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當古曲《春江花月夜》優美的旋律響起,就將心靈帶入了江南春江月夜那旖旎的風光之中。隨著樂曲在耳畔翩躚,眼前不覺浮現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春,柔曼清麗;江,流連婉轉;花,艷麗迷朦;月,空明高遠;夜,靜謐憂郁。 夕陽西下,春風吹拂的一江春水,漁舟清蕩。晚霞未退,已是皓月當空。 仿佛等了千年,這如水的音樂飄然而至,浸漫著唐詩風韻。 有江、有月,花枝顫動,衣袂飄搖。流淌的姿態,漫過歲月,漫過心海。一段紫竹,幾聲琵琶,手指輕靈,音韻裊娜而出,激起層層漣漪。 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江樓鐘鼓催人回。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一個是盼歸的人兒在明月樓上凝眸遠眺,一個是搖櫓的人兒在茫茫煙波中欸乃歸舟。 江畔柳絲在夜風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風的撫摸下含笑點頭,木漿攪碎了江中漁船的倒影,水波托著那蕩漾的輕舟。 水深云際,小船在搖曳著,音樂在搖曳著,江水在流淌著,樂韻在流淌著。洞簫嗚咽,琵琶錚錚,胡琴咿呀,木魚的篤,好一番浪花飛濺、洄瀾拍岸的景象。 聽你,需闔雙目,凝心神,于是,有云、有雨、有風、有月,有殘星在天,有雁鳴聲聲,有漁火點點,有花影綽綽。燈影槳聲中,蕩漾著,是水,是舟,是隨風飄來的一曲漁歌唱晚。
孤帆碧空中,流淌的,是歌,是月,是盼歸的漁婦撩起的一池心湖漣漪。晚來風急,怎敵那相思陣陣。獨上高樓,把酒臨風,卻不知舉杯同飲的人身在何處?煙波江上的搖船郎啊,你聽到了嗎?那含情脈脈的目光,那淡遠、飄逸的身影。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歸舟遠去,萬籟俱寂,惟有那一輪明月照著春江流水,泛著點點銀光,在不停閃爍、閃爍,不知明月樓上的一對人兒可曾相逢? 《春江花月夜》是民族樂曲中的瑰麗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搖曳的迷人景色,展現在聽眾面前。 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榮華。水光云影奇詭變幻。這一情狀宣之于樂,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動人美景,給聽眾以無比的藝術享受。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陽簫鼓》。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會員柳堯章首次將其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 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帶有小標題,符合我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這十段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棹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不論從總標題,還是從前九個小標題,抑或從樂曲演奏、音樂本身,都充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意味。意境悠遠、鐫滿詩情、極富畫面感、音韻充滿想象的張力、詩畫樂一體等等,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觀照點。而這一切,也都鮮明地體現在了《春江花月夜》這首民族性的樂曲中。 第一段江樓鐘鼓,由琵琶靜靜地奏出擊鼓的節奏, 由慢漸快,模仿鼓聲。緊接著,幽雅的簫聲也加入進來,一時簫鼓齊鳴,飄蕩在夕陽殘照的平靜江面上,古箏奏出流暢的琶音。描繪出夕陽映照江面,熏風拂水漣漣的良辰美景。 這一小段起著全曲引子作用的簫鼓之聲,仿佛在召喚著人們駕起小舟,來遨游這美麗的春江。樂隊齊奏出具有江南風格的音樂主題,靜謐、低回、婉轉如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和。 第二段月上東山和第三段風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題作了變化發展,在絲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時透出領奏樂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彈奏出的華麗流暢而搖曳起伏的曲調,,猶如微波蕩漾,分外多姿。 月上東山將第一段主題音樂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進。由自由模進模擬出徐徐上升的動感,描繪出明月由東山升起,在云影中時隱時現、游移出沒的場景。這段曲調優美如歌,旋律線呈現波浪進行。琵琶、二胡、古箏、洞簫齊奏音色和諧。末尾由洞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訴,令人情思悠遠、浮想聯翩。 風回曲水可視為變奏之二,只有六小節長度,卻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樂元素,在層層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勢,在上五度自由模進,旋律線起伏增大,極富推動力,恰似江風拂動水面,水波瀲滟,徐徐擴散的動感。 第四段花影層疊。在這一段中,琵琶領奏以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進行與二分音符的長音,組合成先緊后松、逐級向下模進的四個樂句,打破了樂曲的平穩進行,表現出兩岸花影搖曳,倒映水中,突然一陣清風拂起微波,弄亂了水中的花影,層層疊起。隨后又回到原來的速度,以合尾結束。 這一平中出奇的處理,使樂曲顯得生機盎然,充滿情趣。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陣風來,水中倒影隨波搖曳,紛亂層疊,此段即是刻畫了這樣一幅場景。 第五段水深云際。主題旋律基礎上的第四變奏,頭尾與主題基本相同,音樂在主題的核心材料上展開。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樂器在中低音區運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畫中的重彩描繪出江面濁浪起伏,江水滾滾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現,如同明月撥云驟然一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如同江浪退去,月懸中天。 此時,樂隊齊奏,古箏以快速的撥弦模仿流水,由洞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則好像水鳥在云際飛翔,時而在浪花上飛掠。此景江天一色,動靜相宜,幽深壯闊。樂段中間,透出了琵琶清澈的泛音,余音裊裊,使這一段的意境更為深遠。 第六段漁歌唱晚。琵琶與簫領奏出如歌一般的旋律,樂隊在句尾加以應和,并在強拍休止時加上木魚的輕輕一擊,使音樂十分生動有趣,猶如白帆片片,漁子晚歸, 一唱眾和, 歌聲四起的生動情景。 這一主題樂句不斷向下模進,造成了有規律的動感,也使人聯想起漁民們搖櫓時的節奏和神態。后半段變換了節奏和速度,同前面形成對比,顯得十分豐富,尤其是生動靈活的休止時木魚敲出的清脆聲音,使樂曲大為生色,漁民們怡然自得的情緒,躍然弦中。 第七段洄瀾拍岸。先由琵琶領奏以掃輪的技法由慢漸快、由弱漸強地奏出一串八分音符,頓挫有力,情緒層層推上,生動地表現了風涌波起時輕濤拍岸,水石相擊之聲。 緊接著,樂隊全體進入,猶如群舟爭先恐后歸來以較強的力度和較快的速度承接琵琶,氣勢宏大開闊,形成了一個小高潮,造成小高潮后情緒回落仍由琵琶獨自彈奏,慢彈輕挑,漁舟競過,水面歸于平靜。為后面的全曲高潮作了一個鋪墊。 第八段棹鳴遠瀨和第九段欸乃歸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 這兩段旋律基本相同,主要以兩小節一為單位的音型加以遞升、遞降式的模進,音樂從輕、慢開始,漸漸加快速度、力度,形成一種具有推動力的起伏,情緒也越來越歡快、熱烈,最后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形象地描繪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時,江中游舟紛紛盡興而歸,櫓聲、水聲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動情景。高潮以后,這一樂段也以合尾樂句結束。 第十段尾聲, 歸舟遠去,萬籟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簫奏出十分優美的旋律,這也是合尾樂句的變化。夜深了,歡樂喧鬧的春江現在變得那樣地寧靜和美麗,惟有那銀色的月亮俯視著這青山綠水,隨著低音大鑼的輕輕一擊,樂曲余音裊裊地結束在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之中...... 欣賞完整首樂曲,感受頗深,不禁為之震顫,為之動容。《春江花月夜》整首樂曲情景交融,描寫、敘述、抒情、寫意井然有序。在推動樂思發展時,樂曲多用轉折,十段音樂,每段即為一轉,每一轉均能轉出新的意境。 從夜月初生到夜深月斜,鏡頭頻頻轉換,描繪了江南水鄉春江月夜的宜人景致:時而是微風拂面,明月清澄;時而是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時而是清波蕩漾,天水一色;時而是激浪拍岸,潮水涌動;時而是鐘鼓聲聲,漁歌悠悠......直至夜闌人靜,留下一縷簫聲似斷似續地在夜空中縈繞。 全曲風格婉約嫵媚,清秀細膩,各種樂器搭配得體,進退有序,互相攙扶牽引,前后照應,渾然一體。樂曲用二胡、琵琶、古箏、洞簫、鐘、鼓等樂器演奏。全曲中沒有一件樂器是演奏到底的,但全曲又是一氣呵成,并無斷線之感。 其中琵琶著重用于模擬江樓鐘鼓、急浪拍岸之聲;二胡著重表現綿邈的思緒與曲終人不見的淡遠之情;古箏著重模擬跳蕩的或舒緩的流波之聲;洞簫表現舟子唱漁歌時的悠揚聲音;鐘聲傳出靜謐的氣氛;鼓音又增加了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氣勢。 諸種樂器在演奏樂曲時或簡或繁,或停或續,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短或長,或合或分,有機組合,變化紛呈,既各盡其能、千姿百態,又表現著同一主題,使樂曲美妙動聽。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音樂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國古典音樂經典中的經典。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西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 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在《春江花月夜》中, 主題是一個非常凝練的段落。在音樂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看到,雖然在每段的開始部分有一定的對比和變化,但在每個段落的結尾采用主題結尾旋律片段或者變化,因此整體的音樂感覺是非常協和的,并未造成強烈的音樂對比,這種手法在傳統音樂中被稱為換頭合尾。 在結構上,運用民間樂曲常用的換頭合尾變奏手法使樂曲既有變化,又十分統一。氣韻生動優雅,刻畫細膩入微,蘊意含蓄幽深,有如濃淡相宜的連軸山水畫卷,美不勝收。婉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典雅蘊藉的樂韻,流瀉出山水與生命交匯的脈流。音韻樂流比詩詞歌賦更為博大浩淼,有無窮解讀的可能。 正所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滔滔不絕,綿綿無期的流水,千年的風花雪月,兒女情長,山水神韻,不經意間,樂韻易逝,善解樂意的心靈,可曾聽見張若虛的悠悠吟唱,聽見樂曲的悠悠深情,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國樂如詩,國樂如畫。若心里住著那小橋流水、菊花古劍.......便能聽得出二胡的哀怨、琵琶的婉轉、古箏的激越.......恰如清幽的雨巷、江畔錦衣夜行的女子以及悲傷思鄉的游子。 這些樂器,每個都擁有各自的性格,當你走進并了解它們時,你一定會被打動并深愛上它們。 春江花月夜 在詩與樂的交錯中 品味到了別樣的風情 靜心聆聽 細細品味 自有感動流出 …… 曲譜參考: |
|
來自: 笛子8vxrvb7uaz > 《笛與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