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上皮化生指胃黏膜腸上皮組織轉化,屬于胃癌癌前病變的一種,但不是說出現腸化就一定會有癌變,且只有部分類型的腸化才具有癌變的可能性。 作者丨丁敬獻 來源丨醫學界消化頻道 審稿丨趙洪禮 門診上我們經常遇到這樣一群病人,行胃鏡檢查取活檢后,病理報告示:如(胃竇)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腺體中度腸上皮化生。隨后,病人就開始不停的咨詢,查資料等,有的說是癌前病變,有的說注意復查,等等。但是,病人和(或)家屬會糾結個不停,時間久了,病人焦慮了,如臨大敵,好像癌癥就要來臨,無疑于宣判“無期徒刑”。到處求醫問藥,多次重復檢查,精神焦慮緊張,莫名恐懼害怕。 腸上皮化生就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腸型上皮所取代,輕者僅有少數腸上皮細胞存在,重者可以見到腸絨毛形成。腸化生上皮細胞主要由吸收細胞組成,其間夾雜有杯狀細胞,底部可見潘氏細胞,其形態、粘液特性、酶組織化學及超微結構等方面均類似小腸或大腸,與胃型上皮明顯不同。根據腸上皮化生分泌粘液的情況及其分泌粘液的性質,可以將腸上皮化生分為四種類型: ①.完全性小腸化生; ②.不完全性小腸化生; ③.完全性結腸化生;④.不完全性結腸化生。 胃黏膜上皮細胞癌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并非由正常細胞一躍成為癌細胞,而是一個慢性漸進的過程,在發展成惡性腫瘤之前,腸經歷多年持續的癌前變化。若能及早識別和及早干預,也是一種防止胃癌的有效途徑。 內鏡下識別腸上皮化生: 1. 淡黃色結節型:單發或多發的2-3 mm的淡黃色結節,略呈扁平狀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絨毛狀,或細顆粒狀。在淡黃色結節型腸上皮化生。為輕度不規則,呈細顆粒狀,或絨毛狀。 2. 瓷白色小結節型:孤立或多發的細小結節,瓷白色半透明狀,表面光滑,柔軟,鏡反光較正常胃粘膜強。瓷白色小結節具有不穩定性,可消失或向彌漫型轉化。 3. 魚鱗皮樣外觀:胃小區呈條狀擴大,排列如魚鱗狀,一般呈條狀或彌漫性分布。 4. 彌漫型:粘膜彌漫不規則顆粒狀不平,略呈灰白色。內鏡下表現為結節型或彌漫性;彌漫型主要有兩種形態表現,一種為顆粒狀彌漫不平,另一種胃散在米粒狀。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程度不同,則胃鏡診斷的準確性也就不同,腸化程度越重,符合率越高,即中、重度腸化肉眼特異性改變較輕型突出,內鏡診斷率及內鏡與病理診斷符合率也高。所以內鏡檢查需要仔細觀察,認真識別,這樣才可以準確活檢,提高診斷率。 腸上皮化生的程度與分級: 不論大腸型化生或小腸型化生,都可將化生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 在400倍光鏡下看3-5個視野,若腸化細胞占腺管1/3以下者為輕度(+),占1/3-2/3者為中度(++),腸化細胞占腺管2/3以上者為重度。也有學者將腸化的面積分為0-3級:0級粘膜中不含有腸化病變;1級腸化占粘膜面積的30%;2級腸化的面積介于30%-70%之間;3級腸化的面積大于70%。隨著年齡的增長,腸化程度也呈遞增趨勢。 腸上皮化生不一定會癌變,一般地說,小腸型化生或完全性腸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見于各種良性胃病,尤其多見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隨炎癥發展而加重,認為該型化生可能屬于炎癥反應性質,與胃癌關系不大。 而大腸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腸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檢出率較低,但在腸型胃癌旁黏膜中檢出率較高,說明該型化生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因此對于完全性腸上皮化生或小腸型化生,不必過分驚慌,但對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腸上皮化生或大腸型化生應高度重視,密切隨訪,建議每6~12個月隨訪一次胃鏡檢查,以監測病情變化,同時,內鏡醫生精準取檢,病理醫生精準描述,給予精準的相應的分型,才有利于臨床醫生綜合評判,指導患者隨診并能減輕患者的思想壓力。 總之,從腸化過渡到胃癌經歷,大體是這樣: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完全小腸型腸化→不完全大腸型腸化→異型增生→早期胃癌→進展期胃癌的過程,由此可見,從出現腸化發展到胃癌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當出現腸化時,應避免緊張,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及定期復查之外,最重要的是注意飲食的調節,宜清淡飲食,盡量避免煙酒、過酸過辣、生冷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對胃黏膜的刺激,從而減緩腸化的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