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甜 攝影/朱輝峰
2010年9月初,湖南基礎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開始試運行。不只是簡單地搜索餐廳、加油站等興趣點,如果擁有信息的機構愿意開放權限,平臺上還能夠查到沿路有多少混凝土建筑,地下管道怎樣分布,甚至醫院里有幾張空余床位。和一般的地圖網站不同,這里有更精細的基礎地理數據,更豐富的專題數據,是信息的集散地。
不過,一切數據都得載于有形的地圖之上。畫出地圖,才是最關鍵的。
第一步:航攝
小型運輸機,在云層下面飛出數條平行航線
平臺提供的基礎地理數據(水系、交通、地貌等),都來自湖南省第三測繪院。不過作為獲取數據的第一步,航空攝影是交給專門的公司做的。
“航攝其實很簡單”,測繪院二分院院長劉仁峰雖然沒有參與過航攝,但曾進過航攝飛機,“一個小型的運輸機,兩個人。一人管駕駛,一人管照像機”。當然,起飛之前必須得到空管部門的批準,不然被誤打下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照像機的鏡頭從飛機底部一個特制的洞口探出,每隔零點幾秒按一次快門;飛機則沿著近乎平行的航線往返于天空中,直到整個測繪區域都被航線覆蓋。至于相鄰航線的距離和按快門的頻率,“反正要保證旁向重疊度(相鄰航線間的重疊度)在30%左右,航向重疊度(同一航線內相鄰像片之間的重疊度)在65%左右”。(注:像片重疊度,是指相鄰兩張像片上相同地物構像面積占整幅像片面積的百分比。)
如果地圖精度和清晰度要求比較高,拍攝那天“最好是萬里無云”,飛機也不能飛太高,“往往都在云層下面”。具體有多高?這得看地圖的比例尺和鏡頭的焦距。有一個簡單的公式:航高=鏡頭焦距/像片比例尺(通常是地圖比例尺的1/4)。在城市飛行,一般不會遇到障礙物,不過山區就不一定了,“聽一個搞航攝的朋友說,有次在張家界測量,飛著飛著突然眼前出現一座山峰,差點就撞上了,嚇得飛行員一身冷汗”。
第二步:確定坐標
拿著像片去找一個控制點,有時要翻山越嶺一整天
1997年,實習期的劉仁峰第一次參加測繪,坐了一天車,翻越雪峰山,跑到懷化安江的一個偏僻的地方,拿著像片找控制點。這個被稱為像片控制的環節,是為了給像片上的點確定平面坐標。
控制點通常選擇能在像片上一眼看出的地物點(如道路交叉點等),測出坐標后,在像片上準確地“刺”出來。“那時還沒有GPS,用的是全站儀,從27倍的光學望遠鏡里觀測立在控制點上的花桿”,回憶第一次測繪經歷,劉仁峰覺得復雜又好玩。現在使用GPS,直接把接收器放在控制點上,就能收到衛星發射來的位置信息。不過測繪人員也沒輕松多少,一萬平方千米的測區內一般要找120多個像片控制點,如果5個測繪員人手一臺GPS,也要花十來天。
航攝生成的像片非常多,制作1∶10000比例尺的長沙地圖,拍下來的數碼像片有好幾百G(1G=1千兆字節)。所以,除非是精度要求比較高,否則沒有必要每一個點都去實地測量。“像施工設計這樣的工程才會要求全野外布點,一般都是1∶500的比例尺。”為了減少測繪人員的野外工作量,在同一航線所拍的像片中,總是每隔一定的距離才抽一張去實地測量。
然而要得到整片區域的坐標,需要的控制點遠遠超過這個數目。一萬平方千米的測區,需要的控制點在三千個左右。那些沒被選中的像片如何確定控制點并獲得坐標呢?“這要借助于空中三角測量法”(一種根據少量的野外控制點,在室內進行控制點加密,求得加密點的平面坐標的測量方法)。“加密,就是把原來少量的控制點變得密集起來,”劉仁峰解釋說。
第三步:立體采集
戴3D眼鏡,手搖輪子,腳踩轉盤,這工夫需要練3到6個月
我們在測繪院四樓的機房里看到,工作人員各戴一副3D眼鏡,兩手分別搖著一個輪子,面前電腦屏幕里顯示的,正是重疊后的兩張像片。“這種立體采集是繪制地形圖草圖的過程,”劉仁峰解釋,“像看3D電影一樣”。
當然,繪制地圖遠沒有看電影那樣愜意。走近一點,還會發現工作人員的兩只腳也沒有閑著,左腳踏著一只轉盤,右腳則控制兩個類似汽車油門和剎車的開關。透過3D眼鏡可以看出立體影像,轉動左、右手輪和腳盤,讓影像左右、上下移動并產生縱深變化,右腳踩下開關后,就可以沿著立體影像上地物的輪廓,畫出由點線面構成的矢量地形圖了。眼腦手腳一齊上陣,這工夫太需要協調性了,畫得多了,“再不發達的小腦都能給你練發達”,劉仁峰笑說。初學者通常要花3到6個月的時間,才能畫出平滑的而不是鋸齒一樣的線條。
繪圖員周師傅剛到院里時只有15歲,三十年來,他繪制過的圖“已經數不清了”。繪圖設備一直在更新,從前蘇聯的多倍儀、東德的托普卡,到占地十幾個平方的B8S、能與計算機相連的解析三,再到采集室里這種全數字的解析四,光學儀器變成了計算機,體積越來越小,繪圖效率則越來越高,“過去畫一幅1∶10000的地圖得1個月,現在只要七八個工作日”。不僅矢量圖,數字正攝影像圖(DOM)、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柵格圖(DRG)等等,都是這些設備做出來的。
第四步:繪注
井蓋、消防栓、樹蔭下的路燈、航攝時還未建成的大樓,最后都要一筆一筆畫上去
地圖上表示地理要素的符號各自不同,等高線是閉合的圈,小溪是藍色的單線,醫院是紅色的十字架等,都是有國家標準的。沒有計算機的時候,僅靠光學儀器上的鉛筆把這些東西畫在薄膜上,還遠遠不夠,必須得由人操著直線筆、曲線筆、針頭、小圓規等各種繪圖工具,沾上特制的墨水,沿著鉛筆的痕跡重描一遍。邊沾邊畫。
改用計算機繪圖后,直接在軟件里輸入代碼,符號就自動生成了。不過,這種只有空間數據的地圖仍不夠完善。道路名稱、有哪些單位、房屋的層高和建筑材料等,這些屬性數據都得工作人員到實地去調查、繪注。另外,井蓋、消防栓、樹蔭下的路燈、航攝的時候還沒建成的大樓,“只要像片里看不出來,而走在街上又能肉眼直接看見的地表附著物,都要補充到地圖上去,”劉仁峰說,“不過動物可不算啊”。結合草圖與外業調繪的成果,一張地圖才算真正地完成了。
所謂成圖,不是指墻上掛的那種地圖。那些掛圖全是由大比例尺的成圖縮編而成,不僅精確度差了一些,信息也沒有后者豐富。做一幅1∶10000的長沙市成圖,需要把四五十張大約65×48cm的小成圖拼接起來。當然,計算機時代的地圖拼接全由電腦自動處理,“測繪早就進入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
Tips
湖南基礎地理信息
公共服務平臺記者試用報告
A.平臺分政務版(9月底開始在政府內網上試運行)和公眾版(網址: www.dzmap.cn。10月開始公測,目前不穩定)。
B.1∶10000的政務版比1∶250000的公眾版包含更多數據,部分地區能達到0.2米的分辨率,電線桿都能看清。而在公眾版里,等高線、平面坐標等一些涉及保密的數據不會被公開。
C.記者體驗的感覺是,平臺的操作界面沒有百度、Google地圖那么友好,不過數據卻很豐富,興趣點圖層有37個,包括矢量圖、影像圖、地勢圖和專題圖等。除了可以查詢位置,計算兩點間距離,統計一個空間中內容物數量,還能通過將兩個以上圖層進行疊加,計算分析出某類地理要素的變化趨勢。
D.借助平臺,房地產經紀人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尋找滿足條件的所有房屋;普通用戶想要查詢最近餐館的位置,找到最合理的公交線路等都是小菜一碟。當然,如果相關職能部門愿意開放數據,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就不僅僅是一張電子地圖了。
感謝 湖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華亮春、艾馳、田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