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講述什么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 本書細節上是如何安排的本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自律,第二部分講述愛,第三部分講述成長與宗教。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愛是自律的原動力,通過自律使得心智更成熟,促進了我們的成長和思想的轉變。 自律問題與痛苦
問題帶來了痛苦,我們又不愿意承受痛苦,所以大多數人遇到問題就逃避,似乎這樣問題就解決了,但我們都明白問題還在哪,只是我們視而不見罷了。 如果我們一直逃避問題,那么人生將止步不前。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讓我們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
通過自律,我們就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如何以堅毅、果敢的態度,從學習與成長中獲得益處。我們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我們雙方如何忍受痛苦,獲得成長。 自律的四個技巧自律,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實踐這些原則,關鍵在于你的態度,你要敢于面對痛苦而非逃避。 推遲滿足感
例如,在工作時,首先解決困難的工作,然后再做簡單的工作。在生活中,推遲享受,先做應該做的事。 承擔責任
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但也不要承擔強加給自己的責任。例如,作為子女,需要關心父母,要在他們年老時盡到贍養義務;作為學生,需要認真學習,尊敬師長;作為父母,要關愛孩子;作為職工,要完成自己的工作。我認為,逃避屬于自己的責任,就是逃避成長,也就是懶惰。 尊重事實
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了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
與現實的脫節,只想待在原地不動,是不愿走出舒適區的懶惰,這種行為就沒有尊重事實。 獻身真理意味著什么?
反省內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于觀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選擇后者。實際上,愿意獻身真理對于我們的非凡價值,將使痛苦顯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的快樂,甚至遠遠大于痛苦。
不然,我們就將生活在封閉的系統里——就像是單間牢房,我們“反復呼吸自己釋放的惡臭空氣”——如同塞爾維亞·普拉斯(美國女詩人)的比喻,沉湎在個人幻想里。 保持平衡
換句話說,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約束”,我稱之為“保持平衡”,這也是自律的第四種原則。
以生氣為例,我們不但要有生氣的能力,還要具備即便生氣、也可抑止其爆發的能力。我們還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當表達生氣的情緒:有時需要委婉,有時需要直接;有時需要心平氣和,有時不妨火冒三丈。表達生氣,還要注意時機和場合。我們必須建立一整套靈活的情緒系統,提高我們的“情商”。相當多的人直到青年、中年以后,才掌握了如何生氣的本領,這實在不足為奇。終生不知如何生氣者,想必也是為數眾多。
要使心智成熟,就須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標、責任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利用機遇,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相當多的人都沒有選擇放棄,他們不想經受放棄的痛苦。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或早或晚,都要經歷需要放棄的重大時刻。
放棄自我,是耗時長久、逐步適應的過程,我們需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為了減少痛苦,我們需要學習一種極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我稱之為“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的前提,在于你獲得的永遠比放棄的多。自律,就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其中必然經歷放棄的痛苦,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質一樣,舊有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會誕生。 自律的原動力——愛愛,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現象,我們很難給出確切的定義,也很難接觸到其本質。 真正的愛首先,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在于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其次,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愛是自我完善,意味著心智不斷成熟。愛,能夠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 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覺到進步。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他人。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讓孩子懂得什么是自我完善。 第四,愛是自我完善,也是幫助他人完善。它意味著持續努力,超越自我界限。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 不是真正的愛1.陷入情網 首先,墜人情網,通常涉及與性有關的欲望。其次,墜入情網的“愛”不會持續太久。不管愛的對象是誰,早晚我們都會從情網的羈絆中“爬出”。 心理學上的“自我界限”
墜人情網,似乎能夠使之實現“逃亡”,擺脫孤獨和寂寞(盡管這種擺脫是暫時性的)。墜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與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沖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決堤的洪流。聲勢浩大地涌向所愛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們跟愛人結合在了一起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現象。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感覺是虛幻的,常常與現實脫節。這種感覺就和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能稱霸世界一樣不可理喻。 2.依賴性
3.自我犧牲
愛的本質
精神貫注不等于真正的愛,但貫注畢竟是愛的起點。給予某種事物以精神貫注,可能面臨拒絕或遭受損失;接近某個人,就可能經受失去對方的危險,讓你再次回到寂寞、孤獨的狀態。
具體而深刻的承諾,即便不能保證情感關系一帆風順,也會起到很大作用。
勤于自省,才能走出這種境地。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誠實和謙遜的態度,正如世紀一個英國僧侶所說:“誠實和謙虛,意味著有自知之明。 成長與宗教
通常,我們對宗教的定義過于狹隘。我們認為,擁有某種宗教信仰,就意味著要相信某些神靈加入某個信徒組織.舉行某種宗教儀式。我們的宗教和世界觀,常常取決于童年經歷的影響,這就構成宗教與現實的對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對立。
心智的成熟,其實就是從小宇宙進入到大宇宙的歷程。
|
|
來自: 易良義 > 《語言 學習 寫作 故事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