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高度自律后,人生開掛了是種什么體驗? 編者按:@小非Vic 有多重身份:他是插畫家,是出版過好幾本書的作家,是兒童教育產品的創始人。每個頭銜聽上去都在發光,他卻謙虛地稱自己是一名「馬拉松愛好者」。 跑步對他的生命有著重要的意義,30 歲那年因為跑步,他在最好的狀態下邂逅了幸福,35 歲只覺年華將逝他重新開始跑步。40 歲,他開始日復一日的長跑,才找到了實現高度自律的唯一途徑,觸發了正面循環按鈕,人生開掛了。 Keeper:小非Vic
世間萬難,無非一拖二懶三不讀書四不運動。美國歷史上有兩個羅斯福總統,比較不著名的那個說過這么一句話:「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從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不是智商,而是自律。有了自律,一切皆有可能;不能自律,則連最簡單的目標都顯得遙不可及。」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爸就跟我灌輸這方面的概念,我很早就知道自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但和絕大多數人一樣,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臣妾做不到啊!實現高度自律的途徑我找了二十年都沒有找到,直到我開始長跑。 「是的,長跑是目前我所能找到的,能夠提升自律值的,唯一有效途徑。」
三十歲之前,跑步被我當成對付負面情緒的一劑良方,一旦治好,藥就停了。三十歲以后跑步的理由就純粹多了,就是不甘心變老,但可能剛開始動力不那么足,也是斷斷續續。 我跑步的起點大概是 2006 年,跟那一年的女友分手后,忽然覺得生命沒奔頭,就把自己悶在健身房里苦練了半年。我能夠連續跑半個小時的身體基礎,大約就是那個時候在跑步機上奠定下來的。之后不久去了廣州,為遣鄉愁,又把跑步這件事繼續了下去。 現在看來,那一定是上天安排好的,我以生命中最陽光的狀態邂逅了我現在的妻子,然后戀愛、結婚、生小孩。沉溺于幸福的日子自然無暇顧及其他,健身的事慢慢懈怠,并很快就變成了胖子,生活如豬一般美滿。 重啟跑步是 2011 年,那一年,羅納爾多退役,同齡的我心里一度悲涼,只覺年華將逝。對年齡的恐懼,成為了意想不到的動力,35 歲的我又重新開始跑步。
我單方面地以為 10 公里以上的距離才叫長跑,這個距離在三年前就開始嘗試了。但若要讓我為自己設定一個啟動長跑的紀念日,我會把這個日子定在去年的 3 月 1 號。這個日子現在看來,于我人生的意義之重,可能無異于一次重生。 去年在湖南過春節,飲食重油導致體重暴增,3 月我開始減肥,控制飲食讓我第一次有了面對美食還必須咬牙忍住的體驗。 為了分心,我把大量焦躁不安的時間投入到跑步機上。以前在跑步機上,總會有點偷懶只想盡快結束,而在那段時間里,跑步機卻成了最佳的避難所,恨不得在上面跑個天荒地老。因為一旦停下來,就需要耗費極大的心神去抑制想抽煙喝酒吃烤雞翅的沖動。 我在跑步機上甚至連續步行過整整一個白天,微信運動上的每日步數一度超過 60000。這件事很快就造成了一個新的連鎖反應:在跑步機上時間長了難免覺得無聊,就在跑步機上看公開課視頻。 幾個月之后,在跑步機上我上完了耶魯大學的七八門課,甚至還主動去找那些教授推薦的書籍來閱讀……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減肥導致焦躁,便利用跑步緩解;跑步導致無聊,便利用學習緩解。慢慢地,我對跑步和學習這兩件事上了癮。 但我覺得跑步和學習的上癮仍然不是最重要的收獲。我認為這次經歷留給我最重要的禮物是:在這段經歷中,我找到了一個實現高度自律的途徑,然后迎來了生命中的另一次精神峰值。就在這個夏天,我參與的創業項目完成了 B 輪融資,公司估值變成好幾個億。冬天又完成了個人首馬,在 40 歲到來之前實現了一個拖延了近十年的夢想。
有人會問:“你說長跑可以提升自律值,可是長跑好難呀,堅持不下來,應該怎么辦呀?” 我的辦法是:「跑步這件事的優先級,永遠排在所有事情的第一位。」 那些號稱能治療拖延癥的書會告訴你,先做那些難的,或者,先做最重要的。我都試過,沒什么用,該拖延你還是拖延,該錯亂還是錯亂。最后有一天我一咬牙,把「每天跑步10公里」排在了所有事情的最前面。 沒想到,世界就此清靜了,頓時一切都變得井然有序。可能有人會質疑:工作不重要嗎?學習不重要嗎?陪孩子不重要嗎?是的,以上這些事情確實都比跑步重要,但這里排的是優先級,不是事件的重要程度。 我跑步出很多汗,精神狀態變好,精力也比不跑步時更充沛,能夠更高效地完成工作;跑步是有氧運動,大腦供氧充足,增強了記憶力,極大提升了我的學習效率;跑步鍛煉了肌肉,增加新陳代謝,睡眠質量也優于平常,我的休息就得到了充分保證;跑步讓我的心態更樂觀向上,能更好地與孩子相處,給他帶來更積極的影響。 只要堅持跑步,以后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事半功倍。跑步在我看來,就是做好其他所有事情的基礎,也許你還有更火燒眉毛的事,但務必把跑步的優先級放在第一位,用不了多久你就會被自己的強大所嚇到。 當跑步的優先級在你心中得以成立,堅持下來就不成問題了,因為既然優先級是第一位,那么沒完成 10 公里你這一天就算白過了。再狠一點,沒完成 10 公里其他什么事都不許做,這個代價有多大你自己心里有數,于是,你將被自己制定的這條鐵律推著往前走。 一個月之后,由于你的身體已經習慣了跑步的節奏,加上多巴胺、內啡肽之類的很正能量的化學物質充斥體內,你將正式染上跑步的癮,再也不需要苦大仇深地去拼意志力了,因為你已經不能自拔,進而,你的自律值得以提高,從此迎來了全新的人生局面。
在深圳參加我人生的第一場首馬,臨跑前夜有點失眠,凌晨 4 點就起來了,做了點早餐,喝了杯咖啡,然后穿上了一輩子都沒穿過的壓縮衣,還帶了些能量膠和鹽丸。 第一次跑完 42.195 公里的過程就不多說了,相信每個人的首馬都是刻骨銘心的,相關的文章到處都是,村上春樹甚至用來大半本書的篇幅來描述其中的苦樂。 我的感受是:前 20 公里輕松得跟玩似的,至 30 公里時仍自信爆棚,以為能夠永遠不知疲倦地跑下去,到 35 公里,體力突然之間為某種神奇的自然法則所剝奪,俗稱「撞墻」,瞬間墮入地獄般的痛苦當中,后幾公里的掙扎仿佛一個世紀那么漫長,最后基本就是拖著一身殘廢爬到了終點。 我覺得最后階段的可怕之處并非來自肉體,而是精神上的,過去三十多年我都沒體會過那種感覺,所以,抵達終點時,似有一種劫后余生、再世為人的暢快。 首次全馬我跑了 5 個小時。半個月后我又跑了一次,成績提高半個小時。又隔了一星期,我參加了深圳國際馬拉松,成績接近 4 小時。 今年我的目標就一個:全馬跑進 330。看上去是一個目標,其實里面包含著一連串目標,要達到這個成績,每個月的跑步訓練量怎么也不能少于兩三百公里,為了跟蹤自己的提升情況,要跑七八個正式賽事。 一旦全馬跑進了 330,就擁有了六大賽事的報名資格,我會在未來幾年之內把波士頓、紐約、芝加哥、倫敦、柏林、東京馬拉松全跑一遍。這么一展望,便不再為成為中年人而憂郁了,未來還是有一些讓人熱血澎湃的期待的。 長跑改變了我,除了讓我樂觀自信和精力充沛以外,更重要的是:高度自律的養成。這是我花了 20 年苦苦尋覓,才找到的能夠讓生命之花綻放的密碼。 PS文中說的每天跑 10公里 是我個人的情況,我已經斷斷續續跑了 10 年了,所以這個距離于我是合適的。跑步一定要循序漸進,從 400 米 800 米開始,一點一點往上積累。 顯示全文 79670 閱讀 · 4984 收藏 · 1167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