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OUL迪爾 / 編輯:冷小軍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為了保護在華僑民的生命安全和在華企業的商業利益,西方列強的淺水炮艦開始在以長江為主的中國內河游弋,而這其中又以美英兩國的炮艦數量最多。隨著清末民初中國內陸局勢的日趨不穩定,這些炮艦的存在對列強而言也就顯得越發越重要,并見證著中國如何在列強的干涉與侵略中逐漸走向革命與獨立。 筆者今天就來介紹這些內河炮艦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美國淺水炮艦「關島」號的經歷。 美國長江艦隊的新成員 ▼ 1858年《天津條約》的簽訂,使得西方列強的炮艦能夠合法駛入長江中上游。盡管美國炮艦早在南北戰爭后就出現在長江江面上,但受其國內局勢的制約,美國長期只能在長江上保留有兩艘炮艦「莫諾卡西」號和「亞士維拉」號。這兩艘都是參加過南北戰爭的老式炮艦,排水量都達到1370噸,在一眾列強炮艦中儼然兩個龐然大物。 直到30多年后的1900年,西方列強迎來了瓜分大清的黃金時期,各國紛紛加強了在長江水面上的軍事力量。 剛在美西戰爭中獲得全勝的美國也不甘落后,由兩艘1397噸的威爾明頓級炮艦「威爾明頓」號和「海倫娜」號,帶著四艘炮艦「艾爾卡諾」號、「奎洛斯」號、「薩馬島」號和「比利亞洛沃斯」號再次駛入長江。值得一提的是,這四個小弟都是美軍在美西戰爭中繳獲的西班牙炮艦。 1911年,停泊在中國香港的威爾明頓號 一戰爆發后,由于中國尚是中立國,作為交戰國的歐洲各國的炮艦,有的溜出長江口前往香港,有的則自愿接受北洋政府名義上的羈押,美國長江艦隊這時自然挑起了保護租界與跨國企業的重任。然而在長江上長時間巡邏后,美國人也意識到繳獲的西班牙老式炮艦和威爾明頓級這種龐然大物已顯然不適用于這一水域,他們迫切需要新式炮艦的加入。 1927年,正當北伐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之際,美軍也如同下餃子般為長江艦隊新增添了六艘淺水炮艦。它們分別屬于關島級、班乃級和呂宋級,在噸位上這些炮艦更為適中,航速也更快。為了適應在長江上航行會遭到兩岸土匪和軍閥的冷槍襲擊的特點,這些炮艦上都安裝了8挺列裝機槍作為反制武器。 1927年12月在上海吳淞口的關島號 彭德懷元帥炮打關島號 ▼ 1930年夏,趁著幾大軍閥廝殺的有利時機,一股紅色風暴席卷湘鄂贛三省。在彭德懷元帥指揮的紅三軍團的包圍下,長江中游南岸的岳州城(今湖南岳陽)儼然已是一座孤城。岳州守軍原本有國民革命軍錢大鈞部的兩個師近4萬人,不過為了防衛武漢,這兩個師已經提前被運走。 在紅軍的進攻下,城內守軍在被殲滅一個營后,其余都乘坐關島號撤離,一同撤走的還有美英在岳州的僑民、傳教士和使館領事。 炮打關島號的克虜伯75毫米野戰炮 紅軍戰士為了追擊坐船撤退的敵人,不時向江面上的船只開火射擊,關島號等列強炮艦也同樣報以槍炮的還擊,這一行為顯然激怒了具有強烈民族主義情節的彭德懷。正巧紅軍在岳州繳獲了四門德制克虜伯75毫米口徑野戰炮,彭德懷遂決定用這幾門炮教訓一下自以為沒有敵手的美英炮艦。 不過由于紅軍大多數都是農民和小知識分子,能懂得操作這炮的居然只有彭德懷和來自北朝的金武亭(日后的人民軍炮兵司令)。彭德懷派人將一門野戰炮隱藏在江邊較為隱蔽的樹叢中,然后和金武亭合作,瞄準以關島號為首的列強炮艦,一下子連打了幾十發。 關島號沒想到紅軍居然還有炮兵可以還擊射擊,完全沒有防備,艦上頓時亂作一團。在被擊中近十發后,關島號被迫后撤,不敢再靠近江岸射擊,岸邊圍觀炮戰的紅軍戰士見此情景,紛紛振臂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據美國海軍統計的歷年海外傷亡人數資料顯示,1名關島號上的美國水手在這次炮戰中陣亡。 二戰中兩度易主 ▼ 二戰爆發后,歐洲各國的炮艦紛紛被調離中國,與之相應的是各國僑民紛紛歸國,各跨國企業紛紛關門歇業,只有美國的六艘新式淺水炮艦依然堅持在原地。逐漸控制了長江中下游水域的日本海軍,對這些能自由活動的美軍炮艦自然十分顧慮,每當關島號出門游弋時,就會遭到日軍艦船的監視。 1941年下半年,美日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加劇,大多數美國僑民和跨國公司也都離開中國,三艘長江艦隊的美軍炮艦駛出長江口,去加強美軍在菲律賓的防務。這樣美國人在長江上只剩下停泊在上海的「威克」號(即原關島號)和停泊在重慶的「圖圖伊拉」號,由于不再需要出航,威克號僅留下10多人用于日常保養和聯絡工作。 30年代繪畫作品中的關島號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日之間正式開戰。早有準備的日本海軍陸戰隊迅速登上威克號,船上的美軍船員還沒反應過來,就乖乖束手就擒。日軍不費一兵一卒奪得美軍一條軍艦,這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還真就此一例。奪船成功后,日軍將威克號改名為「多多良」號,仍用于在長江中下游的巡邏任務。 1942年,多多良號曾在南京附近水域擱淺,后進入船廠大修,由于頻繁遭到盟軍戰機的擾襲,該艦的維修工作也時斷時續,一直到1945年才算完成。日本無條件投降后,多多良號作為戰利品,被盟軍移交給國軍海軍,并改名為「太原」號。 起義后遭炸沉 ▼ 1948年末,解放軍在長江北岸的優勢已經十分明顯,駐扎在蘇北沿海的國軍海軍第二艦隊被迫轉移到長江下游,阻擋解放軍進攻江南,太原號也在其中。原國軍第二炮艇隊隊長陳務篤為了找機會投奔解放軍,便主動請辭隊長一職,要求上級調他去海軍總部任職,但上級卻派他改任太原號艦長。 第二艦隊隊長林遵,是閔系海軍的少壯派,抗戰勝利后曾率艦接收西沙與南沙群島,名噪一時。中央系的桂永清任海軍司令后,嫉妒賢能,對原閔系人員采取排擠政策。 林遵對此頗為不滿,遂在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之際,毅然率20多艘軍艦、炮艇于南京芭斗山下的長江江面起義。陳務篤作為太原號艦長,堅決支持了這次起義。這樣,原本與工農紅軍隔江互射的美軍炮艦,到最后居然加入了人民海軍的行列。 林遵(前排中) 太原號等軍艦起義后,震怒了國軍高層,1949年4月28日,6架國軍B-24轟炸機飛到南京上空,瘋狂轟炸起義軍艦。由于軍艦上的防空火炮有效射擊高度只有7千米,國軍轟炸機卻飛在8千米的高空,防空火炮對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為了保存海軍人員,陳務篤被迫下令棄艦撤退。5月4日,太原號被炸沉在南京燕子磯江面。 據美軍資料顯示,太原號后被解放軍撈起,并一直服役到上世紀60年代。但據《解放戰爭時期國民軍起義投誠·海軍》一書提到,第二艦隊被炸沉的各艦中,太原號等五艘因為損毀較大而無法修復,不再列人人民海軍編制。根據自情自報原則,或許這才是這艘傳奇性炮艦的最終歸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