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寫字,首先要學習點畫,點畫猶如字的建筑材料。建造摟閣亭臺,不準備好材料,或是準備的材料不合乎質量要求,那摟閣亭臺就不會美觀堅固。學書亦然,點畫寫不好,字也肯定不會美觀。學習運筆,就是學習如何通過毛筆把墨落在紙上,形成合乎要求的點畫。 毛筆的運動可分為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縱面運動是指毛筆與紙面垂直方向的高低運動。橫面運動是指毛筆與紙面平行方向的前后左右的運動。 縱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落筆:毛筆最初接觸紙面叫落筆,也叫起筆。落筆一般較輕,像鳥兒由空中落在枝頭上。落筆是運筆的開始。 頓筆:把毛筆往下按叫頓筆。頓筆不可過重,過重了點畫就會太肥。 提筆:把毛筆往起提叫提筆,一般在頓筆之后都要提筆。提筆如鳥兒將要離地高飛。 橫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行筆:毛筆筆鋒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筆,行筆也叫走筆、過筆。 挫筆:毛筆頓后微提,并向相反方向施加力,使毛筆的筆尖垂直紙面。 折筆:寫點畫時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斷然改變方向,有意顯露棱角叫折筆。如寫橫時先向左上方落筆,然后往右下折,寫出方棱來,即為折筆。 轉筆:筆鋒旋轉叫轉筆,轉筆是為了寫出不帶棱角的點畫,如“豎彎”,就要像用圓規畫圓一樣轉動筆鋒。 回筆:毛筆停下后返回來時的方向叫回筆。回筆是為了“護尾以避免“折木”。 衄筆:毛筆下行而逆反叫衄筆,與回鋒不同,回筆用轉,衄筆用逆。如寫左豎鉤,豎寫至長短合度時,提筆左行再逆反使毛筆筆鋒朝即將挑出的鉤的相反方向——此即為衄筆——最后提筆挑出。 縱筆:毛筆筆鋒邊行邊提,去而不返叫縱筆。如寫撇時,用筆由重到輕,最后出鋒就用縱筆。 除了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之外,還有一種介于二者之間的運筆方法,這種筆法既不提也不頓,即不轉也不行,而是筆停在紙上,這就叫駐筆。駐筆是為了取勢,即取得點畫的某種態勢。以上講的是幾種常用的運籌方法,初學者在寫字實踐中,只要細心揣摩,是會逐漸掌握更多的筆法的。 千古不易的筆法規律,到底是什么? 略知書法的人都知道是中鋒用筆,但對中鋒用筆的解釋則莫衷一是,各執已見:有人說正鋒即中鋒,又有人說:常使筆針在畫中,還有人干脆給你打個比方:如錐畫沙、如屈鐵、如折釵鼓、如屋漏痕。目前各類書法教材或普及性書法書籍中對于用筆技術的闡述則大多從藏露鋒,正側鋒、提按、轉折等方面分解地說明它,對于用筆整體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的運筆規律論述較少。 從各時代書家對用筆法的闡述,歸納起來大致有三類: <一>簡單的點畫筆法 點畫筆法,初學者入門,首先就要碰到,所以對于點畫筆法的介紹較為常見,如目前各類楷書帖中對于點、豎、撇等點畫用筆方法的圖解解說;又如永字八法,就是介紹楷書永字的八個點畫側、勒、努、趯、策、掠、啄、磔的用筆法。又如,李陽冰翰林秘論中對點畫寫法有較大篇幅的闡述,并編成了口訣:“一、點畫法口訣云:作點向右,以中指斜頓向右,以大指齊頓作答,便以中指挫鋒,須收鋒在內,按筆收之…… 二、橫畫法口訣云:作橫畫,皆用大指遣之……”一共二十三個口訣。這種說法,基本上是孤立的點畫筆劃寫法,對于用筆規律,沒有提出或觸及,故不究竟。 <二>藏鋒說 對于藏鋒,古人重視,論述也多,如蔡邕說:“藏頭護尾”,王羲之說:“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又說:“用尖筆須落筆混成,無使毫露,所謂筑鋒下筆,皆令完成也。”徐浩在《書法論》中說:“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這些都是強調藏鋒是寫字的重要筆法,歷來有人對它作了種種比喻: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屋漏痕、如折釵股、如壁圻等等。似乎能用藏鋒就等于掌握了筆法規律。顯然藏鋒只不過是筆法技術之一,應該說它也不能代表總體的筆法規律。宋人姜夔首先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在“續書譜”中說:“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圻,此皆后人之論。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橫直勻而藏鋒。錐畫沙者,欲其無起止之跡。壁圻者,欲其無布置之巧。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針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矣,故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又有三折。”他在這段話里,明確指出了藏鋒雖然要用,但不是究竟的筆法(不是用筆的原則,不是用筆的指導思想)。 但姜夔所說“常欲筆針在畫中”,亦未必觸及用筆原則和規律。此話原出蔡邕《九勢》對藏頭的解釋,原話為:“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之中行”,可見他的這段話,也還是在說藏鋒,與目前各類教材或普及書刊中筆畫圖解寫法的“起筆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至于盡處,則不往不收,無垂不縮,故每畫三折,以三畫成一畫而藏其鋒也”如出一轍,是藏鋒用筆的總原則,還是沒有超出藏鋒說。 <三>八面出鋒說 這種說法在書論中論及較少,有論及處,也文字不多,篇幅不大,但他揭示了筆法的總體規律。如:唐太宗論執筆法:“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這個四面勢全,就是八面出鋒。其后蔣和在《書法正宗》里也提到了鋒正則四面勢全的話。王羲之則說得具體:“夫書……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程瑤田《書勢》中說“執筆何以謂之鋒也?曰執筆使筆不動。及其運筆也,運之以手,而非運之以筆,惟其然,故筆之鈍者,可使之銳,筆之銳者,可使之鈍,是故筆不動其鋒中焉。及其運之以手,而使其一筆依乎吾之手而動焉。則筆之四面出其偏鋒以成字之點畫,然則鋒之偏者,乃其偏之中者使之然,而其四面錯出依乎手之向背陰陽以呈其能者,乃其鋒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在這段話中,明確提到了“四面出其偏鋒以成其字”的原理,到清末,楊守敬在論及中鋒用筆時,更是用了一句“八面出鋒,始謂中鋒”的妙語,道破了神秘筆法的玄機。在這里,四面出鋒也好,八面出鋒也罷,都是說筆鋒的四周四面。這樣的“八面出鋒”就是用筆的總的原則和規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