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人招聘、求職,首選“必高測繪人才網” 8.1.1攝影測量概述 航空攝影測量的主要任務是測制各種比例尺的地形圖和影像地圖、建立地形數據庫,并為各種地理信息系統和土地信息系統提供基礎數據。 航空攝影測量測繪的地形圖比例尺一般為1:5萬~1:500。 攝影測量經歷了模擬法、解析法和數字化三個發展階段。 8.1.2遙感及其發展 遙感泛指通過非接觸傳感器遙測物體的幾何與物理特性的技術。因此,攝影測量就是遙感的前身。 遙感技術主要由遙感圖像獲取技術和遙感信息處理技術兩大部分組成。 8.1.3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結合 現代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攝影測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打破了攝影測量長期以來過分局限于測繪物體形狀與大小等數據的幾何處理,尤其是航空攝影測量長期以來只偏重于測制地形圖的局面。 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結合,還體現在解析攝影測量尤其是數字攝影測量對遙感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 8.2 攝影測量與遙感基礎 8. 2.1攝影測量基礎 8.2.1.1像片傾斜引起的像點位移 航空攝影所獲取的像片是傾斜的,航攝像片上的目標物體也會因為像片傾斜而產生變形或像點位移。 正是由于存在這種差異,使得中心投影的航攝像片不具備正射投影的地圖功能。攝影測量中對這種因像片傾斜引起的像點位移可用像片糾正的方法予以改正。 8.2.1.2地面起伏引起的投影差 由于地球表面起伏所引起的像點位移稱為像片上的投影差。投影差的存在,使得地面目標物體在航攝像片上的構像偏離了其正射投影的正確位置。 投影差具有如下性質: (1)越靠近像片邊緣,投影差越大,在像底點處沒有投影差; (2)地面點的高程或目標物體的高度越大,投影差也越大; (3)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攝影機的主距越大,相應的投影差越小。 城區航空攝影時,為了有效減小航攝像片上投影差的影響,應選擇焦距較長的攝影機進行攝影。 8.2.1.3 航攝像片的內、外方位元素 1.內方位元素 內方位元素是描述攝影中心與像片之間相互位置關系的參數,包括三個參數,即攝影中心到像片的垂距f(主距)及像主點在像片框標坐標系中的坐標(x0,y0)。 內方位元素值一般視為已知,它可通過對攝影機的鑒定得到。內方位元素中的x0、y0是一個微小值。 2.外方位元素 確定攝影光束在攝影瞬間的空間位置和姿態的參數,稱為外方位元素。一張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6個參數:3個線元素和3個角元素, 1)外方位線元素 外方位3個線元素是用來描述攝影瞬間,攝影中心s在所選定的地面空間坐標系中的坐標值。外方位線元素常用xs,ys,zs表示。 2)外方位角元素 外方位3個角元素是用來描述攝影瞬間,攝影像片在所選定的地面空間坐標系中的空間姿態。外方位角元素常用ψ,ω,k表示。 外方位元素可以利用地面控制信息通過平差計算得到,或者利用pos系統測定。 2.共線方程的主要應用 在解析和數字攝影測量中,共線方程是極其有用的。共線方程的主要應用包括: (1)單像空間后方交會和多像空間前方交會; (2)解析空中三角測量光束法平差中的基本數學模型; (3)構成數字投影的基礎; (4)利用數字高程模型(dem)與共線方程制作正射影像; (5)利用dem和共線方程進行單幅影像制圖等。 8.2.1.5像點坐標的量測 1.影像的內定向 攝影測量中常采用以像主點為原點的像平面坐標來建立像點與地面點的坐標關系。 內定向問題需要借助影像的框標來解決。現代航攝儀一般都具有4~8個框標,它們一般均對稱分布。為了進行內定向,必須量測影像上框標點的掃描坐標,然后根據航攝相機的檢定結果所提供的框標理論坐標,用解析計算的方法求得內定向參數,從而實現掃描坐標到像片坐標的轉換。 2.相對定向與絕對定向 像片的外方位元素是描述像片在攝影瞬間的絕對位置和姿態的參數,即是一種絕對方位元素。若能同時恢復立體像對中兩張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即可重建被攝地面的立體模型,恢復立體模型的絕對位置和姿態。 1)相對定向 確定兩張影像相對位置關系的過程稱為相對定向。相對定向不需要外業控制點,就能建立地面的立體模型。相對定向的唯一標準是兩張像片上所有同名點的投影光線對對相交,所有同名點光線在空間的交會集合構成了地面的立體模型。 用于描述兩張像片相對位置和姿態關系的參數,稱為相對定向元素,相對定向元素共有5個。用解析計算的方法解求相對定向元素的過程,稱為解析法相對定向。解析法相對定向計算過程中同名光線對對相交的特性可用共面條件來實現。共面條件的幾何含義是攝影基線和左右片同名光線三矢量共面,它是解求相對定向元素的基本關系式。 通過自動量測6對以上同名點的像片坐標,用最小二乘平差計算解求出5個相對定向元素。 2)絕對定向 確定立體模型在地面測量坐標系中的正確位置,則需要把相對定向所建立的立體模型進行平移、旋轉和縮放,以便納入到地面測量坐標系中,并歸化到制圖比例尺,這一過程稱為立體模型的絕對定向。 絕對定向需要借助地面控制點來進行。 8.2.2遙感基礎 8.2.2.1 電磁波譜 衛星遙感中常用的幾個波譜為:紫外( ultraviolet,uv)、 可見光(visible light)、 紅外(infrared,ir)、 微波(microwave)。 8.2.2.2大氣窗口 遙感接收的電磁波信號需要穿過介于地表與高空之間厚厚的大氣層,大氣層中的水汽(h2o)、二氧化碳(c02)和臭氧(o3)等對某些波段的電磁波具有散射和吸收影響,其余的在通過大氣層時較少被散射、吸收和反射,具有較高的透過率,這些波段稱為“大氣窗口”。 常用的大氣窗口包括:可見光和部分紫外、近紅外(0.3~1.3 μm);近、中紅外(1.5~1.8μm,2.0~3.5μm);中紅外(3.5~5.5μm);遠紅外(8~14μm);微波(1.0 mm~l m)等。 對地球觀測衛星遙感而言,只有選擇透過率高的“大氣窗口”波段,才對觀測有意義 8.2.2.3地物波譜特性 地物波譜特性是指地面物體具有的輻射、吸收、反射和透射一定波長范圍電磁波的特性。 目前對地物波譜的測定主要分3部分,即反射波譜、發射波譜和微波波譜。 物體的反射波譜限于紫外、可見光和近紅外,尤其是后兩個波段。 地物波譜特性的變化與太陽和測試儀器的位置、地理位置、時間環境(季節、氣候、溫度等)和地物本身有關。 8.2.2.4遙感圖像特征 1.空間分辨率 2.光譜分辨率 3.時間分辨率 8.2.2.5遙感圖像的解譯 遙感解譯人員需要通過遙感圖像獲取三方面的信息:目標地物的大小、形狀及空間分布特點,目標地物的屬性特點,目標地物的變化動態特點。 遙感信息的提取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目視解譯,一是計算機的數字圖像處理。 8.3 技術設計 8. 3.1概述 測繪技術設計分為項目設計和專業技術設計。 項目設計是對測繪項目進行的綜合性整體設計; 專業技術設計也稱分項設汁,是在項目設計的基礎上,對測繪專業活動的技術要求進行設計,是按照測繪活動內容進行的具體設計。 對于工作量較小的項目,可根據需要將項目設計和專業設計合并為項目設計。 測繪技術設計文件主要包括項目設計書、專業技術設計書以及相應的技術設計更改文件。技術設計文件是測繪生產的主要技術依據,也是決定測繪成果(或產品)能否滿足顧客要求和技術標準的關鍵因素。 8.3.2項目設計 8.3.2.1任務分析 1.收集資料 2.明確引用標準 3.選擇最佳設計方案 8.3.3.1任務分析 1.收集資料 (1)根據測繪項目的具體內容和特點,收集和分析作業區自然地理概況和已有資料情況,尤其對已有的測繪成果(產品)和資料應認真分析和充分利用。 (2)收集項目設計規定的航空航天數據源并認真分析,涉及多源影像的狀況要重點分析。 (3)對于外業測量,必要時應進行實地踏勘并編寫踏勘報告,作為設計的有力支撐。 2.選擇最佳設計方案 按照項目設計要求,根據作業區實際情況,考慮作業單位的資源條件(如人員的技術能力和軟硬件配置情況等),選擇最適用的方案,積極采用適用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工藝。 3.確定設計方案 根據測制具體測繪成果要求,確定適宜測繪生產不同工序必要的軟、硬件裝備設施,分析確定精度指標、工藝技術流程、質量控制要求、提交的成果、工程進度設計等。 8.3.3.2專業設計書編寫基本內容 航空攝影測量專業技術設計書一般根據具體的測繪活動內容編寫,設計書的基本內容包括任務概述、測區自然地理概況和已有資料情況、引用文件、成果(或產品)主要技術指標和規格、技術設計方案等部分。 1.概述 主要說明任務的來源、測區范圍、地理位置、行政隸屬、成圖比例尺、任務量以及完成期限等基本情況。 2.測區自然地理概況和已有資料情況 (1)測區自然地理概況。 (2)已有資料情況。主要說明地形圖資料的平面和高程基準、比例尺、等高距、測制單位和年代等; 說明基礎控制資料的平面和高程基準、精度及其點位分布等;說明航攝資料的航攝單位、攝區代號、攝影時間、攝影機型號、焦距、像幅、像片比例尺、航高、底片(像片)質量、掃描分辨率等; 說明遙感資料數據的時相、分辨率、波段等;說明資料的數量、形式、主要質量情況和評價; 說明已有資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3.引用文件 說明專業設計書編寫過程中所引用的標準、規范或其他技術文件。文件一經引用,便構成專業技術設計內容的一部分。 4.成果(或產品)規格和主要技術指標 說明作業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和高程基準、投影方式、分幅編號及空間單元、成圖方法、圖幅基本等高距、數據精度、格式、基本內容以及其他主要技術指標等。 5.設計方案 要根據所采用的數據源是航空攝影資料或航天遙感資料做出具體設計。 1)攝影測量設計方案主要內容 (1)軟、硬件環境及要求。 (2)作業的技術路線或流程。 (3)各工序的作業要求和質量指標。 (4)在隱蔽地區、困難地區或特殊情況下測圖,或采用新技術、新儀器測圖時,需規定具體的作業方法、技術要求、限差規定和必要的精度估算和說明。 (5)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環節和產品質量檢查的主要要求。 (6)成果上交和歸檔要求。 (7)有關附件,包括設計附圖、附表和其他有關內容。 2)遙感設計方案主要內容 (1)硬件平臺和軟件環境。 (2)作業技術路線和工藝流程。 (3)規定遙感資料獲取及各工序作業要求和質量控制。 (4)其他相關的技術、質量要求。 (5)質量控制環節和質量檢查的主要要求。 (6)成果上交和歸檔要求。 (7)有關附錄。 8.3.3.3設計實施 專業技術設計書需經審批后,方可實施。 8.3.4技術設計更改文件 航空攝影測量項目設計書、專業技術設計書一經批準,不得隨意更改。 項目設計或專業技術設計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出現以下情況應由設計人員及時提出并作出更改或補充。 (1)設計方案存在不足,實施過程中導致結果不統一或依據不足。 (2)按照設計要求收集到的航空、航天影像數據源,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質量問題,不能滿足成圖要求,必須要對數據源進行調整。 (3)測區實際地理環境條件導致無法達到設計要求。 (4)其他需要補充或更改的情況。 更改或補充的內容需經審批后,方可實施 8.4 影像資料收集與預處理 8. 4.1影像資料分析 根據技術設計規定的成果類型和精度要求以及測區具體情況,考慮最佳經濟效益,分析確定適宜的影像數據源,尤其要注意分析涉及多源影像的情況。 8.4.1.1 航攝影像分析 (1)模擬影像一般成圖比例尺與航攝比例尺、地面采樣距離的對應關系如表8-4-1所示。 (2)數字影像一般成圖比例尺與數碼相機像素地面分辨率的對應關系如表8-4-2所示。 8.4.2收集影像數據源 8. 4.2.1 航空遙感影像資料 航空遙感影像主要有模擬影像和數字影像兩種 1.模擬影像資料 包括航攝原始底片、航攝像片、攝區范圍圖(含分區范圍圖)、像片索引圖、航攝儀技術參數檢定報告、航空攝影底片壓平質量檢測報告、航空攝影底片密度檢測報告、航攝鑒定表、像片中心點結合圖、航攝飛行記錄、航空攝影技術設計書、航空攝影資料移交書等。其中航攝儀檢定資料要包括航攝儀檢定坐標系、航攝儀框標編號和框標坐標、航攝儀檢定焦距、航攝儀鏡頭自準軸主點坐標、航攝儀鏡頭對稱畸變差測定值。 2.數字影像資料 包括影像數據、像片索引圖、航空攝影技術設計書、航攝鑒定表、航攝儀技術參數、航攝軍區批文及航空攝影資料送審報告、航空攝影飛行記錄、攝區航線和像片接合圖、攝區完成情況圖、航空攝影資料移交書等。 8.4.2.2航天遙感影像資料 航天遙感影像資料用于地形圖測繪主要有立體像對(或條帶)、單景衛星影像,有全色數據和多光譜數據(紅、綠、藍、紅外)。分為定制的編程數據和存檔數據。資料收集一定要按照設計要求收集滿足要求的航天遙感影像資料。當存在多種滿足成圖要求的航天遙感資料,應優先收集時相好、影像質量好、成圖性價比高的資料。同時要注意,收集的影像范圍應覆蓋設計要求的相應任務區,保證影像齊全。 航天遙感影像收集:包括數據格式、應用級別等滿足要求的單片或立體的全色數據、多光譜數據、完整的衛星參數等資料。 8.4.3預處理 8.4.3.1 航空遙感影像預處理 航空遙感影像預處理包括模擬航空攝影獲取的底片掃描和數宇航空攝影獲取的數字影像幾何處理。 1.模擬影像 1)底片掃描分辨率的確定 掃描影像的地面分辨率應優于正射影像的地面分辨率,掃描分辨率依據成圖比例尺和航空攝影比例尺確定,具體可參考下面公式。如果采用大比例尺航攝資料,掃描分辨率最大不得超過60 μm。 r=20×(m/m) (8-4-1) 式中,r為航片掃描分辨率,單位為微米;m為成圖比例尺分母;m為航攝比例尺分母。 2)掃描參數調整 3)掃描質量 掃描影像應反差適中、層次分明、色彩飽滿、框標清晰,能清晰地表現地物細節。 4)影像增強 2.數字影像 1)影像增強 2)降位處理 3)勻光處理 4)影像旋轉 ------------------------------------------ 8.5 區域網劃分與像片控制測量 8. 5.1 區域網劃分 1.基本概念 根據航空攝影分區(遙感影像獲取范圍)和地形條件,沿圖廓線整齊劃分的方形或矩形區域內,采用一定的控制測量布點方案而構成的空中三角測量平差網稱為區域網。 2.區域網的劃分 根據成圖精度要求,按攝影資料及地形條件可將區域網分為平面區域網和平高區域網。 1)平面區域網 平面區域網是指該區域內采用一定的控制測量布點方案,布設少量的平面控制點,采用空中三角測量平差方法獲得測圖所需的其他平面控制點。 2)平高區域網 平高區域網是指該區域內采用一定的控制測量布點方案,布設少量的平高控制點和高程控制點,采用空中三角測量平差方法獲得測圖所需的其他平高控制點或高程控制點。 8.5.2像片控制測量 8.5.2.1基本概念 像片控制測量是在實地測定用于空三加密或直接用于測圖定向的像片控制點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測量工作。 像片控制測量的布點方案分為全野外布點方案、非全野外布點方案和特殊情況布點方案等幾種。 1.全野外布點方案 全野外布點方案是指通過野外控制測量獲得的像片控制點不需內業加密,直接提供內業測圖定向或糾正使用。這種布點方案精度高但費工時,只有在遇到下列情況時才采用: (1)航攝像片比例尺較小,而成圖比例尺較大,內業加密無法保證成圖精度; (2)用圖部門對成圖精度要求較高,采用內業加密不能滿足用圖部門需要; (3)由于設備限制,航測內業暫時無法進行加密工作; (4)由于像主點落水或其他特殊情況,內業不能保證相對定向和模型連接精度。 2.非全野外布點方案 非全野外布點方案按航線數分為單航線和區域網兩種。 平高區域網布點要求每條航線的兩端必須布設高程點,平地、丘陵地高程點除區域網周邊布點外,區域網內部高程點的間隔,按高程點計算跨度間隔布設。 平高區域網不規則時,應在區域網周邊的凸角處布設平高點,凹角處布設高程點; 當沿航向的凸凹角間距大于或等于3條基線時,則在凹角處也應布設平高點。 3.特殊情況的布點方案 對于航攝區域結合處、航向重疊不夠、旁向重疊不夠、像主點和標準點位落水、水濱和島嶼等特殊情況的布點,應按照規范的規定進行。 8.5.2.2基本作業流程 像片控制測量一般按照專業技術設計要求劃分區域網,根據不同區域網各自的布點方案,在室內預選各類控制點目標,野外施測時依據室內預選各類控制點目標的指引進行,經野外觀測、平差計算后再進行成果整理,移交下工序。 基本作業流程包括影像資料準備、區域網劃分、控制點目標選取、控制點野外施測、成果整理等。 8.5.2.3主要作業方法及要求 1.控制點目標選取 航外像片控制點應滿足下列條件: (1)像片控制點的目標影像應清晰易判別。 (2)航外像片控制點距像片邊緣不小于1~1.5 cm。對于數字影像或衛星影像控制點距像片邊緣不小于0.5 cm即可。 (3)立體測圖時每個像對四個基本定向點離通過像主點且垂直于方位線的直線不超過1 cm,最大不能超過1.5 cm,四個定向點的位置應近似成矩形。 (4)控制點應選在旁向重疊中線附近。 (5)位于不同方案布點區域間的控制點應確保精度高的布點方案能控制其相應面積,并盡量公用,否則按不同要求分別布點; 位于自由圖邊、待成圖邊以及其他方法成圖的圖邊控制點,一律布設在圖廓線外。 高程控制點的刺點目標應選在高程變化不大的地方,一般選在地勢平緩的線狀地物的交會處、地角等,在山區常選在平山頂以及坡度變化較緩的圓山頂、鞍部等處,狹溝、太尖的山頂和高程變化急劇的斜坡不宜做刺點目標。 平高控制點的刺點目標應同時滿足平面和高程的刺點要求。 2)控制點的編號、整飾和注記 實際作業中一般用p代表平面點,g代表高程點,n代表平高點 刺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在所有相鄰像片中選擇影像最清晰的一張像片用于刺點; (2)刺孔要小而透,針孔直徑不得大于0.1 mm; (3)刺孔位置要準,不僅目標要判讀準確,而且下針位置也要準確,刺點誤差應小于像片上0.1 mm; (4)同一控制點只能在一張像片上有刺孔; (5)同一像片控制點在像片上只能有一個刺孔; (6)所有國家等級的三角點、水準點及小三角點均應刺點,當不能準確刺出時,對于三角點、小三角點可用虛線以相應符號表示其概略位置,在像片背面寫出點位說明或繪出點位略圖; (7)各類野外像控點根據刺孔位置在實地打樁,以備施測時用。 3)像控點平面坐標和高程的施測 測量工作必須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則,即先進行整個測區的控制測量,再進行碎部測量。測定像片控制點的平面坐標,采用gps網、雙基準站、gps rtk、電磁波測距導線、交會及引點等方法, 4)控制點接邊 控制測量結束后,應及時與相鄰圖幅或區域進行控制接邊,控制接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本幅或本區如需使用鄰幅與鄰區所測的控制點,需檢查這些點是否滿足本幅或本區的各項要求;如果符合要求,則將這些控制點轉刺到本幅或本區的控制像片上,同時將成果轉抄到計算手簿和圖歷表上。本幅或本區的控制點提供給鄰幅或鄰區使用,按同樣的程序和方法轉刺、轉抄成果。 (2)自由圖邊的像片控制點,應利用調繪余片進行轉刺并整飾,同時將坐標和高程等數據抄在像片背面,作為自由圖邊的專用資料上交。 (3)接邊時應著重檢查圖邊上或區域邊上是否因布點不慎產生了控制裂縫,以便補救。 8.5.2.4質量控制 一級檢查:對所有成果進行100%室內外檢查;二級檢查:對所有成果進行100%室內檢查和10%~20%野外實地檢查。檢查內容如下: (1)檢查像控點的布設是否合理; (2)刺點目標是否符合要求,略圖表述與影像是否一致; (3)像控點聯測方法及精度是否滿足成圖要求; (4)所有觀測手簿、測量計算手簿、控制像片、自由圖邊以及接邊情況,都必須經過自我檢查、上級部門檢查驗收,經修改或補測合格,確保無誤后方可上交。 8.5.2.5成果整理 1.成果整理要求 (1)平面測量觀測及計算手簿按控制網裝訂成冊,按任務區上交; (2)高程測量觀測及計算手簿按任務區裝訂,裝訂順序按地形圖航空攝影外業規范的有關要求執行。 (3)控制片以加密區域為單元,采用圖號配合航線序號、像片序號等進行編號。 2.成果移交內容 (1)已知點(三角點、gps點、水準點)成果表; (2)平面控制測量觀測手簿; (3)平面控制測量平差計算手簿; (4)水準測量觀測手簿; (5)水準測量平差計算手簿; (6)控制像片; (7)像控點成果表(坐標、高程保留至小數點后2位); (8)像控點布點略圖; (9)技術總結; (10)質量檢查報告; (11)儀器檢定資料。 ------------------------------------ 8.6 影像判讀與野外像片調繪 8. 6.1影像判讀概念 8.6.1.1 基本概念 像片判讀或像片解譯:航攝像片以影像的表現形式提供了豐富的地面信息,根據像片影像所顯示的各種規律,借助相應的儀器設備及有關資料,采用一定的方法對像片影像進行分析判斷,從而確認影像所表示的地面物體的屬性、特征,為測制地形圖或為其他專業部門提供必要的地形要素 影像判讀就是一種影像的解譯過程,是根據地物的光譜特性、成像規律、影像特征來識別地物,判斷出類別及屬性。 8.6.1.2影像判讀原理 8.6.1.3影像的解譯 根據影像特征的差異可以識別和區分不同的地物,這些典型的影像特征稱為影像解譯標志。 解譯標志的建立是解譯的前提。 解譯標志分為直接解譯標志和間接解譯標志。 1.直接解譯標志 (1)形狀:形狀指目標物在影像上所呈現的特殊形狀,在遙感影像上能看到的是目標物的頂部或平面形狀。 (2)大小:地物影像的大小取決于比例尺,根據比例尺,可以計算影像上的地物在實地的大小。 (3)陰影:陰影的長度、形狀和方向受到太陽高度角、地形起伏、陽光照射方向、目標所處的地理位置等多種影響,陰影可使地物有立體感,有利于地貌的判讀。 (4)色調:色調指影像上黑白深淺的程度。地物的屬性、幾何形狀、分布范圍和規律都通過色調差別反映在遙感圖像上。 (5)顏色:顏色指彩色圖像上色別和色階,用彩色攝影方法獲得真彩色影像,地物顏色與天然彩色一致;用光學合成方法獲得的假彩色影像,根據需要可以突出某些地物,更便于識別特定目標。 (6)紋理:紋理也叫影像結構,是指與色調配合看上去平滑或粗糙的紋理的粗細程度,即圖像上目標物表面的質感。 (7)圖案:目標物的有規律的組合排列而形成的圖案,又稱影紋圖案。 (8)位置:各種地物都有特定的環境部位,因而它是判斷地物屬性的重要標志。例如某些植物專門生長在沼澤地、沙地和戈壁上。 (9)布局:布局又稱相關位置,指多個目標物之間的空間配置。 2.間接解譯標志 間接解譯,:由于遙感技術的局限性,許多問題不能直接從目視判讀直接獲得答案,例如石油天然氣、環境質量評價、城市人口分布、軍事設防,都需要從其他相關事物之間的聯系,透過表面的“蛛絲馬跡”,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的邏輯推理獲得判斷,這一過程叫間接解譯, 8.6.2.1基本要求 先室內判繪,后野外檢查補繪。 1.綜合取舍 運用綜合取舍進行調繪,應遵循以下原則: (1)根據地形元素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決定綜合取舍。 (2)根據地形元素分布的密度進行綜合取舍。 (3)根據地區的特征決定綜合取舍。 (4)根據成圖比例尺的大小進行綜合取舍。 (5)根據用圖部門對地形圖的不同要求進行綜合取舍。 2.其他要求 (1)調繪應判讀準確,描繪清楚,圖式符號運用恰當,各種注記準確無誤,圖面清晰易讀。 (2)地形要素屬性項原則上滿足相應數據規定的要求,要素屬性與要素實體一同表示在調繪影像圖上。 (3)表示內容一般以影像獲取的時間為準。 8.6.2.2主要調繪內容 像片調繪可采用全野外調繪法或室內外綜合調繪法。 1.全野外調繪法 2.室內外綜合調繪法 3.外業調繪中的主要調繪內容 外業調繪中的主要調繪內容有獨立地物調繪,居民地調繪,道路及其附屬設施調繪,管線、垣柵和境界的調繪,水系、地貌、土質和植被的調繪,地理名稱的調查和注記等。 8.6.2.3調繪片的整飾與接邊 通過調繪獲取成果后需要對調繪像片進行整飾和接邊,以便提供下一工序使用。 1.調繪像片的整飾 2.調繪像片的接邊 8.6.2.4新增地物的補測 方法:采用交會法、截距法、坐標法和比較法確定新增地物的位置。 8.6.2.5質量控制 質量控制實行兩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度。 1.質量控制方法 (1)通過人工目視檢查核對實物、數據表格或可視化的圖形,從而判斷檢查內容的正確性。 (2)利用檢查程序將有疑點的地方搜索出來,縮小范圍或精確定位,再采用人機交互檢查方法,由人工判斷數據的正確性。 2.調繪質量控制內容 一級檢查:對所有成果進行100%檢查;二級檢查:調繪成果進行20%~30%的實地重點檢查。 具體內容如下: (1)居民地類型表示是否合理,綜合取舍是否得當,主、次干道及支線表示是否分明,居民地輪廓特征表示是否正確。 (2)各類要素屬性是否齊全、表示是否協調合理,各種注記是否準確無誤;各類要素接邊是否符合接邊要求,重要要素是否遺漏未表示,補測數據的正確性,數據整合的正確性。 (3)調繪片、元數據與圖名接合圖的圖名是否一致。 (4)資料是否齊全,數據是否準確,數量是否相符。 8.6.2.6成果整理 野外調繪成果經各級檢查修改后方可移交下工序,移交前要進行成果整理。調繪成果一般應分幅整理,也可按一定大小的區域整理,區域的大小以方便下工序作業為原則。一般情況下中小比例尺圖以1:5萬圖幅大小為整理區域,大比例尺圖以解析空中三角測量解算區域的大小為整理區域。 以數據形式存儲的調繪成果也應以上述要求進行整理,有外業補測數據的隨該圖幅一同整理。 ---------------------------------- 8.7 空中三角測量 8. 7.1技術規格和要求 8.7.1.1 基本概念 空中三角測量是利用航攝像片與所攝目標之間的空間幾何關系,根據少量像片控制點,計算待求點的平面位置、高程和像片外方位元素的測量方法。 解析法空中三角測量是根據像片上的像點坐標(或單元立體模型上點的坐標)同地畫點坐標的解析關系或每兩條同名光線共面的解析關系,構成攝影測量網的空中三角測量。 建網的方法有多種,最常用的是航帶法、獨立模型法和光束法。 定位定姿系統(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system,pos)集差分gps( dgps)技術和慣性測量裝置(imu)技術于一體,可以獲取移動物體的空間位置和三軸姿態信息,廣泛應用于飛機、輪船和導彈的導航定位。 pos主要包括gps信號接收機和慣性測量裝置兩個部分,也稱gps/imu集成系統。 利用pos系統可以在航空攝影過程中直接測定每張像片的6個外方位元素,從而可以進一步減少外業像片控制測量工作,提高攝影測量的生產效率。 8.7.1.2精度指標 空中三角測量的精度指標主要指定向誤差和控制點殘差。 框標坐標殘差絕對值一般不大于0. 010 mm,最大不超過0.015 mm。 掃描數字化航攝影像連接點上下視差中誤差為0. 01 mm(1/2像素),數碼航攝儀獲取的影像連接點上下視差中誤差為1/3像素。 基本定向點殘差、檢查點殘差、公共點較差依據相應規范執行。 8.7.2基本作業過程 空中三角測量的作業過程主要包括準備工作、內定向、相對定向、絕對定向和區域網平差計算、區域網接邊、質量檢查、成果整理與提交7個環節。 準備工作 內定向 相對定向 絕對定向和區域網平差計算 區域網接邊 質量檢查 成果整理與提交 8.7.3主要作業方法 8.7.3.1 解析空中三角測量 解析空中三角測量指的是用攝影測量解析法確定區域內所有影像的外方位元素及待定點的地面坐標。 根據平差中所采用的數學模型解析空中三角測量可分為 航帶法 ,獨立模型法,和光束法; 根據平差范圍的大小,又可分為單模型法,單航帶法和區域網法 8.7.3.2 gps輔助空中三角測量 gps輔助空中三角測量的作業過程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現行航空攝影系統改造及偏心測定。 (2)帶gps信號接收機的航空攝影。 (3)解求gps攝站坐標。 (4)gps攝站坐標與攝影測量數據的聯合平差。 8.7.3.3 pos輔助空中三角測量 將pos系統和航攝儀集成在一起,通過gps載波相位差分定位獲取航攝儀的位置參數及慣性測量裝置(imu)測定航攝儀的姿態參數,經imu、dgps數據的聯合后處理,可直接獲得測圖所需的每張像片的6個外方位元素 8.7.4質量控制 空中三角測量的質量控制主要包括原始資料使用正確性檢查、各項參數使用和設置檢查、平差精度檢查三個方面。 (1)原始資料使用正確性檢查:主要是檢查航攝成果的飛行質量和攝影質量是否符合規范要求。區域網基本定向點的平面和高程坐標值是否正確,多余控制點的平面和高程坐標值是否正確,是否有被遺漏未用的外業像片控制點等。 (2)各項參數使用和設置檢查:檢查航攝儀參數使用的是否正確,影像坐標系統的方向定義是否正確,航攝儀焦距使用是否正確,航攝儀鏡頭對稱畸變差測定值輸入是否正確等。 (3)平差精度檢查:主要是檢查內定向、相對定向、絕對定向和區域網接邊等精度。 8.7.5成果整理 空中三角測量成果主要包括成果清單、相機文件、像片控制點坐標、連接點或測圖定向點像片坐標和大地坐標、每張像片的內外方位元素、連接點分布略圖、保密檢查點大地坐標、技術設計書、技術總結、檢查報告和驗收報告以及其他資料等。 ------------------------- 8.8 數字線劃圖制 8. 8.1技術規格和要求 8.8.1.1 基本概念 數字線劃(dlg)是以點、線,面形式或地圖特定圖形符號形式表達地形要素的地理信息矢量數據集; 點要素在矢量數據中表示為一組坐標及相應的屬性值; 線要素表示為一串坐標組及相應的屬性值; 面要素表示為首尾點重合的一串坐標組及相應的屬性值 數字線劃圖是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的主要組成部分 數字線劃地圖的技術特征為:地圖地理內容、分幅、投影、精度、坐標系統與同比例尺地形圖一致 圖形輸出為矢量格式,任意縮放均不變形 8.8.1.2數據內容 數字線劃圖由數字線劃圖矢量數據(包括要素屬性)、元數據及相關文件構成 矢量數據包含定位基礎(平面與高程)、水系、居民地及設施、交通、管線、境界與政區、地貌、植被與土質等地形要素的空間坐標、屬性和幾何信息,以及注記、圖廓整飾要素及圖形數據等; 元數據是關于數據的說明數據; 相關文件指需要隨矢量數據同時提供的其他附件及說明信息 8.8. 1.3成果形式 數字線劃圖分為非符號化數據和符號化數據兩類 非符號化數據是以平面位置坐標、幾何信息和屬性值表示地形要素,即點、線、面形式的非符號化矢量數據集 符號化數據是以平面位置坐標、屬性和地圖特定符號的形式表示地形要素,是按照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gb/t 20257)要求進行了符號化及編輯處理后的矢量數據集 8.8.1.4基本等高 數字線劃圖的基本等高距依據地形類別進行劃分,一幅圖宜采用一種等高距,也可以圖內線性地物為界采用兩種等高距,但不應多于兩種 8.8. 1.5精度指標 數字線劃圖的精度指標包括位置精度和屬性精度 (1)位置精度主要指平面位置精度、高程精度和接邊精度 (2)屬性數據分類代碼應采用《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gb/t 13923)的規定,數據分層及其名稱、屬性表結構、屬性項的內容名稱及值域等相關走義應符合gb/t 20258要求。描述要素的各種屬性項如名稱長度等屬性值應正確 8.8.2基本作業過程 數字線劃圖的生產主要包括資料準備、數據采集與屬性錄入、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編輯與接邊、質量檢查、成果整理與提交5個環節 8.8.2.1 資料準備 制作數字線劃圖的方法不同,所用的原始資料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外業采集的數據、航空像片、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地形圖資料、技術設計書等以及其他需要的專業技術資料 8.8.2.2數據采集與屬性錄 依據設計和相應規范要求進dig數據采集和屬性錄入 8. 8.2.3 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編輯與接 圖形編輯主要是針對地形地物要素進行的,圖形編輯工作在相關規范中都有不同的規定,其中影像數據、外業調繪與補測的成果、最新交通數據、境界數據以及搜集的地名等資料是圖形編輯的主要依據。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編輯主要是協調各要素間相互關系 圖幅間的接邊既要保證線狀要素合理、完整、無縫連接,又要保證要素屬性接邊 8.8,2.4質量檢 數字線劃圖的數據檢查主要包括空間參考系、位置精度、屬性精度、完整性、邏輯一致性、表征質量和附件質量7個方面 8.8.2.5成果整理與提 按照技術設計要求對數字線劃圖成果進行整理和提交 8.8.3主要作業方法 8.8. 3.1 航空攝影測量 利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采用以人工作業為主的三維跟蹤的立體測圖方法。具體的dlg數據采集可以采用以下作業方式進行 (1)先外后內的測圖方式; (2)先內后外的測圖方式; (3)內外業調繪、采編一體化的測圖方式 8.8.3.2航天遙感測量 方法 (1)以數字正射影像圖(dom)為背景疊加數字柵格地進行dlg數據采集 (2)根據內業預采的成果,到野外進行全面核查,糾錯、補調 (3)根據野外核查、補調的成果,內業進行要素補充采集(包括圖形與屬性)和編輯 8.8.3.3地形圖掃描矢量化 8.8.3.4數字線劃圖縮編法 8.8.4質量控制 數字線劃圖的質量控制主要包括幾何精度檢查和屬性質量檢查兩個方面。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 (1)參考數據比 (2)實地檢 (3)室內檢 8.8.5成果整理 數字線劃圖數據生產需要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數字線劃圖數據文件、元數據文件、數字線劃圖數據文件接合表、質量檢查記錄、質量檢查(驗收)報告、技術總結報告等 -------------------------------------------- 8.9 數字高程模型制作 8. 9.1技術規格和要求 8.9.1.1 基本概念 數字高程模型(dem)是在一定范圍內通過規則格網點描述地面高程信息的數據集,用于反映區域地貌形態的空間分布。數字高程模型是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的主要組成部分。 8.9.1.2數據內容 數字高程模型成果由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元數據及相關文件構成。 8.9.1.3數據格式 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存儲時,應按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的順序排列。 數據格式宜滿足《地球空間數據交換格式》(gb/t 17798)的要求。 8.9.1.4格網尺寸 數字高程的格網尺寸依據比例尺選擇,通常1:500至1:2 000的格網尺寸不應大于0.001 m圖(m圖為成圖比例尺分母),1:5 000至1:10萬不應大于0.000 5 m。 8.9.1.5精度指標 數字高程模型成果按精度分為三級, 數字高程模型成果的精度用格網點的中誤差表示, 其高程中誤差的2倍為采樣點數據的最大誤差。 8.9.2基本作業過程9個環節 數字高程模型的生產主要包括資料準備、 定向、 特征點線采集、 構建不規則三角網( tin)內插dem dem數據編輯 dem數據接邊 dem數據鑲嵌和裁切 質量檢查 成果整理與提交 8.9.2.1資料準備 資料準備主要包括原始像片或掃描地形圖、技術設計書等所需的其他技術資料。 8.9.2.2定 向 采用攝影測量方法制作dem數據需要對像片進行定向建模,主要包括內定向、相對定向和絕對定向。 采用地形圖掃描矢量化法制作dem數據需要對掃描后的地形圖進行定向。 8.9.2.3特征點、線采集 對所有地形特征點、線進行三維坐標量測,除特征線外,還需要注意與高程有關的其他要素的采集,如各種水岸線、森林區域線等。 8.9.2.4 構tin內插dem 實踐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幾種內插方法包括:線性內插、雙線性多項式內插、分塊雙三次多項式內插、移動擬合法內插等。 目前常用的算法是通過等高線和高程點建立(tin),然后在tin基礎上通過線性和雙線性內插建dem。 8.9.2.5 dem數據編輯 dem數據編輯是指對內插形成的dem格網點逐個進行編輯。 8.9.2.6 dem數據接邊 相鄰的dem數據檢查接邊重疊帶內的相同平面坐標的格網點高程,若出現高程較差大于2倍dem高程中誤差的格網點,則視為是超限,需要對其進行重新編輯,然后重新進行接邊。接邊后的數據應連續,接邊的dem格網不應出現錯位現象,相鄰圖幅重疊范圍內同一格網點的高程值應一致。 8.9.2.7 dem數據鑲嵌和裁切 將相鄰的dem數據進行鑲嵌,按照相關規范或技術要求規定的起止格網點坐標進行裁切,根據具體要求可以外擴一排或多排dem格網。 8.9.2.8質量檢查 dem數據檢查主要包括空間參考系、高程精度、邏輯一致性和附件質量4個方面。 8.9.2.9成果整理與提交 按照技術設計要求對數字高程模型成果進行整理和提交。 8.9.3主要作業方法 dem數據采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8.9.3.1 航空攝影測量方法 8.9.3.2利用空間傳感器方法 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機(星)載雷達或機載激光測距儀等進行數據采集。 8.9.3.3地形圖掃描矢量化法 8.9.4質量控制 dem的質量控制包括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和最終成果質量控制兩部分。 8.9.5成果整理 數字高程模型數據生產需要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數字高程模型數據文件、原始特征點、線數據文件、元數據文件、數字高程模型數據文件接合表、質量檢查記錄、質量檢查(驗收)報告、技術總結報告等。 ---------------------------------------------------- 8. 10 數字正射影像圖制作 8. 10.1技術規格和要求 8. 10.1.1 基本概念 數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是將地表航空航天影像經垂直投影而生成的影像數據集。 參照地形圖要求對正射影像數據按圖幅范圍進行裁切,配以圖廓整飾,即成為數字正射影像圖(dom),它具有像片的影像特征和地圖的幾何精度.是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的主要組成部分。 8. 10. 1.2數據內容 數字正射影像圖成果由數字正射影像數據(包括影像定位信息)、元數據及相關文件構成。相關文件指需要隨數據同時提供的說明信息,如圖廓整飾、圖歷簿等。 8. 10,1.3數據格式 數字正射影像圖成果應具有坐標信息,存儲數字正射影像圖應選用帶有坐標信息的影像格式存儲,如geotiff、tiff tfw等影像數據格式。 數字正射影像圖采用非壓縮的tiff格式存儲; 根據生產使用數據源的不同,數字正射影像圖的色彩模式分為全色和彩色兩種形式,全色影像為8位( bit),彩色影像為24位(bit); 影像空間信息文件為ascii文本格式,坐標起算點為影像左上角像素中心坐標; 元數據文件可采用mdb格式或文本格式存儲。 8. 10.1.4影像分辨率 數字正射影像圖的地面分辨率在一般情況下應不大于0. 000 1 m圖(m圖為成圖比例尺分母)。 以衛星影像為數據源制作的衛星數字正射影像圖的地面分辨率可采用原始衛星影像的分辨率。 8. 10. 1.5精度指標 平地、丘陵地數字正射影像圖的平面位置中誤差一般不應大于圖上0.5 mm, 山地、高山地數字正射影像圖的平面位置中誤差一般不應大于圖上0. 75 mm, 明顯地物點平面位置中誤差的兩倍為其最大誤差。 數字正射影像圖應與相鄰影像圖接邊,接邊誤差不應大于兩個像元。 8. 10.2基本作業過程 數字正射影像圖的生產主要包括8個環節 資料準備 色彩調整 dem采集 影像糾正(融合) 影像鑲嵌 圖幅裁切 質量檢查 成果整理與提交。 8.10.2.1 資料準備 資料準備主要包括原始數字像片、控制點成果、dem成果、技術設計書等所需的其他技術資料。 8.10.2.2色彩調整 影像色彩調整主要包括影像勻光處理和影像勻色處理。 消除影像色彩(色調)上的差異,需要對影像進行色彩平衡處理,即勻光處理。 了保證產品的影像質量和數據應用的質量,一般需要對這兩種情況分別進行處理,即勻色處理。 8. 10.2.3 dem采集 用于數字正射影像幾何糾正的dem宜采用滿足數字正射影像圖生產規范中精度要求的dem產品。 為了滿足地面上大型構筑物(如河流上的橋梁、高架路等)的糾正精度,需采集這些構筑物的高程特征線或特征點,與其他的特征點線一起構tin內插生產dem格網高程。 8.10.2.4影像糾正(融合) 利用控制點進行影像糾正。將多光譜數據與全色數據融合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真彩色遙感影像,不同的融合算法決定了最終的影像數據有不同的色彩表現。 8. 10.2.5影像鑲嵌 按圖幅范圍選取需要進行鑲嵌的數字正射影像,在相鄰正射影像間選繪編輯鑲嵌線,按鑲嵌線對所選單片正射影像進行裁切,完成單片正射影像之間的鑲嵌工作。 8.10.2.6圖幅裁切 按照技術設計要求對鑲嵌好的正射影像數據進行裁切。 8. 10.2.7質量檢查 數字正射影像的檢查主要包括空間坐標系、精度、影像質量、邏輯一致性和附件質量檢查。 8.10.2.8成果整理與提交 8. 10.3主要作業方法 8. 10.3.1 航空攝影測量法 航空攝影測量方法dom數據采集可以采用微分糾正方法進行。 主要工作包括: (1)設置正射影像參數。設置影像地面分辨率、成圖比例尺,選擇影像重采樣方法,一般采用雙三次卷積內插法。 (2)正射糾正。基于共線方程,利用像片內外方位元素定向參數以及dem,對數字航空影像進行微分糾正重采樣;并依次完成圖幅范圍內所有像片的正射糾正。 (3)單片正射影像鑲嵌。按圖幅范圍選取所有需要進行鑲嵌的正射影像,在相鄰影像之間選擇鑲嵌線,按鑲嵌線對單片正射影像進行裁切,自動完成單片正射影像之間的鑲嵌。 (4)圖幅正射影像裁切。按照內圖廓線最小外接矩形范圍、根據設計要求外擴一排或多排柵格點影像進行裁切,裁切后生成正射影像文件。 8.10.3.2航天遙感測量法 衛星遙感影像正射糾正按下列作業方法進行: (1)如采用全色與多光譜影像糾正,應根據地區光譜特性,通過試驗選擇合適的光譜波段組合,分別對全色與多光譜影像進行正射糾正; (2)對于高山地、山地,根據影像控制點,應用嚴密物理模型或有理函數模型并通過dem數據進行幾何糾正,對影像重采樣,獲取正射影像; (3)對于丘陵地可根據情況利用低一等級的dem進行正射糾正,對于平地可不利用 dem直接采用多項式擬合進行糾正。 8. 10. 3.3真正射影像制作 真正射影像,簡單一點講就是在數字微分糾正過程中,要以數字表面模型(dsm)為基礎來進行數字微分糾正。 需要制作真正射影像的情況往往是那些地表有人工建筑或有樹木等覆蓋的地區,這些地區的dsm和dem的差別就體現在人工建筑或樹木等的高度上。8. 10.4質量控制 正射影像圖的質量控制主要包括幾何精度檢查和影像質量檢查兩個方面。 8. 10.4.1幾何精度檢查 (1)野外檢測:用于檢查正射影像圖的絕對精度; (2)與等高線圖或線劃地圖套合后進行目視檢查; (3)影像鑲嵌時檢查接邊差是否超限。 8. 10.4.2影像質量檢查 8.10.5成果整理 數字正射影像圖數據生產需要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數字正射影像圖數據文件、正射影像鑲嵌線數據文件、元數據文件、數字正射影像圖數據文件接合表、質量檢查記錄、質量檢查(驗收)報告、技術總結報告等。 -------------------------------------------------------------- 8. 11 三維建筑模型建立 8. 11.1技術規格和要求 基礎地理信息三維模型是地形地貌、地上地下人工建(構)筑物等基礎地理信息的三維表達,反映被表達對象的三維空間位置、幾何形態、紋理及屬性等信息 8.11:2基本作業過程 三維模型的生產主要包括5個環節 資料準備 數據采集與屬性錄入 模型的制作 質量檢查 成果整理與提交 通常利用交互式cad、攝影測量或激光掃描等技術手段,獲取幾何信息 根據模型的精度要求貼加不同類型的紋理。 資料準備:高分辨率的航片影像、大比例尺矢量數據。 數據采集與屬性錄入:實地建筑紋理采集、與模型對應矢量數據的屬性的調繪及屬性錄入、建筑紋理與大比例尺數據的對應。 模型的制作:對實地采集的建筑紋理進行處理,對建筑結構進行模型構建,得到模型幾何與紋理數據文件。 質量檢查:根據項目要求對制作的模型進行質量檢查。 成果整理與提交:成果數據可直接放到表現平臺上直接加載,如果確定無錯誤后,則檢查后的成果按有關規范進行整理與上交備份。 8. 11.3主要作業方法 -航空攝影測量:獲取地理要素的幾何信息,構建模型 -激光掃描:指通過機載、車載、地面激光掃描方式,獲取地理要素的幾何及紋理信息,構建模型。 -傾斜攝影:-獲取地理要素的幾何及紋理信息,構建模型。 -野外實地測量:-指采用經緯儀、全站儀、手持式測距測高儀或皮尺等測量工具,獲取地理要素的幾何尺寸,構建模型。 -內業數據處理:獲取相互之間拓撲關系表達主要通過內業數據處理實現。 8. 11.4質量控制 8.11.4.1質量控制方法 參照國內主流平臺做法,檢查方法可分下以下幾類。 (1)文件替換: (2)專業美工人員審驗 (3)針對項目管理軟件控制 (4)建模軟件插件控制 8.11,4.2質量控制要求 數據質量應采用數據質量元素描述。 數據質量元素包括完整性、幾何精度、屬性精度、現勢性和邏輯一致性等方面內容。 對于數據源、數據加工過程、數據內容取舍和數據更新維護過程等涉及數據質量的相應內容應有記錄文檔。 8. 11.4.3模型質量評定 模型的質量主要從數據組織、幾何精度、結構精度、紋理質量、附件質量5個方面進行評定。 (1)數據組織:主要檢查文件命名、數據組織和數據格式的正確性、規范性,存儲數據介質和規格的正確性,模型展示效果等。 (2)幾何精度:主要檢查模型平面位置精度(絕對、相對)和高程精度(絕對、相對)。 (3)結構精度:主要檢查模型細節表現和相互關系的正確性。 (4)紋理質量:主要檢查影像色調是否均勻、反差是否適中.影像清晰度,影像外觀質量(噪聲、云塊、劃痕、斑點、污跡等)。 (5)附件質量:主要檢查元數據文件正確性和完整性,上交資料的齊全性。 8. 11.5成果整理 三維模型制作的數據生產需要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 模型幾何源數據、 模型紋理源數據、 模型平臺成果數據、 質量檢查記錄、 質量檢查(驗收)報告、 技術總結報告、 相關文件參數(包括區劃范圍內模型的點數三角面數、貼圖個數、貼圖尺寸、總貼圖數據量、運行平臺模型表現時的資源影響程度)等。 ------------------------------------------------------ 8. 12 遙感調查工作底圖和專題遙感數據成果制作 8. 12.1技術規格和要求 8. 12.1.1 數據內容 遙感調查工作底圖由正射影像圖和圖廓整飾信息、行政界線、地名以及其他專題信息組成。 (1)正射影像圖包括影像數據、影像信息文件、元數據文件。 (2)圖廓整飾信息包括影像時間、比例尺、制作單位、密級等信息。 (3)專題遙感數據成果包括柵格數據、矢量數據和元數據。 8.12.1.2數據格式 非壓縮的tiff格式存儲,元數據文件可采用mdb格式或文本格式存儲, 8. 12.1.3分辨率 根據項目要求確定影像 時間分辨率 地面分辨率 波譜分辨率 8. 12.2基本作業流程 獲取收集項目要求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采集糾正控制點,使用遙感圖像處理軟件進行正射糾正、配準、融合、鑲嵌與增強,制作正射影像圖;進行圖面整飾,疊加行政界線等要素,制作遙感調查工作底圖,提供實地采樣調繪;根據采樣調繪成果對影像進行解譯,采集專題數據,制作專題遙感數據成果。 8. 12.3主要作業方法 8. 12.3.1 遙感影像數據源選擇 制訂遙感影像源方案,確定采用的影像類型、影像分辨率,收集獲取遙感影像資料。 8.12.3.2像控點采集 像控點獲取方式主要包括: 外業gps實測 在已有的地形圖、正射影像圖上進行采集。 8. 12.3.3 dom生產 1.航空遙感影像 以航空攝影資料、像控點成果、數字高程模型數據為基本資料,利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及輔助軟件,通過空三——正射糾正、影像鑲嵌裁切、圖像處理等工作,制作航空數字正射影像圖數據。 2.航天遙感影像 以遙感影像、像控點成果、數字高程模型數據為基本資料,利用遙感影像處理平臺,進行正射糾正、影像融合、影像鑲嵌、影像裁切、圖像處理等,制作數字正射影像圖數據。
8. 12.3.4調查工作底圖制作 1.影像增強 對影像進行增強以擴大地物波譜的亮度差別,使地物輪廓分明,易于區分和識別,充分挖掘遙感圖像中所蘊含的信息。主要方法有彩色增強、反差增強、濾波增強和比值增強等。 2.影像圖整飾 對正射影像圖進行圖廓整飾,疊加行政區劃、地名以及其他專題信息要素,制作遙感調查工作底圖。 3.調查底圖噴繪 對制作的遙感調查工作底圖進行噴繪。 8.12.3.5調查與采樣 以遙感調查工作底圖為基礎,對項目區內的要素屬性進行實地調查,采集影像分類訓練樣本與檢驗樣本。 8. 12.3.6影像解譯(目視解譯 計算機解譯) 1.目視解譯 (1)遙感圖像的目視解譯原則是:總體觀察,綜合分析,對比分析,觀察方法正確,尊重影像的客觀實際,解譯圖像耐心認真,有價值的地方重點分析。 (2)目視解譯的步驟主要是:從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難,先山區后平原,先地表后深部,先整體后局部,先宏觀后微觀,先圖形后線形。 (3)目視解譯的一般程序:一般包括解譯準備、建立解譯標志、解譯、實地核查與成果修改完善等階段。 根據野外實地調查與采樣結果,修正預解譯圖中的錯誤,確定未知類型,細化預解譯圖,形成正式的解譯圖。 2.計算機解譯 計算機解譯是利用專業圖像處理軟件,實現對圖像的自動識別和分類,從而提取專題信息的方法。 計算機自動分類包括監督分類和非監督分類。 非監督分類一般包括影像分析、分類器選擇與優化、影像分類、類別定義與類別合并、分類后處理、結果驗證6個步驟; 監督分類一般包括類別定義與特征判別、訓練樣本選擇、分類器選擇與優化、影像分類、分類后處理、結果驗證6個步驟。 影像解譯與遙感專題成果獲取一般都采用目視解譯與計算機分類結合的方式進行。 8.12.3.7專題成果制作 對遙感解譯專題數據進行版面設計與符號配置、色彩設計等,形成遙感專題數據成果。 8. 12.4質量控制 專題遙感數據成果的質量控制主要包括屬性精度檢查和質量精度檢查,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 (1)野外檢測:用于檢查專題遙感數據成果的絕對精度; (2)與遙感調查底圖疊加后目視檢查其幾何精度; (3)利用分辨率高于工作底圖的遙感影像抽樣檢查其屬性精度; (4)目視接邊檢查,保證分幅分塊數據的幾何接邊與屬性接邊; (5)通過gis軟件檢查矢量數據拓撲關系的正確性。 8. 12.5成果整理 遙感調查工作底圖和專題遙感數據成果生產需要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正射影像圖數據、遙感調查工作底圖數據、專題遙感數據、成果質量檢查記錄、質量檢查(驗收)報告、技術總結報告、其他成果及各種專業資料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