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戰役殲滅國軍五個兵團,22個軍部的56個師,一個綏靖區,共計555099人,約占國軍參戰兵力的69%。其中俘虜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28500人。被俘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24人,投誠22人,起義8人(上述不包括逃亡、潰散人員)。繳獲火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支151045支,繳獲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20128發,槍彈2015·1萬發。
為此,解放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犧牲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總計136524人。
敵我損失比為4.06:1
解放軍武器裝備損失,坦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34門,迫擊炮、步兵炮219門,擲彈筒26個,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588支,各種炮彈679943發,各種槍彈2014·9萬發,炸藥97025斤。
淮海戰役雖過去六十多年了,但留給人們的印象卻十分深刻。國軍的至死頑抗,解放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永載史冊。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碾莊戰役,守軍頑固抵抗,解放大軍攻堅的艱難是人們難以想象的。平原作戰 、逐村逐戶、甚至逐屋的爭奪,解放軍缺乏經驗,損失嚴重。著名的大小宋莊戰斗、團山--寺山--魏莊阻擊戰、解放軍整連、整營的傷亡,用大將軍粟裕的話說,解放軍華野部隊的基層原班人馬基本上打光了,都是解放過來的兵,經過簡單教育、憶苦思甜,就補充到部隊中去,繼續參加戰斗。
和平來之不易,戰爭殘酷無情,珍惜建設獲得的成果,是后來人們的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
(淮海戰役的傷亡人數,超過遼沈、平津兩戰役傷亡人數的總和,這正是戰役組織者作戰水平高低的體現!難道還很自豪很光榮是嗎?)
--------------------------
杜聿明述說淮海戰役
原國軍徐州剿總副司令、淮海戰役被俘的杜聿明,多年后,談起淮海戰役,國軍作戰計劃內幕。1948年11月初,杜聿明奉命到淮海國軍視察,談了七個問題:
一、原定計劃是守淮海以確保南京安全。
二、臨時決定在徐州會戰是被迫的。
三、成立國防部指揮所,統一華東華中指揮問題。
四、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主任人選問題。
五、確定劉峙任總司令、副司令有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參謀長、李樹正,副參謀長章毓金。
六、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鑲。參謀長舒適存,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仲、吳寶云。
七、參戰國軍有邱清泉的第二兵團的六個軍,其中李延年的第六兵團四個軍、黃伯韜的第七兵團的五個軍、劉汝明的第八兵團的兩個軍、黃維的第十二兵團的四個軍、李彌的第十三兵團的四個軍、孫元良的第十六兵團的二個軍、馮治安的第三綏靖區的所屬的59、77、20、107四個軍,總計80萬兵力。
國軍兵力占優勢、裝備占絕對優勢,之所以戰敗,原因為;戰略失敗多于戰術,戰術失敗多于戰斗,對進退大計,遲疑不決,乃戰略錯誤。戰術缺乏改進,相互協調不力,山頭主義嚴重。
五、第九綏靖區放棄海州、連云港戰略要地。1948年9月濟南戰役后,國軍對海州、連云港駐軍去向意見不一,有的主張放棄海州、連云港,兵調青島,有的主張海州、青島兩個要地都要固守。11月2日上午,劉峙電告李延年調第一百軍來海州固守,11月4日下午,劉又來電告李延年第一百軍另有任務,不能調往海州,第一百軍又折回新安鎮,當時,李延年氣憤對杜聿明說----舉棋不定亡國亡征。
11月5日夜,新浦鹽商唐某來新安鎮會見李延年,告知:老總(劉峙)要我隨總司令官一起撤回徐州。李延年聽了,大驚,轉過頭問杜聿明--你知道要撤回徐州啊?接著,李延年十分氣憤地說,劉峙看重錢財比國家大事還重要,真是豈有此理,如此泄露軍機,不敗何待。至當夜十二時五十分。李延年、杜聿明方才接到徐州劉峙來電:決定十一月六日,放棄海州,向西撤回徐州。李延年隨即召開各軍、師綏靖區各處長、地區行政專員、市長、縣長、鹽務署長、發院長等機關負責人,宣布放棄海州、連云地區。要求部隊、黨政機關人員一律步行到徐州。財政、鹽霧、司法、商業、學校人員乘船到上海。十六日拂曉分別行動,七日撤退完畢。陸路由第44軍押后掩護,海路由稅警掩護。在押犯人(含80名政治犯)因押解困難,決定釋放了事。
陸路撤退序列是第九綏靖區司令部及直屬部隊第一支隊王洪明部、第44軍王澤君部、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所轄東海、灌云、連云、贛榆各縣府、各縣黨部及保安團、最后是學生和商人。
六、黃伯韜第七兵團被殲 1、第七兵團在新安鎮集結時混亂狀態,黃伯韜是參謀總長顧祝同的心腹,原是25軍長,1948年6月在豫東戰役中,原第七兵團司令區壽年被解放軍俘獲,顧祝同向蔣介石推薦黃伯韜繼任第七兵團司令。11月5日,蔣介石改變原來準備在淮海固守計劃又變為在徐州進行會戰。
七、十一月六日深夜在新安鎮的留言。 十一月六日下午六時,我(杜聿明)在李延年陪同下,乘車由海州到達新安鎮第七兵團司令部,立即會見黃伯韜司令及參謀長魏強,黃伯韜馬上就地圖向李延年和我說明敵我態勢。陳毅的部署是先打第七兵團,而現在第七兵團戰略位置十分不利,在新安鎮打起來,則孤軍無援,如西撤,到不了徐州就會遇到敵人徐州的工兵至今未在運河上架設浮橋,我(黃伯韜)已令第六十三軍從窯灣強渡運河。國防部作戰計劃一變再變,處處被動,正是“將帥無才,累死三軍”,國事千鈞頭顱一擲輕。個人生死不足惜。是夜十一時,黃伯韜又回訪李延年和我(杜聿明)二人,談了幾十分鐘。黃伯韜認為,今日國共之爭,與歷史上楚漢在徐州附近一決雌雄味道相似。告辭時,我和李延年送黃伯韜到門外,剛睡下,黃伯韜又叫衛士請我出來,時已午夜,黃伯韜對我說了一下幾件事----據今夜在郯城紅花埠俘獲的共軍偵察兵供稱,陳毅的主力十多個縱隊均南下,先頭部隊已到郯城、邳縣、費縣地區集結,看來共軍必先打我第七兵團。你和李延年司令明早速行,以免路上出岔子。作戰廳郭汝槐、徐良軒、張宗良等人,作出如此計劃來,動搖軍心影響士氣。至七日一時二十分,黃伯韜又說,國民黨是斗不過共產黨的,人家對上級指示奉行到底,我們則陽奉陰違。
當碾莊戰役進行到后期,第七兵團已成敗局時,黃伯韜電告杜聿明,說自己有三個不解:1、自己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鎮等待兩天,和海州撤來的部隊一起走。2、自己在新安鎮等兩天時,為什么不想法在運河上架設軍橋,以至大部隊擁擠鐵路橋。3、李彌兵團為什么過早撤走向徐州,而不在曹八集附近等自己。自己為什么又在碾莊這個不足二百戶人家的 村落停留整頓。
其實,黃伯韜就沒有想自己逆潮流而動,打反人民的戰爭不得人心,能不敗嘛。
------------------------
附錄:【何新解放戰爭研究雜記】
淮海戰役的最初設想出自譚震林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其直接結果是將長江以北的國軍主力幾乎盡數殲滅,解放軍南下之路就此打開。南京國民黨政權隨之土崩瓦解。
但是這個南下“淮海”的戰役設想,究竟是誰、是什么時候提出來的呢?
近年通過一些文學作品的演繹,這一設想普遍被認為似乎是粟裕在濟南戰役后于1948年9月24日最早提出的。由此而有所謂“淮海戰役第一功”的傳說云云。
所說的粟裕電報原文(有關“淮海”部分)如下:
“ ... ...1.為更好的改善中原戰局,暴露津浦線,并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與便于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于爾后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
該戰役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占兩淮,并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于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則我于兩淮作戰結束前后,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占海州、連云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后全軍轉入休整。
2.只進行海州作戰,僅以攻占海州、新浦、連云港等地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鎮、運河車站南北及嶧棗線,以備戰姿態進行休整。此案對部隊休整更便利,但亦增加今后攻占兩淮的困 難(敵可能增兵)。 ... ...”
由于是以“海州、新蒲、連云港、灌云”等地為戰役目標,所以被稱為“淮海戰役”(所謂小淮海戰役)。盡管后來以徐州為中心而席卷豫皖蘇的大決戰(所謂大淮海戰役),事實上主要并非在蘇北地區展開的。
但是實際上,粟裕9.24電報所說“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的方案并非他之首倡。尤其應注意此電文中粟裕說“建議立即進行”——可見前此已經有所擬議。
查閱華野有關文電,乃發現其實早在三個月前,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曾向軍委提出山東兵團未來作戰計劃,其中包括建議在“海州、新蒲、連云港、灌云”進行一系列戰役,此即最初擬議的淮海戰役(小淮海戰役)。
譚震林原電文(報軍委、華東局,以及陳粟)摘要如下:
“... ... ... 濟徐線上敵人主力只有十二師,徐州也是一個馮治安,一是東北軍,一是西北軍,其保存實力的觀點,很可以給我利用。在這一線上,很可能打幾次拉鋸戰,但在粟兵團行動后,邱清泉部無法抽身來援,蘇北敵人也難抽過多的兵力。以蘇北敵人現有力量來說,是有三個機動師(八十三,七十二,廿五)。如果敵人把這三個師全部調蘇北,他就陷于嚴重的劣勢,抽二個也陷于相對劣勢。以總的戰局說,敵人很難辦到全部抽來,大部抽來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抽回八十三師來的可能性是較大的。
因此在這一線與我拉鋸的兵力,北面四個至五個旅(這時他全部兵力),南邊五個至六個旅,這種南北夾擊是很可能在六月中旬到來(但也可能被粟兵團迅速勝利而破壞)。這種情形到來后,我們有兩種打法,一種是收兵休整,待雨季過后再打。
這個辦法恐中央不能批準,因此不能配合粟兵團。
【注意此語表明粟裕部此時與山東兵團并非領導關系。】
另一種則是集中三個縱隊求得在運動中殲敵一二個旅,使敵附近遭到失敗,這樣可以的達到配合粟兵團之目的,同時也達到了切斷津浦路之目的。連續拉鋸二次后,我就必須休整。雨季中加強攻兗州的準備工作,雨季后(九、十二月)再來完成掃清津浦線孤立濟南之目的。
隴海線之切斷及海州之攻占,可能放在十一、二月間來完成這一任務。
為了便利這一任務的執行,在雨季中以一個縱隊配合濱海部隊,在新安鎮與海州線上展開一個攻勢,是有必要。這樣一方面使敵人誤認為我已到隴海線,使敵對我進入華中發生恐怖,直接援助了蘇北兵團作戰,同時也使敵無法乘我休整期間來進行擾亂與破壞,也可提早迫退臨沂郯城之敵,使這一塊產糧區早些收復。
當然,這樣做就使我有一個縱隊不能得到足夠的休整,為了有利于我對海州之占領,濱海區必須不斷的進行偵察與掌握海州、新蒲、連云港、灌云等地之情況,對敵之工事不斷加以研究,以利攻擊時不致發生困難。 ...... ”
這個在蘇北的海州、新蒲、連云港、灌云等地舉行大規模戰役的設想,就是粟裕于濟南戰役后建議“立即進行”的“淮海戰役”(小淮海戰役)設想的初稿。而譚震林此建議提出的日期,則是在1948年5月23日,早于粟裕四個月。
譚震林提出的這些戰略、戰役目標,包括三個階段,在后來山東兵團的實際作戰進程中都一一得到了落實:
1、 “雨季中加強攻兗州的準備工作”——山東兵團于7月攻克兗州,切斷了津浦線;
2、“雨季后(九、十二月)再來完成掃清津浦線孤立濟南之目的”——山東兵團作為主力部隊于9月攻克濟南 ;
3、“隴海線之切斷及海州之攻占,可能放在十一、二月間來完成這一任務”------在濟南戰役完成后,切斷隴海線即控制淮河地區,然后東略海州,此即擬議的所謂“淮海戰役”(小淮海戰役)。
所以,“淮海戰役”的最初設想,乃是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最早提出的,而不是時任華野西線兵團代理司令員兼政委的粟裕所首先提出的。粟裕后來給軍委的9.24建議,實際意圖是要求在濟南戰役后,華野東、西兵團合力,加快推進實施譚震林于
5月間已報告軍委的淮海戰役設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