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有個背景,故后人多用來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論語子罕篇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里的逝字,漢儒注,以及爾雅、說文,都當往字講,而往字依古注可作兩種解釋,一是既往,一是前往.依照既往解,則逝字就是消逝的意思,依照前往解,則逝字就是前進的意思.兩者都有根據,究竟以何者為是,頗難推敲,這就要在字句以外尋繹了.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觀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興起感嘆.他所說的「逝者」,沒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羅萬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觀天文,想到日月運行,晝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開木落,四時變遷,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間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壯,由壯而老,每過一日,即去一日,每過一歲,即去一歲.個人如此,群體亦不例外.中國歷史到了五帝時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亂世,想見西周盛況,也見不到,只能夢見周公而已.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間、宇宙萬有,無一不是逝者,無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晝夜不住的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所以李太白將進酒說:「奔流到海不復回.」古希臘哲人也說:「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這樣看來,逝字作消逝解,應當不錯. |
|