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了。在長江上,美國和英國的海軍艦船和日本軍隊發生了各種摩擦事件。 1937年11月起,美國炮艦“帕奈”號被派往南京江面待機應變,以及協助外交人員和僑民撤離。此前停泊南京江面的“美平”、“美安”等3艘美孚公司的商船也借機同行。 ▲ “帕奈”號炮艦 1937年12月12日,“帕奈”號剛剛準備對那幾艘油船進行護航,并帶著補給物資和許多美國的外交人員和避難者離開南京。當時南京已經在日本軍隊的鐵蹄下成為一片廢墟,更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大約在下午1時35分,沒有任何警告和預兆,正在起錨的“帕奈”號和那幾艘油船突然遭到日本轟炸機[ 從日本航母起飛的96艦爆]的攻擊,水手們勇敢的進行回擊,但他們的防空火力——8挺劉易斯7.62毫米機槍沒法對付現代化的轟炸機。該艦被命中兩枚60公斤炸彈(日機共計投彈18枚),并遭到機槍掃射和近失彈片損傷。在兩個半小時之后(下午3點54分),“帕奈”號和幾艘油船沉入江底。艦上官兵中有13人重傷(其中1人傷重不治),32人輕傷。幸存的水手們帶著傷員利用救生艇逃離,躲避著日軍的搜捕,在長江沿岸的沼澤地躲了3天,直到他們被“瓦胡”號和英國炮艦“瓢蟲(Ladybird)”號營救。日本人隨后對此事件進行了道歉,稱是把“帕奈”號和油船當成了中國船只誤擊。東京方面愿意為“帕奈”號、幾艘油船、陣亡的2名美國水手和1名僑民賠償200萬美元。另外甚至提出來要新造一艘炮艦送給美國長江巡邏隊,去頂替“帕奈”號的位置。 ▲表現“帕奈”號和日機戰斗的繪畫 1937年,美國長江巡邏隊把老舊的“帕洛斯”號賣給了中國的航運公司,1939年,宣布“莫諾卡西”號也不適合繼續服役,進行了報廢處理,將其爆破沉沒。 當日本對華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的時候,美國海軍決定調動大部分停留在中國水域內的艦船,“圖圖伊拉”號駛往長江上游,在重慶繼續保持美國的軍事存在,“威克”號則決定留在上海,作為駐地船,而“瓦胡”號、“呂宋”號和“棉蘭老”號則前往菲律賓。1941年11月底,“威克”號炮艦載運補給品赴漢口,回航上海的基地后,其大部分船員隨其他炮艦離開中國調往菲律賓,只剩下10名電訊人員留守。12月8日,日本對太平洋和遠東的英美目標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爆發。在上海黃浦江上,日艦擊沉了拒絕投降的英國海軍炮艦“海燕”號(HMS Peterel),同時派出登艦人員襲擊了錨泊中的“威克”號。在日本海軍登艦部隊來襲的時候,“威克”號放棄了抵抗,被日本海軍接收。12月15日,“威克”號被編入日本海軍,改名叫“多多良”號。整個戰爭中,“多多良”號都在日本海軍手中,繼續在長江執行任務。[ 抗戰勝利后,其被移交給國民黨海軍,改名“太原”號。1949年4月23日,該艦在南京笆斗山江面隨海防第二艦隊起義,4月30日被國民黨空軍派機擊沉,因損傷過重,沒有再加以修復。 ▲日軍手中的“多多良”號炮艦,照片拍攝于1942年 ▲國民黨海軍時期的“太原”號炮艦 當時,作為一種支持中國抗戰的政治姿態,英國向當時的中國政府贈送了3艘長江炮艦。美國也不甘落后,決定把在長江上僅剩下的一艘炮艦“圖圖伊拉”號無償贈送給中國。 ▲“圖圖伊拉”號炮艦 ▲正航行在長江三峽中的“圖圖伊拉”號炮艦 ▲停泊在重慶的“圖圖伊拉”號炮艦,拍攝于贈送國民政府的前夕 1942年3月17日,重慶下游舉行正式的交接儀式,“圖圖伊拉”號炮艦被移交給中國海軍,同時移交的還有英國贈送的“塘鵝”、“獵鷹”、“磯鴝”三艦。“圖圖伊拉”更名為“美原”號[ 該艦后來在抗戰中退役,解放前被國民黨海軍鑿沉]。“圖圖伊拉”號的美國艦員們則想突破日軍封鎖,回到同盟國的陣營。他們歷經千難萬險,橫穿中亞輾轉到達印度,終于從那里回歸美國海軍。 在菲律賓防衛戰中,原屬于美國長江巡邏隊的其余炮艦不是沉沒,就是被日本人俘獲。其中“棉蘭老”號被日軍轟炸機擊中自沉;“呂宋”號被日軍俘獲,改名“唐津”號,戰爭末期自沉。“瓦胡”號被日軍艦炮擊沉。就此,美國海軍這段獨特的歷史也被畫上了句號。 ▲四艘長江炮艦的對比圖,從上至下分別是英國炮艦HMS“森林云雀”號和HMS“野鴨”號,意大利炮艦“雷班托”號和美國炮艦“圖圖伊拉”號 ▲美國長江巡邏隊老水兵遺物,分別是文件、獎章和臂章 ▲《圣保羅號炮艦》大幅手繪海報
▲ “呂宋”號炮艦明信片
|
|
來自: alayavijnana > 《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