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原名叫四里崗,距縣城東南8里許。 清朝乾隆年間,知縣張坊等文人雅士到這里敬香踏青,見山勢如龍蟠吐珠,起名盤山。 山坳如盆,水草豐茂,并有一小泉流瀉。 唐時建有一寺,俗稱盆兒寺,植松種槐。 到明宣德二年(1427年)盆兒寺建筑僅存在石幢。 是年,重建釋迦殿等,敕賜顯化寺。 后來又鑿石洞二窟,名為大小石窟。 在明宏治、嘉靖、萬歷年間,清代的乾隆、道光年間又有維修。 光緒年間增建神仙洞。 至此,形成座北向南、從高向低四處院落,北院有樓一幢,神仙洞為底層,上為文殊樓;右配僧舍3小間。 中院韋馱殿,面闊三間,右配方形鐘樓,左下方有唐松一株,松左山腳有九仙殿一小院,院內有槐抱榆一株。 下院釋迦殿,面闊三間,右山巖上玉皇閣,面闊一間。 左山腳師房樓,面闊一間。底院,無正殿,左首觀音殿,其南為一小廟,正南開山門。 整個寺院東依蓮花峰,峰腰從北向南有阿育王塔一座,大石洞、小石洞二窟。 大小石洞間有山峰滲出細流一脈,稱一線泉。 寺院占地約二萬平方米,樓閣亭臺,松槐榆柳、牡丹桃杏俱全,有山有水,且集釋道儒于一寺。 清朝以降,一直是天城官吏、文人雅士、平民百姓踏青拜佛首選寺院。 ![]() 大同市天鎮縣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存繁衍,戰國初為代國延陵邑,唐設天成軍,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天成衛,正統十四年(1449年)遷鎮虜衛至天成衛,清順治三年(1646年)合天成、鎮虜二衛為天鎮衛,雍正三年(1725年)改制為天鎮縣。 該縣地處邊塞,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此沖擊交融,形成了多元而特色鮮明的天鎮文化,在天鎮文化的傳承與演進中又孕育出了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宗教文化、邊塞文化、長城文化等多個個性鮮活的子文明,是晉北傳統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 ![]() ![]() ![]() 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周長一里七分。 城墻高3.6丈。筑有東門。 東門高5米,寬3米,進深11米,磚券門洞,門有石額“鎮云”。 此堡堡址海拔1255米,占地41畝。這個堡是嘉靖年間修筑長城,又修筑和長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樺門堡、保平堡、平遠堡、平定堡)之一,西面距長城1公里,南面和樺門堡、北面和新平堡相呼應,當時屬大同鎮新平路直屬戍堡之一。 據明萬歷《三云籌俎考》記載時駐有“守備、坐堡把總各1員,有官兵314人,戰馬和騾子17匹,分守長城7里多,邊墩18座,火路墩11座”。 當時,管轄邊墩中有一個平虎墩,為極沖之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北邊蒙古游牧部落首領俺答從這里突破,進入天城衛進行搶掠。這個堡也是備御要地,又于明隆慶六年(1572)增修1次,城墻包磚。 ![]() ![]() 保平堡堡內中心建有玉皇閣一座,建筑和現存的新平玉皇閣一樣。 據這個堡的老年人說,登閣一望,長城內外十里景象盡收眼底。 堡雖不大,卻有寺廟12處,龍王廟、奶奶廟、羅漢廟、佛殿、觀音廟、城隍廟、真武廟,城門上建有關帝廟。 這是一個封建文化建筑齊全的“全廟”堡寨。 可見,這不單是個軍事堡寨,也是一個儒釋道文化相當發達的堡寨。 四百多年來,人們生生不息,一直傳承和發展著這種文化。 ![]() ![]() 慈云寺是天鎮縣現存邊塞歷史文化文物的典型,以其歷史久遠,規模宏大而著稱,于1957年山西省政府審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晉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慈云寺始建于唐代,由縣志記載,貞元年間(785—805)筑天成軍城池。 “軍”唐朝為軍事單位。 城池是軍事要素設施之一。 一般講,先筑城池,后修寺廟。慈云寺建筑在貞元之后,那時叫法華寺,到遼開泰八年(1019年)重新修葺。 到明朝中的宣德年間(1426—1435年)又進行大修,敕賜“慈云寺”,史稱“關外巨剎”。 清朝,亦屢有修葺,但一直保持元明朝時的建筑風格。 ![]()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天鎮縣以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為抓手,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資源,構建天鎮文化旅游大格局,打造留住鄉愁的“天城古鎮”,推動文化旅游產業一步步攀上新的高度。 攝影/后期 門璐 責任編輯:張旭日_DT03 原標題:【原創視頻】大開眼界!大同竟有這樣一處不為人知的秘境!美不美?自己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