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后各有一對華表,“門外華表柱二,金水橋環之,門內亦華表柱二”。與天安門同建于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華表結構 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重20000多公斤。在直徑為98厘米帶有層層回環不斷的云朵石柱上,盤繞著一條巨龍,龍四足,無爪雕飾得卓約生動,躍然飛舞,可謂鱗角崢嶸,臂爪勁健,給人以玉龍翱游云天之感。在雕龍巨柱頂端,橫叉著白石云翅,呈朵狀。云翅上面是圓型承露盤,盤上有一蹲獸,名“望天”。在八角形漢白玉須彌座四面雕刻云龍,外面四周環繞白石雕花欄桿,欄桿四角柱頭上,雕有四只憨態可掬的小石獅子,它們頭朝的方向與“望天”的方向一致。亭亭玉立,造型精美的華表,是主體建筑天安門的極好裝飾,使得天安門更加威嚴壯麗。 華表傳說 對于天安門的兩對華表,北京曾經流傳過耐人尋味的古老傳說。 據說華表頂上的蹲獸叫吼(音),是龍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習性。天安門前面那對華表上的石面向南,望著皇宮外頭,人們叫它“望君歸”。它們負責注視皇帝外出時的行為,盼望皇帝早日回宮,不要老在宮外尋歡作樂,久出不歸,荒廢朝政。當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歸的時候,“望君歸”就說話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你回來料理國事吧,我們日夜盼望你回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在天安門后面的一對華表上面向北的石,翹首宮內,人們叫它“望君出”。它們負責監視皇帝的宮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宮,不經常出來查看民情,便勸戒皇帝說:“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宮殿里,只顧和后妃取樂,你該出來看看人民的苦難吧!我們日夜盼望你出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封建社會里,老百姓希望遇到“太平盛世”,希望遇到開明的好皇帝,于是就產生了“望君歸”、“望君出”的民間故事。它表現了人民對他們用自己雙手建筑起來的美麗華表的深厚感情。 華表的遷移 天安門前金水橋畔兩根對稱的華表,原來并不在現在的位置。在共和國誕生后的前幾年里,天安門廣場的國慶節時都要舉行盛大的游行等群眾活動。為方便游行隊伍和交通的便利,1950年8月把華表和石獅向北挪移了6米。搬動兩萬多公斤的華表,說起來也不怎么費力,但考慮到華表柱身上的精雕細刻不致于受到絲毫損壞,最后決定用衫蒿桿、麻繩和吊鏈等傳統的起重方法,把華表移到了現在這個地方。整個挪移工作分為瓦工、扎架、石工、搬運四部分,各環節相互配合,組織工作非常嚴密。在華表遷移中,一位祖上五輩都為宮廷建筑搭架子,15歲入清內務府營造司房庫,年已64歲的老搭材匠徐榮起了技術上的指導作用。 華表的起源 華表起源很早。早在堯舜時代,帝王就習慣在各交通要道、十字路口設置一些木柱。據《淮南子》記載,這種柱子乃“舜之誹謗之木”,“書其善惡于華表木也”。意思是,人民群眾對帝王有什么批評建議,可以寫在這些叫做華表的木柱上面。可見華表最初是發揚民主的工具。秦始皇時代,為加強專制統治,廢除了華表。漢代又恢復華表,稱做“桓表”。但是,由于封建帝王不愛聽批評,不準人民提意見,因此華表逐漸成為街心路口的路標,后來又變成一種石雕藝術,作為建筑物的裝飾品。 現在北京除天安門的前后兩面各有一對華表外,在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校園里,以及明十三陵大紅門內側等處,也保留著用漢白玉雕琢的華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