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喜歡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以龍為自己的文化圖騰,其實龍圖騰只是黃河流域中原炎黃部落的圖騰,而殷商的遠祖東夷、楚越所屬的南蠻,乃至秦趙贏姓的遠祖,統統都是鳥圖騰的。(詳見《詩經 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 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懷生契”。《史記 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 事實上,在五千年前,除了中原這小片地方,廣闊的秦楚齊之地,住的可都是東夷南蠻部落,我們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只不過因為炎黃部落是中華大地各部落的盟主罷了。 到了春秋戰國,在南方楚地,鳥圖騰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當時楚人都信仰號稱不死鳥的鳳凰!楚國出土文物中堪稱漆木器珍奇的“虎座鳳鳥鼓”,是楚文物中的精品代表作,基本上每個楚墓里都有,全器以雙虎為底座,上立一對鳳鳥,其鳳鳥猶如沖天欲飛的雄鷹,雍容華貴,偉岸英武。虎則身軀矮小,其神態似承擔不了鳳鳥的重壓。 還有這面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漆座屏,屏面上以雙鳳爭蛇造型為中心,左右雕刻著雙鹿和朱雀銜蛇,屏框旁還有鳳鳥啄蛇圖案。可見楚人向來以鳳鳥為尊,虎蛇都是下物。并且在楚國獨有的龍鳳紋樣中,都是鳳占據主導地位,而龍屈居次位;比如這件從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繡羅單衣上的龍鳳虎紋繡,四只有花冠的鳳鳥,雙翅展開,各踏一小龍,昂首鳴叫,盡顯其神異力量。所以漢高祖劉邦起義,便有斬白蛇的傳說,劉邦是楚人,斬白蛇就是斬殺秦皇這條惡龍之意。 漆座屏 龍鳳虎紋繡 而楚國的一代雄主楚莊王,也曾把自己比作一只“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神鳥——鳳凰,后來楚莊王果然飲馬洛陽,問鼎天下。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中出土的這位“羽人”。也是造型獨特的鳳鳥。上部為羽人,下部是鳳鳥,兩翅展開似欲飛翔。那躍躍欲試的姿態,分明體現的是一種陽光的心態、開放的精神、和向外看的眼睛。預示著這片土地上生長的后來人,也能如楚莊王這只鳳凰一樣:志存宏圖,扶搖直上,一飛沖天。 這就是楚人的偉大精神。他們雖起源于荊山山野之中,是正宗的蠻夷,但他們蓽路藍縷,積極進取,一路發展成位戰國時國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這造就了他們不怕困難、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優異品質,這樣的民族即使暫時被打敗,但永遠不會服輸,而他所失去的,也總有一天會站起來收回囊中,加上利息。 所以,另有一位著名的楚懷王,在位期間雖屢次為秦所欺,甚至被騙到咸陽淪為階下囚,被逼割地換取自由,但楚懷王風骨傲然,打死也不割,后來又逃跑未遂,最終受盡屈辱而客死在咸陽,楚人皆憐之,都傳說楚懷王死后,并未就此消亡,而是“化而為鳥,名楚魂。”護佑楚國雖剩三戶,亡秦必楚!后來楚國果然成為了一頭不死鳥,被秦滅掉僅十余年,便鳳凰涅槃,化為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楚人,蜂擁而滅秦。 在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眾多刺繡作品中,還發現了從來沒有見到過的“三頭鳳”紋樣。有神話學家認為,“三頭鳳”應該是上古神話中的“離珠”,就是傳說中不死鳥的原型,楚人認為所有生命所有文化都不會衰亡,只要擁有離珠的不死精神,其靈魂都將得到永生。 所以,楚國雖亡,仍能滅秦,并從此締造了偉大的大漢王朝,以及漢族、漢人。 楚人就是這么一個奇怪的民族,先秦時期,楚滅國最多,但那些被它吞滅的部族和國家,卻能很快的融入楚國大家庭之中,就連楚最后滅國的陳、蔡、魯、吳、越,也多有沾染楚風。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楚人劉邦建立的漢朝,漢族,才能如此自信開放,兼收并蓄,逐漸發展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盡入其中。 而也正因為如此,我中華每到外族入侵或民族危亡之際,都有南方楚人站出來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如秦末之項羽劉邦,如五胡亂華之后的劉裕謝安,又如靖康之恥后的南宋,如蒙元奴役后的大明,又如兩次新舊民主主義革命,莫不是從南方楚地發起,南方楚人主導。我中華民族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一次次偉大復興,重歸世界舞臺,靠的都是這種不死鳥的鳳凰精神。 圖:將中國34個省會城市相連,便形成了中華的“鳳脈” 龍者,上可騰飛于九天之上,下能遨游于四海之間,然而一旦困于淺灘之上,未免不遭魚蝦之戲;只有不死的鳳凰,即便落入地獄,也可浴火重生,而一次次向天下諸洋蠻夷宣示: 你們每一次打敗我,只能讓我更強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