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后一批“90后”開始陸續步入大學校園。對于學生家長們而言,既不想讓孩子養成鋪張浪費的消費習慣,也不想讓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過得寒酸、不體面。每月給孩子多少生活費?成為令很多家長犯愁的問題。 有媒體對北京大學生進行了一次隨機調查,發現近三成在京大學生每月生活費超過1600元。很多大學生表示,社交方面的開支僅次于吃飯穿衣,并且有一部分學生已經開始靠網貸緩解燃眉之急。 為了了解不同年代大學生的消費情況和消費觀念,記者分別采訪了幾位“50后”“60后”“70后”“80后”的大學生。就大學生生活消費而言,雖然很大程度上受到時代、地域、家庭、個人因素的影響,這種對比并不具備太強的可比性,但是從這個視角,也可以讓我們看到社會大環境的快速變遷。 50后大學生 “我們當時上大學,雖然不交學費,但是伙食費還是要交的,每人一天4角錢,一個月就是12塊。”出生在1950年的張來成,是72級武漢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他說,對班里很多農村孩子來說,每月12元可是個大數目,那時候也沒有什么助學金或者是打工掙錢的機會,很多同學都是向全村人借錢才能上完大學。就算是城里的孩子,壓力也不小,當時城里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差不多也只有三四十元。 張來成表示,當時讀大學不是通過高考,而是通過推薦,也就是現在說的工農兵學員。比起一般同學,他感到自己很幸運,因為作為解放軍學員,自己輕松很多,不但不需要向家里索要生活費,部隊每天還補助他5角錢,交了伙食費,還有剩余。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在北京大學合影(圖片來自網絡) 他回憶,“剩下的錢大多都被用來接濟家庭條件差的同學或者寄回家了。我上大學的時候已經22歲了,絕大多數同學都比我小,只有十七八歲,農村來的也比較多,他們不像城里來的孩子,家里基本上沒什么固定收入。” 張來成記得,當時大學生上學花錢的地方也不多,基本上就是吃穿或者書本和學習資料。整個社會的物質生活都比較貧乏,沒有今天那么多的燈紅酒綠和社交活動,同學之間交往的娛樂活動最多是讀書會、朗誦會、露天電影、集體運動之類的,當時基本不需要什么社交費用,不像今天的孩子們可以唱KTV,可以上網吧等。 “換句話說,相比現在,我們當時就是‘恩格爾系數’比較高,還處在解決溫飽的階段,其次才是解決精神需求。”他感覺,當時同學們對物質的需求普遍也不是很強烈,也沒有什么攀比之風,大家吃的、用的、穿的都差不多。家里條件比較好的或者高干子弟只是極少數人,大學里還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比較多。 60后大學生 出生在1964年的李琳,1982年被重慶的渝州大學錄取,渝州大學后來被并入重慶工商大學。 “當時學校飯餐比市價便宜很多,一份素菜5分錢,一份肉菜2交錢,量又很大,大多數學生一天的伙食費都不會超過1塊錢。”李琳記得,當時一般城市家庭,如果是雙職工,一個月總收入也就100多元。 李琳清楚地記得,在同學當中,自己的家庭條件算很好的。除了伙食費,每星期回家,母親會給她5元零花錢,大多數同學都沒有這么多。 “大家的零花錢,最多的還是花在買書上。那時候,剛剛恢復高考沒幾年,當時的大學生對知識的渴望真的可以用如饑似渴來形容。”李琳感慨,當時大學的錄取率比現在低很多,大家都很珍惜讀大學的機會,但是書籍的價格也很便宜,很多經典名著都不到1元錢,不像現在買一本書動輒幾十或者上百。 生活費除了花在伙食上,李琳也表示,同學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開始增強。“換季的時候,女同學的愛美之心也會顯現,忍不住給自己買幾件漂亮衣服。放假的時候,大家會約著去看場電影,女同學還會花錢去拍藝術照。對一些‘奢侈品’的需求也開始增強,當時我一學期的獎學金有100元,我攢了兩個學期,自己買了一臺海鷗牌照相機,同學們都羨慕死了。” “80年代的經濟條件雖然比之前好了很多,但是畢竟還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同學的家庭條件還是比較困難,大多數同學的家庭都同時要負擔幾個孩子的生活費。有的同學來自農村,收入更低。有的雖然來自城市,但家里也只有一個人上班,收入也不多。”李琳回憶,1986年畢業時,自己進入一家國家級媒體工作,剛開始一個月的工資只有80多元,才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 70后大學生 “手里拿著大哥大,腰里掛著BP機。大哥大要上萬元,學生黨買不起,還是先花千把塊買個BP機吧。”1977年出生的鄭蕾,1995年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從西安來到北京。 鄭蕾回憶,剛開始讀大學的時候,用BP機的人還很少,到畢業時,基本上就是學生們的必備品了,就像現在的智能手機一樣。她記得,一臺BP機的消費可不低,貴的要上千,便宜的也要幾百,再加上一兩百的入網費,每年六七百的服務費,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來源:光明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