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虛論治 痹證日久,相應臟腑因之受 累,氣血虛弱,陰陽失調,邪戀不 去而釀生頑痹。歷代前賢對頑痹 屬虛者亦有諸多論述。喻嘉言 《醫門法律·中風門》中強調痹 證日久,關節變形,僵硬者,“未 可先治其痹,應先養其氣血”。馮 兆張《馮氏錦囊》一書亦認為鶴 膝風多屬腎虛,以腎主骨,腎氣 虛弱,邪氣乘之而得。葉天士提 出“新邪宜速散,宿邪宜緩攻”和 “虛人久痹宜養肝腎氣血”的治 痹大法。由此可見,頑痹屬虛者 當責之肝脾腎陰陽失調,氣血虛 弱,臨證宜益其氣血,調其陰陽, 以圖治病求本?,F將常見證型和 治則分述如下: 1.1 脾腎陽虛 痹證日 久,骨節疼痛,關節僵硬變形,冷 感明顯,筋肉萎縮,面色淡白無 華,形寒肢冷,彎腰駝背,腰膝 酸軟,尿多便溏,或見五更瀉, 舌淡自,脈沉弱。治宜健脾益氣, 溫陽補腎。方用真武湯加味。藥 如附子、生姜、茯苓、自術、白芍、 黃苠、當歸、桑寄生、巴戟、杜仲、 牛膝等。 1.2肝腎陰虛痹證日久 不愈,骨節疼痛,筋脈拘急牽引, 往往在運動時加劇,形瘦無力, 煩躁,盜汗,頭暈耳鳴,面赤或持 續低燒,日哺潮熱,腰膝酸軟無 力,關節或見紅腫灼熱,或變形, 日輕夜重,口干心煩,納少,大便 干結,舌質紅,苔少,脈細。治宜 滋養肝腎,祛風活絡。方用加味 左歸丸。藥如熟地、山藥、山萸 肉、鹿角膠、杞子、菟絲子、牛膝、 雞血藤、桑寄生等。 1.3氣血虛弱 癥見肌肉 關節酸痛無力,時輕時重,活動 后加劇,或肢體麻木,或關節變 形,肌肉萎縮,面黃少華,心悸, 氣短,乏力,易出汗,低熱,食少, 便溏,舌淡或偏紅,苔薄白或薄 少,脈沉細弱。治宜補氣養血,蠲 痹活絡。方用十全大補湯加味。 藥如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當 歸、川芎、熟地、自芍、黃芪、桑寄 生、威靈仙、雞血藤等。 2從瘀論治 瘀血乃由于氣血失調,氣血 運行不暢或血離經脈而成。王清 任《醫林改錯》中提出瘀血致痹 學說,并創制身痛逐瘀湯,在眾 多治痹方中獨樹一幟。頑痹日 久,血液運行滯澀不暢,氣血凝 滯,瘀阻經絡關節,正所謂“久病 血停為瘀”、“病久入絡”。瘀阻經 絡,不通則痛,故頑痹屬瘀者必 以患處刺痛拒按為其特點,治療 上必以“通”為治。臨床癥見肌肉 關節剌痛,痛處不移,拒按,久痛 不已,日輕夜重,或有硬結,面色 黧黑,肌膚干燥無光澤,口干而 不欲飲,舌紫晦暗,或有瘀斑,舌 苔薄白或薄黃,脈沉澀。治宜活 血化瘀,祛風活絡,通經止痛。方 用加味活絡效靈丹。藥如當歸、 丹參、乳香、沒藥、秦艽、防風、羌 活、海風藤、五靈脂、雞血藤、牛 膝等。 3從痰論治 顧松園《醫鏡》指出:“邪郁 病久·…一濕變為痰?!碧当猿梢颍?其一源于外濕,多由于濕痹經久 不愈,濕聚成痰:另一來源為內 濕,即痹病日久,臟腑失調,脾失 健運,痰從內生,或氣血凝滯,津 液遂轉化為痰濁。痰濁為患的特 點是無處不到,特別是關節腔隙 之處,更易為留痰之所。頑痹的 發展過程中,痰既是病理產物, 也是病情加重的直接原因。痰濁 阻絡,癥見關節腫脹,甚至關節 肌膚腫痛,陰雨天尤甚。或見痰 核硬結,頭暈目眩,頭重如裹,胸 脘滿悶,納呆惡心,泛吐痰涎,久 病而形體不瘦,瞼胞浮腫色黯 滯,舌體胖色黯,苔白膩,脈沉弦 滑。治宜健脾祛濕,化痰通絡。方 用加味導痰湯。藥如半夏、陳皮、 茯苓、制南星、枳實、生姜、秦艽、 丹皮、薟草、地龍、雞血藤、絲瓜 絡等。 4痰瘀同治 痰和瘀既是病理產物,亦是 致病因素,二者互相影響,互為 因果。痰阻氣機,血不得生,血行 不暢而瘀滯,此即因痰致瘀:而 瘀血內停,氣機受阻,升降失 調,必然影響津液輸布排泄,導 致痰濁內生。痰瘀俱為陰邪,同 氣相求,往往互結為病。正如《醫 述》引羅赤誠語:“若素有郁痰, 后因血滯與痰相聚,名目痰挾瘀 血:如先因傷血,血逆氣滯,氣 滯則生痰,與血相聚,名日瘀血 挾痰?!鳖B痹日久,津凝血滯,成 瘀成痰,痰瘀互結,痹阻脈絡,停 留于關節間隙,痼結不去,其痹 愈加纏綿難愈。臨床癥見骨節僵 硬畸形,不可屈伸,或見關節腫 脹,形成硬結,頑麻不仁,或見 關節周圍紫黯,關節肌肉刺痛 拒按,輕微活動反覺疼 痛減輕。舌上多見瘀斑, 舌體胖,脈細澀或弦滑。 治宜活血化瘀,豁痰通 絡。方用身痛逐瘀湯加 減。藥如桃仁、紅花、當 歸、五靈脂、川芎、沒藥、 香附、羌活、秦艽、牛膝、 全蝎、蜈蚣、白花蛇,土 元、地龍等。 (曾振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