊打老嫗。老嫗仆倒,人皮嘩的一聲脫下來,老嫗變成了惡鬼,躺在地上像豬一樣地嗥叫。道士用木劍砍下惡鬼的腦袋;鬼身變作濃煙,旋繞在地,成為一堆。道士拿出一個葫蘆,拔去塞子把葫蘆放在濃煙中,像口吸氣一樣,濃煙颮颮地進入葫蘆,瞬息間濃煙就被吸盡。道士塞住葫蘆口,把葫蘆放入囊中。大家一同去看人皮,皮上眉目手足,沒有一樣不具備。道士把人皮卷起來,像卷畫軸的聲音,卷后也裝入囊中,于是告別想要離去。 陳氏在門口跪拜著迎接他,哭著求問起死回生的辦法。道士推辭無能為力。陳氏更加悲傷,伏在起上不肯起來。道士沉思之后說:“我的法術(shù)尚淺,實在不能起死回生。我指一人,或許能做到這一點,去求他一定會有效果。”陳氏問:“什么人?”道士說:“集市上有個瘋子,常常躺在糞土中。你試著問他哀求他。如果他發(fā)狂侮辱夫人,夫人千萬不要發(fā)怒。”二郎也多次了解這個人,于是告別道士,同嫂嫂一起去找瘋子。 在集市上,見到一個討飯的人瘋瘋顛顛地在道上唱歌,鼻涕流有三尺長,全身骯臟得不能靠近。陳氏跪下來用膝蓋行走上前。討飯的人笑著說:“佳人愛我嗎?”陳氏告訴討飯的人來求他的緣故。討飯的人又大笑說:“人人可以成為你的丈夫,救活他干什么?”陳氏堅決地哀求他。他竟然說:“奇怪啊!人死了求我把人救活,我是鬧閻王嗎?”怒氣沖沖地用杖打陳氏。陳氏忍痛挨打。集市上人們漸漸聚集攏來,圍得像堵墻。討飯的人咯出滿把的痰和唾沫,舉著送向陳氏口邊說:“吃了它。”陳氏面孔脹得通紅,有為難的神色;又想起道士的囑咐,于是勉強吃了下去。覺得那東西進入喉嚨中,像團絮那么硬,格格吞下去,停在胸口部位。討飯的人大笑著說:“佳人愛我啊!”于是起身,走開來不再回頭。陳氏尾隨著他,進入廟中,想追上去哀求他,就再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前前后后細細搜尋,一點兒也沒有影子,只有慚愧怒恨地回家。 到家后,既傷心丈夫死得凄慘,又后悔受吃人痰唾的羞辱,仰向天、俯向地哀哭,只希望馬上就死。正想拭去血跡收殮尸首,家中人站著看,沒有誰敢靠近。陳氏抱著尸首,把腸子放入腹中,一邊整理一邊哭,哭到聲嘶力竭,突然想要嘔吐。覺得胸腹之間那吞下去的硬物突然從口里奔出來,來不及回頭,已經(jīng)落在王生尸身的腹腔中。陳氏吃驚地去看,竟是人心,在腹腔中還在突突地跳動,還有像煙一樣的熱氣向上冒。陳氏感到十分奇怪,急忙用兩只手抱合腹腔,極力把兩邊擠在一起。稍微松開一點,便有熱氣從縫中絲絲冒出來。于是撕開繒帛緊緊地纏束腹腔。拿手撫摸尸身,尸身漸漸由涼變溫。用被子把尸身蓋起來。半夜里打開被子看看,鼻子里已有呼吸了。到天亮,王生竟然活了。 高考語文資訊 賬號ID:gkyw100 這里是高中語文知識的大辭海!題型精練、知識清單、答題技巧,讓學習更加簡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